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不尚贤,使民不争

老子《道德经》第三章有这么一句话,颇为耐人寻味——不尚贤,使民不争(不推崇有才德的人,老百姓就不会相争)。

为什么老子主张“不尚贤”的治国方针呢?我们结合第三章后面的话就可以很好理解: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即:不重视稀有的商品,老百姓就不会沦为盗贼;不显耀足以引起人贪心的事物,人们的心思就不会被扰乱。

其实,好的人才与好的货物都是一样的道理,都要适可而止,如果推崇他们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会适得其反,带来坏的作用。

老子《道德经》:不尚贤,使民不争

比如说,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孝子,父母过世之后,他哭得非常伤心,形销骨立。于是,当地官府上报国君说,此人真孝顺,可以当作是楷模。国君认为孝顺父母的行为值得推广,就把此人当作典型,立即让他当官。此人一当官就糟糕了,同乡很多人都来效仿,个个都拼命守孝,哭得很伤心,结果死了很多人。

可见,树立典型是好事,本是出于好心,但结果往往是“好心办坏事”。而且,那些当初诚心做好事的人,一旦成了先进模范,得到了名利后,心态也变了,变得虚荣与膨胀,最后品德也变质了。

所以,老子推崇“无为而治”的方针,但“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要刻意作为,不可故意推崇那些看似有才能的人,一切最好顺其自然。

老子《道德经》:不尚贤,使民不争

当初,汉文帝刘恒去皇家禁苑考察,询问上林尉(负责人):禁苑中所饲养的各种禽兽的登记数目,先后问了十多种,上林尉仓皇失措,左右观望,全都答不上来。

可是,站立于一旁的“虎圈啬夫”(管理员),他天天与禽兽打交道,心里一清二楚,于是替上林尉回答了汉文帝的提问。

汉文帝十分详细地询问禽兽登记的情况,想考察“虎圈啬夫”的才能;“虎圈啬夫”随问随答,没有一个问题被难倒。

汉文帝非常满意,对随从人员说:“官吏难道不应像这样吗!上林尉不可信赖。”

于是,汉文帝打算任命“虎圈啬夫”为管理禁苑的上林令。

大臣张释之思虑一会,对汉文帝说:“陛下以为绛侯周勃是什么样的人呢?”

文帝回答说:“他是长者。”

张释之又问:“东阳侯张相如是什么样的人呢?”

文帝又答:“他是长者。”

张释之于是解释道:“绛侯周勃、东阳侯张相如,都是被称作为长者,他们两人在论事时尚且有话说不出口,哪能效法这个啬夫的多言善辩呢!当初,秦王朝重用花言巧语、能说会道的人,大家都争相效仿,其害处就是空有其表而无实际的内容,皇帝也听不到对朝政过失的批评,却使国家走上土崩瓦解的末路。现在陛下只是因为“虎圈啬夫”善于辞令就破格提拔他,我只怕天下人也会争相效仿,都去练习口辩之术而无真才实能。下级受到上级的感化,比影随景,响应声还快。君主的举动不可不审慎啊!”

老子《道德经》:不尚贤,使民不争

汉文帝觉得张释之的话很有道理,于是不给“虎圈啬夫”升官了。可见,汉文帝也是领悟了老子所说的“不尚贤,使民不争”的奥妙。汉文帝在位23年,主张“无为而治”的方针,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因此实现国家强盛,百姓小康,让汉朝进入“治世”。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那么丑就显露出来了。天下皆知善之为善,那么不善就显露出来了。世间万物,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没有推崇,也就没有互相争斗。

道生万物,而万物本是一体的,比如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我们不可刻意推崇一面,而人为地去贬低另一面。因为一旦偏废一方,就会过犹不及,最后物极必反,把好事弄成坏事,使得好人变成坏人。

老子《道德经》:不尚贤,使民不争

老子认为: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杜绝仁慈,抛弃道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本性;抛弃巧诈和获利,就不会再出现盗贼。

其实,这也是庄子所说的“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因为圣人给天下人制定仁义来规范人们的道德和行为,可是真正的大盗来了,他们就连同仁义道德一起盗窃走了。朋友们,您是怎么看待老子的“不尚贤”呢?欢迎在下方留言互动!


关注“国学新导航”,用国学开启属于你的人生新导航!和琢磨君一起,每天学习一点,每天进步一点。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 联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道德经   上林   国君   东阳   老子   无为而治   陛下   长者   盗贼   禽兽   万物   方针   老百姓   当初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