二战爆发前世界格局 苏联倡导“集体安全体系”

20世纪30年代,苏联工业以压倒一切的强大势头发展着,并不惜以牺牲或削弱国民经济其他群体的利益和实力为代价,再加上苏联工人空前高涨的建设热情,使得苏联工业创造了奇迹。

1926年至1938年的12年时间,苏联就完成了工业化,从农业国变成了一个工业国。但是过度地发展重工业,使得全国的轻、重工业发展失衡,农业和工业失衡,国民经济畸形发展,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为许多问题埋下了隐患。

和工业化有些类似,苏联在农业发展上的口号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农业制度”,在广大农村推行社会主义的新农业制度,建立集体农庄。1927年12月,联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提出:“在合作劳动的基础上,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起来,改造成为大规模的集体经济形式。”

但是,由于集体化过程中违反了自愿原则,出现了冒进和极端现象,发生了强行集体化农民住房、家禽、牲畜等私有财产,关闭农贸市场,禁止农副产品上市等现象,还出现了更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直至1930年3月1日,联共(布)中央的(农业劳动组织合作示范章程》颁布后,这些现象才有所缓和。苏联在物质方面虽然取得了重大成就,为苏联武装力量的壮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需求,但是,由于政治和外交上的不利,却葬送了工业发展上为苏军争取的重大优势。在军事上,由于法西斯主义甚嚣尘上,战争危机日益严重,苏联处于两大战争策源地东西夹击的威胁下,因此,他们对外交战略方针和政策措施作了相应的调整。

他们为争取联合英、法、美等非侵略国家共同反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维护世界和平及苏联的国家安全,提出了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思想,强调利用帝国主义矛盾,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集中精力反对法西斯侵略势力。1933年12月12日,联共(布)中央通过了关于开展争取集体安全的决议,决议强调:“为防止战争,保卫和平,苏联考虑参加国际联盟,并和广大的欧洲国家缔结区域性的共同防御侵略协定。”为贯彻这一外交策略,当时任苏联外交人民委员的季维洛夫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建立欧洲的集体安全体系。经过一番努力,1933年10月,苏联与美国建交,在此前后还与西班牙、匈牙利、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比利时、卢森堡等国建立了外交关系。1933年7月,苏联同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波兰、罗马尼亚、土耳其等邻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

1934年9月18日,苏联加入国联并任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这样苏联可以利用国联这个论坛遣责法西斯国家的战争政策,敦促国联采取行动遏制法西斯的侵略行为。

随着德国法西斯侵略矛头的步步进逼,法国被迫接受苏联的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建议,于1935年5月2日与联签订《法苏互助条约》,随后苏联又与捷克斯洛伐克于5月16日签订《苏捷互助条约》。

苏法、苏捷条约的签订,加上已有的法捷条约,使德国在战略上处于东西南三面受钳制的不利态势。对此,苏联极为重视,把它看作是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奠基石。

1936年3月7日,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11月25日,德国与日本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1937年10月,意大利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三个法西斯勾结在一起了。1938年3月,德国吞并奥地利。面对法西斯步步进逼的侵略扩张,苏联政府作出强烈的反应,一再建议各国,尤其是英、法等大国,应采取集体行动保卫世界和平。在捷克“五月危机”期间,苏联外交人民委员季维洛夫就明确表示,苏联将坚决履行《苏捷互助条约》的义务,保证同法捷盟国站在一起,抵抗德国的侵略扩张。但是由于英、法仍奉行绥靖政策,一再退让,对苏联的建议未作可否,致使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活动越来越嚣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苏联   捷克斯洛伐克   洛夫   法西斯   罗马尼亚   集体   共产国际   国联   欧洲   德国   协定   条约   外交   格局   体系   战争   农业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