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打小就一定得读点诗?尤其是古诗词!

对于诗,有父母认为孩子还小,理解不了诗歌,还不如读点儿童文学实在一些。

从哲哲的身上,我渐渐明白,不要以为儿童不懂诗,他们能理解远远超过他们经验限制的东西。

例如,哲哲二年级时,我到他的班里讲图画书。

那天我讲的是萧袤和周一清合作的《驿马》——

青杨是一匹驿站的马。小时候,青杨经常爸爸妈妈说起一个美丽的地方,在那儿,天蓝得像缎子一样,云白得像牛奶一样,河蓝得像宝石一样,羊白得像云彩一样。它,就是楼兰……

这本图画书我读过很多遍,每次读都觉得文字有种粗犷而夺人心魄的美。

课后我问哲哲有什么体会,他回答我:

“我觉得啊,人类要保护环境,要不很多地方都会像楼兰一样,GAMEOVER了。”

“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个故事,你会选择哪一个?”

他沉思片刻,回答我:

“追求梦想——爸爸,我觉得这是一个追求梦想的故事,尽管最终的结局让人很难受……”

我很佩服一个7岁孩子有如此强的艺术感知力。

这也说明,孩子能明白诗的意思,有时还能“碰巧”抓住诗的眼睛、灵魂。

我举这个例子意在说明,父母不要想当然地以为孩子不懂诗,不必读诗。

更不要给孩子太浅白、太说教、格调和水准都不太高的诗。

儿童文学理论家李丽安•H.史密斯就说过,由于大人普遍误解了儿童感知惊喜与快乐的能力,儿童多少次被迫读着作家们写的那些毫无音乐性的“儿童诗歌”,而不是由抒情性的音乐性和想象力来点燃他们的心智。

但是,诗的门类很庞杂。

除了儿童诗,还有诗经汉赋、唐诗宋词等较为深邃、意境较高的作品。

对于后者,父母要下一番功夫。

自己水平不够没关系,可以帮孩子找一位靠谱的领路人。

读唐诗,一开始孩子可能觉得很好玩,背一背,聊一聊,热闹一阵;

但到了一定阶段,父母有必要引导孩子了解诗词背后的东西。

比如:为什么初唐的诗那么大气,情感那么浓烈;

而晚唐的诗却掩不住一种淡淡的忧伤。

为什么陈后主李煜的词跟唐末李商隐的诗在精神气质上那么接近。

回答这些问题,父母可以借蒋勋的作品来解惑。

为什么我们打小就一定得读点诗?尤其是古诗词!

少年为啥要点诗?因为如果不读点诗,看到上图的长城,你只能说一句:长城啊,真TM长。

个人觉得,蒋勋的《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宋词》,是很好的一窥唐诗宋词门道的启蒙读物。

在书中,蒋勋表示,

初唐的诗人几乎都到塞外去过,有随军的政策,走过荒野大漠,生命经验很丰富;而晚唐国家破败,诗人意兴阑珊,低迷的哀伤一直在民间弥漫。

李后主和李商隐在文学的血缘关系上非常密切,李后主受到李商隐很大的影响,他把李商隐的华丽感伤延续到南唐,甚至变本加厉,变成象征诗派更大的一种呈现,这两个人物是连接唐和五代的关键……

这两本书最可取之处,是蒋勋没有就唐诗宋词来讲唐诗宋词,而是将诗词与历史、人物、文学史的发展结合起来,教给孩子一种解读唐诗宋词的方法,让孩子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我读蒋勋这两本书时,颇有“原来如此”的相见恨晚之感。

书中除了分析一些名家,如张若虚、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等的人生经历、创作特点、个性特点、艺术倾向,让孩子发现唐诗里的美,帮助孩子了解唐诗的气度从何而来,与汉乐府、宋词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与不同,并注意把握任何文学形式的衍变都是一个客观规律——

形式上的完美说明艺术创作已经到了一个状态,必须在形式上做出改变。……只有在文学史的观察里,才会发现形式的完美对创作只有伤害而不是帮助。形式太完美了以后,创作者就熟练了,熟练以后情感出不来,这个时候为了表达情感,反而会去破坏形式。

魏晋文章取代汉赋是这样,宋词之于唐诗是这样,明清小说之于宋词也是如此。

而且,在讲诗人的时候,蒋勋是把诗放在诗人的人生中去讲的,很有说服力、震撼力和穿透力。

例如,我上大学时,一直很迷惑,王维早期的诗与晚期怎么有那么大的不同,前期慷慨激昂,后期却有很浓的禅味,让人感觉特别超脱。

读到蒋勋讲王维那段,我终于明白了——

只有真正看过繁华的人,才会决绝地舍弃繁华,走向完全的空净。

《洛阳女儿行》《观猎》是王维21岁中进士所写的,那时的他正春风得意,是一个对生命怀抱巨大热情的王维。

而晚年的他被贬官,贫苦无依,与繁华告别,意欲找回自己,参透人生,所以诗歌里有很浓的禅味。

很多人也疑惑写过《长恨歌》的白居易,为何还会写出《卖炭翁》这样的诗,而不像李白、杜甫那样一如既往地坚持浪漫与现实、在创作上自成体系。

这本书也给了答案。

为什么我们打小就一定得读点诗?尤其是古诗词!

少年为啥要点诗?因为如果不读点诗,看到上图的长江,你只能说一句:长江啊,真TM长。

如果父母在孩子发出相同的疑问时,可以给孩子解答一番,也可以让孩子到书中去名家那里,自己寻找答案,相信蒋勋是一位很好的读唐诗宋词的领路人。

应该承认,孩子读诗和其他体裁的作品一样,是需要领路人的,需要有点适时地点拨一下。

有些人主张孩子读诗,只是读就好,不必理解其意,也不必看注释。

我的经验是,孩子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这样记得更牢,也使诗歌内在的情感、韵味不至于流失太多。

当然,对于浅显的《鹅鹅鹅》《静夜思》《春晓》等唐诗,父母们不必过多阐释。

但对于《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江花月夜》等深一些的、背后有故事的唐诗,父母应该稍微解释、扩展一下,或让孩子看看名家们的注释。

比较好的注释作者,除了蒋勋,四川省成都市新都一中语文教师夏昆、北京四中国际校区校长石国鹏也比较靠谱。

当孩子了解了唐诗宋词背后的故事,基于理解更深,无疑对诗歌多了一丝喜爱。

而且,当诗与历史、作者结合在一起,孩子更容易走进诗歌的世界。

实际上,每首诗都不无来由的,都很有讲究,背后与诗人当时的人生阅历、生活境遇、心情心态乃至正在做的事情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所写的诗作就是当时当地内心的自然流露,那些流传自今的送别诗、忆亲人诗、及第诗、田园诗都是如此。

孩子虽没有人生大起大落的人生经验,但这些故事会很感兴趣,对诗人的印象更深刻,会意识到诗与人的年龄、经历、心情、家庭的关系,更明白诗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引导孩子看到这些,才算更精准地了解了诗,把握住了诗与人、与生活、与时代的关系,才算走到诗的最深处。

例如,柳宗元的《江雪》,有老师讲课时可能介绍其中心思想是反映了诗人众人皆醉我独醒、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冷心态。

但实际情况是——

柳宗元和王维一样21岁中进士,本来一路平步青云做了大官,春风得意。没想到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邵州刺史,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司马,整个仕途几乎无望,陷入一种巢倾卵破的绝境。

柳宗元举家到了永州后,没有地方住,只能寄住在寺庙里。

更不幸的是,他一个北方人到南方,非常不适应,浑身瘙痒,健康也有问题。

他的母亲就因为熬不住这样粗陋的居住条件,很快去世了。

因而,柳宗元在非常绝望的境地里写下了这首诗。

为什么我们打小就一定得读点诗?尤其是古诗词!

少年为啥要点诗?因为如果不读点诗,看到上图的珠穆朗玛峰,你只能说一句:珠峰啊,真TM高。

如果孩子对诗歌非常着迷,可以让孩子看看孙绍振、周汝昌的书。

孙的《名作细读》很见真功夫,能帮助孩子了解诗歌的色彩、情绪,发现作者为何创作、创作的心理过程等,读起来很轻松很受用,就像庖丁解牛一样,既能感受到诗歌的外在美,也能看到诗歌内在的精巧构架。

周的《千秋一寸心:周汝昌讲唐诗宋词》完全以个人鉴赏为出发点,考虑到了一般读者的接受水平、兴趣及作品本身的浅深难易,更侧重的是情思、笔致的深层领略。

叶嘉莹的《好诗共欣赏》也可以让孩子看看。

书中讲述了陶渊明、杜甫、李商隐三家诗的风采,且以典故解来解读,从文法鉴赏遣词造句,用情怀与诗人的品格启发读者学会欣赏中国古典文化,读完后会深有启发。

其他的像《陪孩子画唐诗》《最好的方法读唐诗》则是以过来人的经验,教更多的父母如何引导孩子读唐诗,读后如何配画等,把唐诗生活化,也很有教育意义。

多说一句,《最好的方法读唐诗》作者王芳独创了打着快板儿背唐诗的方法,大大缩短了孩子背诗的时间,还能增强孩子们的节奏感、提高背诗的兴趣,值得更多的父母借鉴。

上文选摘自《给孩子的童年书》(张贵勇,广西师范大学,2017,7)

作者简介:张贵勇,教育报资深编辑记者,阅读推广人,超级阅读爸爸。文中的哲哲是他的超级阅读少年,已经初中啦。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2

标签:楼兰   永州   汉赋   初唐   古诗词   杜甫   宋词   唐诗   诗人   诗歌   形式   父母   少年   经验   孩子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