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宏观经济通识课》感知宏观经济对生活的影响(三)

读《宏观经济通识课》感知宏观经济对生活的影响(三)

什么是财政赤字与国债

什么是财政赤字?

就是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赤字通常用红色来记录,所以叫财政赤字。

什么是财政盈余?

就是财政收入大于支出。

当今世界各国中,政府出现财政赤字占绝大多数,财政盈余的很少。

国际上衡量财政赤字的两条警戒线

第一条警戒线:财政赤字占GDP比重不能超过3%。如果超过3%就会有财政风险。

第二条警戒线:政府的财政赤字不能超过财政总支出的15%。政府的钱不够花时,可以借债,但是债务超过15%,就很难还。

财政赤字如何弥补?

第一种方式:透支。透支中央银行的钱。

这个办法不能轻易使用。因为中央银行把钱透支给政府,中央银行的钱是谁的?储户的。

如果政府还不上透支呢?储户的钱怎么办?只能动用印钞机。用印钞来填补窟窿。

真样的话钞票多了,物价就会上涨,造成通货膨胀。钱就越来越不值钱了。

第二种方式:国债

发行国债的利和弊

好处一:人们拿钱买国债,就相当于把钱借给了政府。通常国债利息要比银行高。

好处二:政府发行国债来获得资金,进行基建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获得更多地税收。用税收的钱赎回国债,还上借的钱。

这两种好处总结就是,政府不需要再通过印钞来还钱了,货币总量不增加,就不会造成通货膨胀。

国债的弊端:政府需要考虑,发行国债来拉动经济,政府投资的项目所挣的钱能否还上这些国债?如果政府投资的项目赚的钱不能还上国债的本息,那么财政赤字的雪球将会越滚越大。

需要说明:政府发行国债的用途十分重要,国债一定不能用于经常性支出(比如给公务员发工资,不产生收益,就永远还不上本息),而是要用于建设性支出(产生收益)。


读《宏观经济通识课》感知宏观经济对生活的影响(三)


国家的财政政策有哪些?

财政政策的种类:分三类。

第一类:赤字性:

经济表现:经济萧条时期,人们对物质需求下降,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物价就会下降。储蓄大于投资。

政府措施:减税、扩大政府支出,增加有效的需求。

第二类:紧缩性:

经济表现:通货膨时期,需求大于供给,投资大于储蓄。物价就会上涨。

政府措施:加税,减少政府支出。抑制总需求。

第三类:平衡性:

财政总供给与总需求保持中性。

将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比喻为开车。

经济过热时政府需要“踩刹车”(加税、减少政府支出)。

经济过冷时需要“踩油门”(减税,增加政府支出)。

读《宏观经济通识课》感知宏观经济对生活的影响(三)


我国政府调控经济的案例

踩刹车:

1992年,我国经历热得不得了,炒房地产、炒开发区、炒股票等。

1993年,政府经济问题控制不住了,通货膨胀、银行贷款、股市泡沫等金融风险。

于是政府开始调控整顿“踩刹车”。

直到1997年,我国经济实现了“软着陆”通货膨胀降下来了,经济增长率也有了提高。

踩油门: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1998年我国特大洪灾。经济急转直下。物价降低、失业增多,利率向下。

1998年,政府开始“踩油门”。发行国债、拉动经济。

乘数效应:政府投资1千亿元,并不只产生1千亿元的规模。它还会带动相关的投资。产生乘数效应。

比如,政府投资修路,路修好了,路边就会有人建加油站、开饭馆、酒店、房地产等。产生更多地价值。


本文图片来自微博“鲸鱼小姐涂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5

标签:中央银行   乘数   财政赤字   本息   警戒线   财政政策   盈余   赤字   通货膨胀   国债   宏观经济   物价   支出   财政   政府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