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读了《三国》才知道,原来人这一生,都逃不开这4个字


曾仕强:读了《三国》才知道,原来人这一生,都逃不开这4个字

不了了之是每一个人共同的命运,不管是圣人、才子、富翁,或者乞丐,都一样。

「曾仕强每日箴言」

|全文共3000字,深度阅读需10分钟,受益终生|

曾仕强:读了《三国》才知道,原来人这一生,都逃不开这4个字

《三国演义》,可谓是中国有史以来最普及的一本书,一代一代传下来,几乎很少有人没有听过、看过《三国演义》。


它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故事,更是浓缩了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普世价值和为人处世的智慧哲学。


那么,看完三国这么多或悲或喜的人物之后,你有什么感觉,获得什么样的启示呢?


讲起来只有一句话,就是人人都不了了之。


1

每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命运


我们可以看一看这当中的人物。


像关羽这般了不起的英雄,最后怎么样?不了了之;


人称“周郎”的青年才俊——周瑜,不了了之;连我们非常钦佩的诸葛亮,同样是不了了之。


不了了之是每一个人共同的命运,不管是圣人、才子、富翁,或者乞丐,都一样。


之所以讲众生平等,就是人死的时候,大家都一个样,谁也没有什么不同。


如果人人都不了了之,那不是十分消极吗?当然不是,我们中国人讲求阴阳思想。


同样是人,但是分阴分阳,于是有男有女。


同样是不了了之,也有阴阳两种状况。


一种是临终之时,自己觉得或是还有挂碍、或是心有不甘、或是亏欠于人、或是非要见谁一面嘱托一番,临死之前还闭不上眼睛的,这就叫做死不瞑目。


一种是能做的事情都已做完了,该尽的责任都已尽到,心中无怨无悔,自己了无牵挂,最后闭上眼睛安详离去,这叫做心安理得。


心安理得的不了了之又有什么不好呢?


我们倒是想一想,为什么每一个人的结局都是不了了之?


用现代的话来讲非常清楚:每个人只要睁开眼睛,只要还活着,只要能呼吸,就会随时面对各种不同的变化。


换句话说,人每时每刻都会面临新的问题,每时每刻都有新的事情发生,所以每个人都不可能把想要做或者应该做的事情统统做完再离开人世。


为什么一定要把所有事情做完才走呢?那不是太勉强自己了吗?而且这也是不可能的。


即使尚有新的事情继续发生,哪怕还有子女后人不在身旁,但身后之事是不是亲自处理都能一样,子女后人要不要亲口嘱托皆会相同。


这样心安理得的不了了之又怎么能说是消极的呢?


曾仕强:读了《三国》才知道,原来人这一生,都逃不开这4个字

2

死不瞑目的不了了之


三国这些人物里面,哪些人是死不瞑目的?


如果从头说起,我们第一个马上就想到大将军何进。


何进权极之时,妹妹贵为太后,整个天下的权势尽在手中,他却不纳谏言,偏听偏信,最后落得身首异处,不了了之。


董卓更不必说,临到吕布杀他的时候,居然还觉得出乎意料,戏剧化地死于受禅台上,不了了之。


吕伯奢见到故人之子登门,热情款待,老人家夜里面点了火把去沽酒,一番好意却死得不明不白,不了了之。


袁绍出身世家,一表人才,雄霸一时,可是跟他吐血而死的哥哥一样,最后不了了之。


吕布武功盖世,认谁当干爸爸,谁都高兴得不得了,最后白门楼上向刘备求情都没有用,不了了之。相信所有人向刘备求情都是有用的,只有吕布是例外。


李儒费尽脑筋,最后什么都没有,不了了之。


江东名将周瑜,文武全才,家有娇妻,没有人不羡慕他,却落得一声“既生瑜,何生亮”的仰天长叹,不了了之。


再看看曹丕,他最后心满意足,当上皇帝,总算是胜利者吧?可是没当多久,想做的事情都没法做,不了了之。


曹植,连曹操都喜爱他到极点,七步成诗的典故到现在我们也还记得,可是又怎么样呢?不了了之。


汉献帝可算是正牌的皇帝,也没有什么过错,最后封他个“山阳公”还是假的,不也是冤枉得要命?不了了之。


说到孙权,我们可能觉得他十几岁登基,活到七十一岁,比父亲、兄长寿命都长,在位几十年的时间,总算该是什么事情都做完了吧?可是临死之前,搞得一塌糊涂,不了了之。


看罢这些人,我们现在应该很清楚,不管赚多少钱,升多大的官,有多少后代,占多少土地,到最后都可能死不瞑目的不了了之。


曾仕强:读了《三国》才知道,原来人这一生,都逃不开这4个字

3

心安理得的不了了之


哪些是心安理得的不了了之呢?


很多人以为,躺在床上死去就是得好死,横尸沙场就是不得好死,这是误解。


断定一个人是否死得心安理得,不是看有没有寿终正寝,是不是无疾而终,关键是看他临死之前的心理状态。


不要看郭嘉壮志未酬,年纪轻轻病死,就认为他死得心不甘、情不愿,其实不是这样。郭嘉死时并无怨恨,走得心安理得。


有人认为,孙策因为刺死于吉道长,得罪神仙而送命。


可在孙策看来,他认为自己破除迷信,是做了一件大事,这使得江东一带的迷信风气有所好转,而且影响长远。


虽然没能完成统一的大业,但我们相信,他在交代孙权后事的时候,也是心安理得的。


刘表自己无能为力,两个儿子都不成器,想把荆襄之地交给刘备,刘备又不接受,的确是很凄惨。


可刘表在临死之前,把一切事情都看清楚了,都做了适当的安排,走得心安理得。


陈宫开始以为曹操是忠义的人,弃官追随,想共同做一番大事,后来认清曹操是狼心之徒,所以弃他而走。


陈宫后来又投奔了好几个人,都没有办法一展雄才,可是他死的时候很坦然。白门楼上,曹操有意留他一命,他都表示无所谓,走就走了,心安理得。


黄盖一大把年纪,还为国家拼死沙场,黄忠也是一样,这种老将当然是心安理得。


还有一个我们非常敬佩的人——鲁肃,虽然两边帮话,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主见。


大家都觉得鲁肃为人太过老实,甚至有些窝囊,可是他对要完成的事情心里很清楚,奠定了孙刘两家联盟的基础,所以心安理得。


刘备后期虽然犯了很大的错误,可是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他已经想通了一切,把后事都安排得很好,也心安理得地走了。


赵云,年纪轻轻就得到刘备的赏识,两次救下幼主阿斗,自己又活得比其他人都长,可以说参与了整个蜀汉的历史。


临终之前,虽然嘴上讲遗憾没能看到汉室中兴,可是他的内心心安理得。


孔明更不必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想要延长寿命却被魏延扑灭主灯,但他都不责怪,可见心安理得。


徐庶,刚开始深得刘备赏识,后来被曹操骗去许都,他从此不献一计,还能安排自己的退路,一段时间后全身而去,心安理得。


马谡是不是很冤枉呢?没有。街亭一战,他明白自己还是不如孔明,所以最后心安理得地接受惩罚。


我们举这些例子,就是让各位明白,在任何状况之下,都可以死得心安理得,这不以外部环境为条件,完全是在于自己内心的控制。


4

如何做到心安理得


那么,人生在世,怎么样才能够死得心安理得呢?有几个要素,一定要弄清楚。


第一,人迟早会死,这是人类共同的命运,没有人逃得掉,自古以来从无例外。


我们每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面对着死亡。很多人听到死就有所忌讳,其实大可不必,这没有什么好忌讳的。


大部分人,一旦有了权势,就非常怕死。


秦始皇千方百计想求长生不老,做得到吗?以他的地位、身份、权势都做不到,可见怕死归怕死,却没有办法避免死路一条。


第二,人生最有趣的,就是都知道自己早晚会死,但却不知道什么时候死,不知道怎么个死法。


现在有很多人很喜欢去批流年,就是找一位高人,把自己从出生到死亡的运程,一年一年,甚至一个月一个月,推算出来。这样好不好?


现在科学很发达,一个人什么时候会死于什么病,这些大概都可以用科学推测知道,而绝非迷信。


所以,科学越发达,越证明我们老祖宗讲的话是对的——生死有命。


我们不妨问问自己,生死用科学可以知道,你要不要去检测?


如果检测的结果是还能活三年,那你怎么办?我们其实不必做这种事情。


人,不妨给自己一点兴趣,就是知道自己迟早要死,但是宁可不知道什么时候死,宁可不知道将来怎么死,那不是更有趣吗?


第三,既然我们不知道何时会死,就要时时刻刻都小心谨慎,尽量不做错事,保持心安理得的状态,这是儒家最高的理想。


否则现在还是心安理得,明天早上起来又做出错事,如果不死,还有机会补救。


万一就在心不安理不得的时候死了,那就连补救的机会都没有了,不是很冤枉吗?


很多人认为,儒家思想对人束缚太重,绑得太死,那样做人太辛苦。其实错了。


儒家带给我们最大的是心灵保障,只要照孔子的话一步一步去走,什么时候死都不必在乎,都会心安理得,这才是了不起的。

《曾仕强点评三国之道》(套装全四册) ¥188 购买

总之,每一个人生来都有自己的一条路,我们自己要好好去走,不管哪一天死去,只求问心无愧、心安理得。


读《三国演义》最大的收获,就在于此。


曾仕强:读了《三国》才知道,原来人这一生,都逃不开这4个字

本文内容:曾教授著述汇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5

标签:白帝城   儒家   都会   死不瞑目   错事   不了了之   权势   心安理得   怕死   演义   来人   年纪   事情   命运   人物   科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