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忆中家乡的两座山


我记忆中家乡的两座山

我家四面环绕的大山都是有自己山脉名称的。它们叫东沟里、小北山、棺材沟、老马北沟、老闫南山,老赵南沟,北大砬子、南小砬子……
(一)
南小砬子,学名儿叫:“关门嘴子”。
它位于“砬子沟”中部,长度大约有一华里半,宽有半华里;高跟五层楼相差无几。它的山脚下就是大队部、卫生所、小学校。
我从八岁入学,就在距离小砬子不远处的“砬子沟”上小学。
那时候我家住在北面那个屯子叫“上高家子”。从家里出发要走三里半地才能够到达学校上学。那时候的孩子也真是挺能吃辛苦的,放学路过小砬子的时候,每人还要捡一捆柴火,用头巾当绳子绑好,把柴火背回家。
一年四季,我们年龄虽然小;一天跑四遍也不知道累。去的时候从小砬子北边的山底下上去了,有一个梁杠,梁杠有一条被踩平的小腰道。然后,再从南边石头腰道下去步入平路。
我们上小学的时候,就有部队测量队的到小砬子门脸确定说:“这就是'关门嘴子’地界。因为小砬子头上有一片大石头露在外面,而且石头根部是长在地里。小砬子山坡两边长着树,就好像有好几层似的。坡度很缓慢、有高树(杨树、柞树、榆树……),小树(榛子树、刺老芽、扫帚条树……)。小树下边还长着各种各样的青草和野花。春天冰凌花顶着雪就开、野梨、山里红、山丁子花也陆续开放。夏天树丛里还有各种各样的野花儿都在那儿开着,反正什么颜色都有;开得最多的是野菊花、爬山虎花(也叫打碗花)。

我记忆中家乡的两座山

我们这些八九岁的小孩子就是愿意在山上玩儿,年纪高一点儿的他们就走平道,就不愿意爬山了。我们小龄孩子有的时候儿累了,就爬到山梁杠上坐那儿歇一会儿,然后再走。反正上学不晚就可以。三里半地一天来回跑四趟。早晨上学了,中午(夏天天长)还得回家吃饭。就是一到冬天了,炉子生火能热饭的时候再带饭。平时都是来回走,也不空手儿;一天得捡一捆柴火。有时候还用削铅笔刀割乌拉草带回家,留着冬天垫鞋底子取暖。反正那个小砬子就成这帮小孩儿的一个“游乐场”了。
三年之后,终于有一天,我的小弟也上一年级了。由于他三岁才会走路,八岁走路还不稳当。当时也是大人防范意识淡薄,在他也跟着上山了的时候,我和姐姐一错眼珠子;他就从小砬子滚下去了。在场有很多大人在地里干活都看见他从小砬子“前脸”滚下去了。
有人就说:“这孩子可完了,恐怕要没命了。”
在周围人都为他捏一把汗的时候,他自个儿没咋招儿,爬起来又拽拽哒哒地跑了。
之前,可把我吓坏了,眼泪都流出来了。因为我小弟是我们家最小的一个孩子,山虽然不高,但也算陡;他要是有个好歹的;我也会没好果子吃。可没想到,小弟安然无恙。村子里有威望的老人就说我母亲乐于助人,我爸没有坏心眼,才捞下了这孩子。这就是我对小砬子的最初印象。

我记忆中家乡的两座山

图片来自网络

(二)北大砬子
北大砬子是在我家的北面,北大砬子高。一般年龄小的爬不上去,若勉强爬去;也得歇几歇才能爬上去。它是一个面积非常大的北砬子。为什么叫北大砬子呢?它也有那个石头的门脸。山上长满了一些山野菜。像猫爪子、蕨菜都出自那座山。一到春天,漫山遍野的荙子香花开香味扑鼻。
一次,我跟十几个小伙伴儿翻过山梁,去到北大砬子采猫爪子、蕨菜去了。
在我们翻过山梁之后,可以看见一座小木屋子伫立在那里,里面住的是一对前苏联老夫妇。
房旁子边有一个小清泉,他们可以就近取水喝。我们采的野菜也正是在他们家周围才有。如果我们渴了,也喝那小泉子里的水。等我们采满了一篮子野菜,想回家的时候,我的一个朋友国芳提出要到小屋子里坐一坐,大家同意了,就进去坐一坐。
那对老夫妇自称他们是苏联红军,来这里养伤的。我听了,问:“老人家,那你为什么不在你们国家里呆着呢?”
他笑着说:“这里环境更好一些。“
我半信半疑地看着那“老红军”说话不实在,也就没有深深地追问下去。
接着,我们就离开了那座小木房子了。我们每人都挎着一篮子野菜回家了。而我们那次去小木屋之后不久,就听说那两位外籍老头老太太就被驱逐回他们的国家了。理由是,他们常常在他们小木屋子附近打信号弹,违反了我国法律。
我对北大砬子的深刻印象还在于,我在高中上学的时候,有一次,我还带领班级同学到北大砬子采过荙子香花。现在的北大砬子成为了规模宏大的采石场。

我记忆中家乡的两座山

图片来自网络

(全篇完结)
后记:本文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的大山 、小山的存在与变迁,激发人们怀旧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东沟   香花   山梁   蕨菜   门脸   柴火   野菜   小树   爪子   篮子   小弟   北大   家乡   石头   我家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