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干货丨为什么人类幼崽会有“打人”的迷惑行为

你的孩子经常“打人”吗?很多父母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抱着宝宝的时候,前一秒宝宝还在和妈妈有说有笑,下一秒就遭到了孩子的突然袭击。妈妈来不及反应,结结实实地挨了一巴掌。

部分孩子的爷爷奶奶被打后,认为这是孩子和自己的一种互动方式,往往对着孩子笑,给孩子一个错误的信号,认为这是一种鼓励。

育儿干货丨为什么人类幼崽会有“打人”的迷惑行为

孩子“打人”真的是出于天性还是本能的反应?身为父母的你又应该如何处理?

美国著名亲子育儿专家 劳拉·马卡姆博士认为,年龄在1岁左右的宝宝,打人可能是无意识的。打人这种行为只不过是一种表达自己情绪的一种外化表现。

这个阶段的宝宝好奇心较重,而且四肢正处于发展阶段,他们很喜欢通过四肢去探索周围的环境,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可能因为旁人一句话或者一个动作引发了他们的好奇心,突然打一巴掌,或者出现咬人、抓人等现象均属正常。

育儿干货丨为什么人类幼崽会有“打人”的迷惑行为

认真你就输了。这时候绝对不可以责备孩子,“挨打”了也要笑脸相迎。他们打完人后,还能露出天真无邪的笑脸,就能看出来孩子并没恶意。

此时你需要表现得夸张一点或者装哭,让宝宝潜意识知道这是一种对父母不好的行为。他们能分辨出好坏。

用“打人”表达自己的情绪

孩子的语言能力尚未成熟,还没有学会更文明的沟通方式。当他们觉得跟你说不明白的时候,“打人”更能让你明白他们想表达的意思。甚至发起飙来连自己都打。

这个时候爸爸妈妈就应该教宝宝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告诉他生气的时候跺脚、喊出来是可以的,但是不能打人。

育儿干货丨为什么人类幼崽会有“打人”的迷惑行为

“打”出来的社交

在孩子的世界中没有大人之间那么多戏。通常他们会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某人或某事的看法。在他们的眼里,社交是没有规则的,直接用“打”来表达喜欢谁。

当然,也会用这种方式来捍卫自己的利益。比如其他小朋友抢自己的玩具,抑或干扰自己正在做喜欢的事。在孩子还没有形成是非观之前,父母不可以用暴力或者冷暴力处理。

育儿干货丨为什么人类幼崽会有“打人”的迷惑行为

父母以身作则

处在暴力下的孩子会潜移默化地向家长学习,不仅没有改善,反而会变本加厉将“打人”进行到底。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们会背着你打人,表面上看人畜无害,实际上已经成为人见人厌的“熊孩子”。而你还被蒙在鼓里。

在面对宝宝社交“打人”的时候,爸爸妈妈应该更重视,要尽早教给宝宝正确的社交规则,引导宝宝正确的解决矛盾,让宝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6

标签:劳拉   打人   干货   好奇心   社交   笑脸   暴力   情绪   爸爸   父母   正确   人类   规则   妈妈   宝宝   方式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