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个世界上有最纯净的教育,我想:那就是国华纪念中学

“具有崇高精神的学校,能够带来幸福快乐的人生。”——国华纪念中学校长季德华

如果这个世界上有最纯净的教育,我想:那就是国华纪念中学

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改变人生,这是每一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的共鸣与心声。

近日,佛山市2021年中考招生意见发布,这之中“炸圈”的是顺德区北滘中学新增第一批面向全市招生的消息,名额100人左右,全部进入“国华创新班”,在顺德区北滘镇国华纪念中学本部开班,由两所学校共同组建优秀教师团队进行联合培养,力争在五年时间内,提升北滘中学的办学质量和高考成绩。

近年高考成绩排名顺德区普通高中靠后的老牌镇属完全中学北滘中学,籍由今次“国华创新班”这块亟待开垦的“试验田”,成为备受家长和考生关注的热点,尤其是以民办身份参与公办学校教学的国华纪念中学,消息发布后仅一个周末,就吸引了几百名热情的家长涌向校园,了解国华纪念中学、了解北滘“国华创新班”的情况。

为什么“国华创新班”会有如此的虹吸效应?“国华创新班”为什么值得家长和考生期待?国华纪念中学究竟在教育领域做了些什么?

带着这些问题,新快报记者日前专访了国华纪念中学校长季德华先生,也许,从下面的故事中,可以解构这所纯慈善、全免费私立学校19年来在教育领域中孜孜探索的立体方程式。

顺数第一牵手排位倒数学校,有压力更有希望

从2021年9月的新学期开始,到2026年五年时间,国华纪念中学与北滘中学签订了“国华创新班”的合作协议,最大的亮点,也是“国华创新班”设立的初衷,在国华纪念中学校长如今也兼任了北滘中学校长的季德华看来,是通过两校的合作,在高、精、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上,建立起互通机制,发挥各自优势,积极探索教育领域人才培养模式的全新路径,同时更是民办学校参与公办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新尝试,“国华创新班”依托国华纪念中学的办学理念、雄厚的师资力量、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教育能力、优秀的办学设施以及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校园管理,赢得考生和家长的信任。

如果这个世界上有最纯净的教育,我想:那就是国华纪念中学

国华纪念中学2006年课堂风貌。

“说国华纪念中学在顺德区是高考成绩排名第一的学校,应该没人怀疑,顺数第一和排位靠后的两所学校,现在都由我同一个人管,有压力,但更有希望,有信心,也不是盲目乐观。”这位从2002年国华纪念中学创建伊始便任校长的资深教育工作者一脸淡定地说。

为什么不是盲目乐观?为什么既是“挺难的”但同时又是有希望、有信心的?因为“我们可以做的工作有很多,我们可以探索的路径也很多。”

季德华借用托尔斯泰老先生的著名句式形容道:“优秀的学校各有各的特点,差的学校,基本上都是相同的地方表现差,校风差、纪律差、学习水平差、教学质量差、校园管理差……而在优秀的学校里,这些问题都不存在。”

那么,“国华创新班”因为国华纪念中学这样一所优秀学校的介入,如何借助民办力量帮助公办学校更好地发展?如何促进北滘中学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如何让优秀的学校更优秀?让排位靠后的学校有提升能进步?面对学习成绩较弱的群体,如何帮助其建立信心?如何促进学生学业的进步、人格的成长?这种最强与最弱之间的联合,会不会在短短几年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还要做很多工作。”

尽管合约期是从2021年9月份开始,但季德华这4个月以来早已进入到他口中的“过渡期”,“我刚到北滘中学时,很多人跟我说,北滘中学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尤其是高考质量,这些是外界看到的,但实际上在我接触的这段时间里我发现,北滘中学很多老师也很努力,起早贪黑,对学生无微不至地关心,任劳任怨地辅导帮助,很让人感动。”他说。

至于办学成绩为什么不理想?有多种多样的原因,需要分析,逐个解决,并且要“帮助北滘中学树立更新、更高远的目标,激励全体师生向着目标努力,让北滘中学从低谷中顺利走出来,提升整体的办学质量”,这才是“国华创新班”开班背后更深远的意义。

“合作办学,以优秀带薄弱,最好的学校和最差的学校,集中到我一个人身上,还不能综合,要怎么做?要花好多心思。”这4个月以来,季德华对自己的要求就是,在北滘中学,当学生起床的时候,他希望他能在场;当学生就寝的时候,他希望他也能在场,这对他是工作的职责所在,没有值得宣扬之处,只是希望作为校长,能参与学生一天在校生活学习的全过程,了解孩子们的情况,更好地帮助他们,做好学校的工作,而已。

因为,19年国华纪念中学校长的生涯,让季德华对于“教育”二字有着更纯粹、更趋向本质的深刻认知。

选择国华,因为一切都是朝着“更美好”而努力

创办于2002年9月的国华纪念中学,是国强公益基金会荣誉会长、碧桂园集团董事会主席杨国强先生捐资2.6亿元人民币依法兴办的全国第一所纯慈善、全免费、全寄宿民办高级中学,面向全国招收家庭生活贫困,学习成绩优秀,素质超群的初中毕业生,从报考国华纪念中学开始,直到大学本科或研究生、博士毕业,学生的一切学习、生活费用等全部由校方承担,并以“将他们培养成国家建设精英,肩负振兴民族大任,志在民族腾飞”为立校之本,创办至今19年已接收帮助3260名家庭困难的学子完成了后续的学业,截至2020年,有在校生504人,毕业2582人,其中硕士803人,博士141人,出国深造108人,学校每年均保持极高的优质大学升学率。

如果这个世界上有最纯净的教育,我想:那就是国华纪念中学

国华纪念中学。

作为国华纪念中学的校长,季德华深有感触:“普通学校的校长恐怕难以有我这样的感受,也许,他们永远不会感受到,当家长把全部的希望寄托于我们,将孩子托付给学校的时候,学校要如何不辜负家长的重托。”

就读国华纪念中学的孩子相当多家庭都是不幸的,2006年时季德华曾去黑龙江一名学生家里家访,那是上初中三年级的一个男孩,在季德华看来有点木木讷讷的,像鲁迅笔下的闰土,家庭的磨难让孩子过早地失去了少年应有的活力和灵性。

“一家三口人住在加起来不到30平方米的两间土坯房里,家里唯一的电器是一枚手电筒,还有一盏吊下来的白炽灯,没有门窗,用塑料布糊着,妈妈患精神病,经常不知道跑到哪里去,家人也没办法找到她,父亲一只眼被石头砸瞎了,腰部也受了损,基本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不能做事……”季德华回忆着,另外一名来自安徽的孩子,也是困难家庭的,家里没有桌子,没有一把椅子,只有一块支起三条腿的木板权充“桌子”,也没有超出家庭成员人数的碗,多一个人吃饭就不知道怎么办,“那是2006年左右,贫困的程度我们无法想象。”他说。

如果这个世界上有最纯净的教育,我想:那就是国华纪念中学

2004年参加菜园劳动的国华纪念中学学生。

2006届还有个女孩子,家庭也同样贫困,父亲是退伍军人,40多岁,得了脑溢血,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一年后,女孩考取了上海的大学,在她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个8月暑假,这位父亲爬到农田里喝了农药,以这种惨烈的方式离开了世界……

“这位父亲生前留下一封遗书,讲因为家里困难,他不想再拖累家人,之所以中风后没有去死,是希望看到女儿能顺利考上大学……”这让季德华和学校老师们都唏嘘不已刻骨铭心,老师们自发组织捐款,希望帮女孩的家庭尽快走出来,“女孩上海本科毕业后,考取了武汉大学的硕士,非常优秀。”

在国华纪念中学19年的历史当中,类似的故事几乎每一年都会有,这让季德华觉得,那些困难家庭的家长们,把孩子送到国华来,为了让孩子成才,为了这个家庭的未来,但很有可能是孩子离开家,就意味着与家里哪一个亲人的诀别,“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求学,这是一场生命的赌注,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学校是不能辜负的,国华的老师们责任感如此之强,就是因为见到了太多用生命托付他们子女给学校的家长,我们的责任是特别重大!”

如果这个世界上有最纯净的教育,我想:那就是国华纪念中学

国华纪念中学校园运动会上奔跑的少年。

而国华纪念中学创办的初衷,正是希望能够帮助社会最底层的贫困学子,有机会接受好的教育,有机会感受社会的关怀,给他们改变自身命运、改变家庭命运的机会,能在社会上更有尊严、更有价值地生活,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能够拥有更美好的生命过程。

教育的本质,在国华纪念中学体现得更为充分,表达得更有价值,“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最纯净的教育,我想就是国华纪念中学,办学者没有个人私念,不追求名同利,所做的一切都是希望能帮助到别人,帮助社会有更美好的未来,这里的一切,都是朝着‘更美好’这个方向去努力。”

如果这个世界上有最纯净的教育,我想:那就是国华纪念中学

知识改变命运。

19年的纯慈善、全免费民办教育探索之路,国华纪念中学以:将公益慈善事业与国家兴衰、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相结合的初心,将教育事业与改变个人乃至家庭命运斩断穷根相结合的初心,将普通高中基础教育与探索国家基础教育未来相结合的初心,让“教育”这两个字的内涵,彰显出极为不寻常的厚重。

达则兼济天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感恩的心

“知识改变命运”是国华纪念中学的办学宗旨,但在核心的育人思想上,国华纪念中学并没有仅将视野聚焦在学业本身,而将“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立志、修身、博学、报国”作为校训,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服务民族和社会的人生理想与价值观,“杨国强先生在‘立校缘起’中说过这样一句话:这些孩子既受助于社会,也将奉献社会作为自己的终生追求’,我们也是以此作为我们的立校根本,这些孩子能到国华是受助于社会,因为社会的帮助,才让他有了改变个人命运和家庭命运的机会,这一生对社会都负有一定的责任,对未来的期许,对国家对民族的贡献,都是紧密结合的。”季德华说。

如果这个世界上有最纯净的教育,我想:那就是国华纪念中学

国华纪念中学校训。

学校每年保持对已毕业的学生实施跟踪管理,定期更新校友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情况,在学生的电子档案中备案,国华学子们每年会参与各种各样的社会公益活动,尽己所能为社会做贡献,这些都会被记录在册。

在职业的选择和方向上,国华的毕业生也大多会从大局出发,选择对社会、对国家更为有益的方向,季德华告诉记者,有一名考上北京军校的孩子,所学专业是核武器领域,本可以留在北京工作,但他选择去四川山沟沟里的研究基地,选择到一线去。“假以时日,对他们来讲,对社会的进步发展,他们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2016年6月26日,国华纪念中学校友会、校友基金正式成立,首期筹款近60万元,“希望校友基金会将来有一天能够为学校的发展、校友的发展或特殊需要发挥作用。”

国华纪念中学帮助困难家庭的孩子走出困境、树立信心,进而在社会上有所成就、成为有用的人的教育探索,也为教育领域的公益慈善事业,树立了一个标杆。

生源破冰,由点及面,在中国教育史上占一席之地

因为国华纪念中学的介入,北滘中学的“国华创新班”催生出一个极为有趣的现象:佛山市相当多的优秀学生,放弃了首批自主招生和提前批招生的资格,来报考第三批次的“国华创新班”,北滘中学这所顺德区普通高中高考成绩倒数的学校,也因此得以有机会吸收到相对优秀的生源,从根本上改变了北滘中学的生源结构和质量,也就为教学质量和高考成绩的提升打下了新的基础。

也许有人对此会产生疑问:“国华创新班”不是被安排在“佛山市第一批招生”吗?怎么又成为了“第三批次”?其实,这所谓“第一批招生”,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批”,在“第一批”之前还有名校的自主招生以及提前批招生,按季德华校长的释义,佛山总共4万多名考生,提前批招生部分已经要录取一万多名,真正“第一批”开始的时候,其实是从一万多名考生之后开始录取的,而这“第一批”招生的20多所学校,要招生的名额大约是两万多人,这样一解释,对于“国华创新班”的生源来源就清晰了。

“但因为国华纪念中学的参与,我们就能吸收到整个佛山、整个顺德,优秀的学生。第一批我们将录取一百多名学生,但这一百多名学生会给我们非常大的信心,三年后,这一百多名学生,也有可能与佛山市最优秀的学校‘PK’。”季德华表示。

生源破冰,仅仅是“国华创新班”引发的教育改革“由点及面”突破的连锁反应第一波,强化各方面的校园管理,也是季德华在这4个月的“过渡期”主抓的。

为了解决公办学校经费不足的问题,也为了让师生能更全身心投入教学和求学过程,“国华创新班”引入了强有力的后盾——国强公益基金会,专门投入200万元用于教育教学的科研经费,引进专家学者把脉,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除此之外,教师队伍的日常绩效考核,会额外有奖励机制,有针对性地对取得成绩、表现出色、对学校有贡献的教师给予表彰,激发教师队伍做好本职工作的积极性。

对学生层面,在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的前提下,以学生自愿为前提,利用自习和课外时间对学生进行补习辅导,所有费用由国强公益基金会负担……

这些,还只是尚未正式开班的“国华创新班”过渡期间的部分举措,季德华巧用作家茅盾先生某句话的精髓来阐释国华纪念中学的教育本质:“具有崇高精神的学校,能够带来快乐的人生。”

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三年之后,“国华创新班”将交出一张什么样的答卷?让我们拭目以待!

采写:新快报记者 陈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国华   顺德   中学   初心   佛山市   这个世界   生源   考生   纯净   家长   优秀   孩子   家庭   学校   社会   国家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