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人眼中绘本的一二三

超人眼中绘本的一二三

中文绘本二字的由来:

绘本,据百度词源,中文“绘本”二字的出现取自日语中图画书的叫法“えほん”的汉字写法“绘本”,指的是以绘画为主,并附有少量文字的书籍。插画家马丁.梳士巴利认为,绘本是一门用来讲故事的视觉艺术。

绘本的起源:

绘本起源于西方,诞生于19实际后半叶的欧美。外文名为Illustration Book,在亚洲地区,发展比较好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韩国,中国台湾。

目前中国大陆市场上的大量绘本都是外文转译过来的,原创优秀绘本作品较少。这不仅和起步期比较晚有关,而且新一代的80,90中很少一部分人在童年时期有机会接触到绘本。这就直接导致原创绘本文字编辑者以及优秀插画师的稀缺。优秀文字与精美插画结合产生美的化学反应是无法预估的。

纵观文字的发展历史,壁画,甲骨文等具有人类文明代表性的存在,也证明了这些图开始具备初步的说故事的能力,然而所有博物馆里呈现的古代文物似乎和儿童这一群体拉开了距离。就连成人很多时候也需要文字或者语言讲解才能略懂一二。绘本不一样,它创造出来的角度是以儿童这个特殊群体为中心,以儿童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或许荒谬,但却也合理。

绘本是发达国家家庭首选儿童读物,也是国际上公认“最适合幼儿阅读的图书。”最适合幼儿,当然也适用于除此之外的庞大群体,比如说整个小学阶段的未成年人,以及成年人。不同年龄阶段去翻看同一本书,得出的人生哲理或者对生命的看法都会有所不同。

绘本专业的认可标志

1461年,瑞士籍作家博内尔Ulrich Boner的寓言著作《宝石书》(德语:Der Edelstein)一书,人们普遍将其视为第一本“图文结合类”书籍,可能是西方最早的木板插图本书。

在西方的插图史上,15和16世纪被称为木板画时代,它首先兴起于德国,《宝石书》由普菲斯特尔(Albrecht Pfister)1461年印刷于班贝克(Bamberg)。

1658年,杨·阿姆斯·夸美纽斯的《世界图绘》(Orbis Sensualium Pictus)得以问世,这也是大家公认的“儿童绘本的雏形”,它是历史上第一本专门为儿童而设计的插画书。

现代绘本的诞生直到19世纪30年代,得益于印刷技术的发展,彩色出版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兰道夫·凯迪克、瓦尔特·克兰和凯特·格林威并称为19世纪绘本界的三位大咖,他们曾先后与著名出版人爱蒙德·埃文斯进行合作。

兰道夫·凯迪克被喻为“现代绘本之父”,插画师凯迪克堪称英国插画界数一数二的人物。1846年,凯迪克出生于英格兰的切斯特,凯迪克最大的爱好是骑马和打猎,这大概也是他后来创作《呆瓜三猎人》和《痴汉骑马歌》的原因之一。

在他的插画书中,插画不再只是装饰点缀,而是成为故事的主角,被认为是第一位运用插画来补充和延伸文本的人。

193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为纪念凯迪克对绘本的贡献,成立了凯迪克奖,授奖给前一年美国最佳儿童绘本插画家。并且,得奖图书的封面上会被贴上印有凯迪克著名插画“骑马的基尔宾”的奖牌。(1782年,威廉·古柏创作了《痴汉骑马歌》,这首诗讲的是来自伦敦齐普赛街的布商约翰·基尔宾的故事。当年,英国的《公众广告报》最先刊登了这首诗,没想到,这首诗迅速走红,以至于一时间英国到处都在售卖这首诗的盗版书,以及和基尔宾相关的文创产品,比如基尔宾布娃娃、印有基尔宾画像的杯子等。) 如今,凯迪克奖已成为美国图画书界最重要的奖项,被誉为是绘本界的“奥斯卡”。

黄金时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印刷技术再次升级,人们对于“童年”这一概念的态度有所改变,一批杰出的艺术家开始崭露头角,绘本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就此拉开序幕。在此期间,一大批经典著作相继问世,比如《好奇猴乔治》和《小象巴巴》。法国作家、插画家让·德·布鲁诺夫创作的《小象巴巴》绘本系列可谓是绘本领域的革新之作。与之前的图画书不同,《小象巴巴》率先采用手写文体和彩色版式,插图风格简约而自然,带着一股孩子般的纯净味道。

20世纪50年代,一股奇特的文化风潮逐渐兴起,许多知名设计师开始涉足绘本领域,他们既当作家,同时又是插画师,尝试探索与视觉思维相关的更多可能。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的一个人便是保罗·兰德(1914—1996)。

20世纪60年代,随着新一代英国艺术家的崛起,绘本进入了“色彩鲜艳,设计大胆”的新时代。许多艺术家尝试把绘画风格与插画创作结合在一起,以此作为谋生的手段,这其中就包括商业插画家安迪·沃霍尔。也正是在这段时期,一批最具影响力的绘本作品诞生了,例如莫里斯·桑达克的《野兽国》和米洛斯拉夫·萨塞克的《这就是……》系列。

绘本在当代进入21世纪以来,绘本创作的主题变得更加多元而丰富。2010年,哈珀柯林斯出版了另类绘本《嘻哈小狗》,弗拉基米尔·瑞达斯基的奔放画风完美结合了克里斯·拉舍卡的说唱歌词,不得不说是当代绘本界中的一朵“奇葩”

作家王安忆表达了这样一个儿童文学观念,她认为当下给孩子看的内容过于幼稚,“绘本”几乎承担了“儿童文学”的任务,对于什么是当下适合推荐给孩子阅读的内容,她说,“我要的是一种天真,不是抹杀复杂性的幼稚,而是澄澈地映照世界,明辨是非”。

努力在作者群体中传播一种从自身出发为孩子创作的观念,有助于我们找到志同道合的作者。整个行业来看,技法高超的画者非常多,但愿意给孩子写故事的文字作者就比较少,能够同时进行图文创作的作者就更少了

家长只要花时间陪伴孩子,给孩子读就好,不需要指着图考问孩子,读完还要有个总结什么的,这样孩子累、家长也累,读图话书本身就是个放松的事,只要家长愿意读,孩子愿意听就行。亲子共读,多读多看,珍惜这段孩子与大人共处的时光,才是根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基尔   外文   图画书   画师   英国   美国   插图   插画   画家   超人   群体   眼中   作家   文字   儿童   孩子   世纪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