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示教学法是不是很扯?

第一眼看到语言教学的“默示教学法”,

英语就是“The Silent Way”,

真的觉得很扯。

学习语言怎么可能用“默示法”呢?

这是一种偏见。

说实话,

有的语言项目,

还真是可以通过默示法学习。

这种方法的发展历程是这样的:

一位位比利时的小学老师

George Cuisenaire(乔治.古辛纳)(1891-1976)

研发了一种彩色小棒,

默示教学法是不是很扯?

Cuisenaire Rods 古辛纳彩棒(奎茨奈彩棒)

Cuisenaire将彩色小棒应用在数学教学上,

学生在学数学时因有了积木的辅助,

更容易了解老师所教授的东西,

并能在此种教学法中得到乐趣。

在1952年时,

Cuisenaire出版了积木的使用手册,

说明彩棒的使用方法。

Dr. Caleb Gattegno在1953年接触了古氏积木。

Gattegno更进一步的运用古氏积木在语言教学上,

并应用了部分认知心理学的原理,

发展出以学习者为中心(learner-centred)的

语言教学法-默示教学法。

岩评:这里有几个重要的知识点

  1. Cuisenaire Rods 古辛纳彩棒(奎茨奈彩棒),

    如果你学过教育学或者心理学,

    不知道这种彩棒,

    你学假了。

  2. 学习者为中心(learner-centred)

    当老师的总爱说“学习者为中心”

    这种教学背后的理念不得不了解。

  3. 认知心理学 Cognitive Psychology

    儿童的认知心理和成年人的差别非常大。

不过,小时候学习数学

也用过木棒,

是那种冰糕棒,

纯色的,乳木色的,

记忆老深刻了。

我就纳闷了,

当时我的老师,

没有研制出这种彩棒。

比利时的古辛纳老师厉害,

还因此出版了使用古辛纳彩棒的手册。

还因此影响到了Gattegno博士,

发展了学习者为中心的默示教学法,

本来用于数学教学的教具,

被一个语言博士Gattegno,

语言老师,

跨学科利用,

发展出学习者为中心的“默示教学法”,

第一语言(母语)学教学,

也可用来进行外语教学,

还有认知心理学的理据。

看来,还这不是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1

标签:教学法   乔治   比利时   冰糕   木棒   教具   学习者   积木   认知   心理学   彩色   博士   语言   老师   中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