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你会死吗?”清明节谈死亡,这部片子是我看过最暖的答案

大家好,我是荷包蛋妈妈。

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清明节。所以,今天我也想聊个特别的话题:死亡。你是怎么向孩子解释“死亡”的呢?特别是亲人去世后,你又会怎么教孩子面对呢?前两天我看到一条留言,触动很深。

“妈妈,你会死吗?”清明节谈死亡,这部片子是我看过最暖的答案

记得蛋蛋在读绘本时,也曾问到我:妈妈,死了是什么意思呀?我犹豫着,不知道怎么才能给她一个满意的回答。 老陶怕蛋姐害怕,便告诉她:人死了就是变成天上的星星。蛋姐立马回道:我也要变成星星。

“妈妈,你会死吗?”清明节谈死亡,这部片子是我看过最暖的答案

孩子的回答,自然是天真烂漫。但我想,为什么我们总是喜欢美化死亡这件事?或许如西藏生死书上说:我们是一个没有死亡准备的民族。

我们总是忌讳谈论死亡,所以习惯美化死亡。殊不知,死亡教育是孩子不可或缺的一课,正确面对死亡,才懂珍惜生命。

如今疫情未散,趁着今天的契机,就让我们来聊聊“死亡”这个话题吧。


人的一生有三次死亡


前面讲到,关于死亡,我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解释。直到我看到了一部动画电影,才明白了我一直以来的逻辑错误。 那就是,相比告诉孩子什么是死亡,更重要的是,教会TA如何面对死亡。 这部动画电影,就是前段时间位居很多人催泪排行榜第一位的《寻梦环游记》。

“妈妈,你会死吗?”清明节谈死亡,这部片子是我看过最暖的答案

影片的故事背景正是墨西哥传统节日“亡灵节”。一个对音乐痴迷的小孩米格不听家庭劝阻,误打误撞进入亡灵世界,遇到自己的曾祖父埃克托。


“妈妈,你会死吗?”清明节谈死亡,这部片子是我看过最暖的答案

在亡灵国,只有得到家人祝福才能“起死回生”。如果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死去,你的灵魂也将灰飞烟灭。米格曾祖父,因为被家人误会为了音乐抛弃家庭,而不被祭奠,面临灰飞烟灭的危险。

“妈妈,你会死吗?”清明节谈死亡,这部片子是我看过最暖的答案


在亡灵国,目睹很多亡灵的消失后,米格才明白:原来最可怕的不是离开和死亡,而是被所爱之人遗忘。

这也是这部电影带给我最大的震撼。有人说,人的一生要死去三次:

第一次,心跳停止,你在生物学上被宣告了死亡;第二次,举行葬礼,人们宣告你在社会上不复存在;第三次,是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把你忘记,从此整个宇宙都不再和你有关,而这就是终极死亡。我们总说,因为存在才被记住,但其实,被记住就已经是存在的意义。

“妈妈,你会死吗?”清明节谈死亡,这部片子是我看过最暖的答案

影片最后,米格唱起曾祖父写的歌谣,唤起了祖母的回忆。 所以,现在每逢清明节,我都会带着蛋蛋回去扫墓,或者给她看看家里已故亲人的照片。 当她问“妈妈,你会不会死”时,我会告诉她: “妈妈还会活很久很久,会等到你长大。即使妈妈死了,你还有很多亲人,他们都会照顾你,大家都会很爱你。”

又或者:“别担心,你的身体里有一半爸爸的基因,一半妈妈的基因。所以爸爸妈妈永远永远都会陪着你。”

正如张爱玲所说:祖先们躺在我的血管里,借我的眼睛来看世界,借我的脚步行走,借我的头脑思考,借我的生命再活一次。 这就是死亡并不等于终结的秘密。

死亡教育其实就是生命教育


了解了“死亡不等于终结”,我们该如何教孩子面对死亡呢?《寻梦环游记》还有另一个隐藏的寓意。主人公米格之所以误入亡灵国,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他执着地追求在音乐上有所成就。他以为家人是阻碍他寻音乐梦想的最大障碍。

“妈妈,你会死吗?”清明节谈死亡,这部片子是我看过最暖的答案

直到他在亡灵国见到落魄无依的曾祖父时,才明白:相比一生无所作为,身处没有深爱之人的远方才更可怕;

“妈妈,你会死吗?”清明节谈死亡,这部片子是我看过最暖的答案

有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妈妈参加了孩子的学校举行“死亡体验活动”,也就是躺进棺材里体验一次葬礼。 在棺材合上的一刹那,孩子崩溃大哭,哭着喊着让她回来。而她本人,也在黑暗狭小的棺材里,明白了活着的宝贵。 人总是在见到死亡后,才懂更好得珍惜生命,就像误打误撞去了灵界的米格。 所以,我们不仅要告诉孩子死亡到底是什么,更要告诉孩子珍惜当下,善待生命。

“妈妈,你会死吗?”清明节谈死亡,这部片子是我看过最暖的答案

米格发现曾祖父就是自己的偶像歌神而他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家庭

蛋姐曾经养过两条小金鱼,没几天金鱼就不幸死掉了。蛋姐问我:妈妈,金鱼还能活过来吗? 本来打算丢掉金鱼的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教育机会。

便提议和她一起把金鱼埋葬在花盆里,再在花盆里撒下种子。我告诉蛋姐:金鱼死了,虽然不能再游来游去了,但是,我们可以埋葬它、想念它。 它也会在这里守护着你的花朵,让花开的更漂亮、更美丽。

从那以后,蛋姐每次看到一些死掉的小虫子,她都会郑重和它们告别,然后小心翼翼埋葬起来。因为她知道,任何生命都有自己的价值。

“妈妈,你会死吗?”清明节谈死亡,这部片子是我看过最暖的答案

关于死亡的教育其实就是生命的教育,了解了死亡,才能更好的生活。其实,不管对于孩子还是成人,死亡都是一直需要学习面对的事情。刚过而立之年的闺蜜,聊到死亡的时候,说了这么一句话:“亲近的人去世,那种伤痛,不是随着年纪的增大就能痊愈的。但你要接受这种不治愈,因为只有想起来会难过,才能证明他们还活在我们的回忆中。”

情绪是很私人的事情,因此,当孩子面对死亡事件产生不良情绪时,作为家长一定要及时沟通,询问孩子的想法和感受。

另外,大家也可以通过和孩子阅读一些绘本,如《爷爷变成了幽灵》《活了一百万次的猫》《一片叶子落下来》等。

借助有趣的故事,融合正确的死亡教育理念,相信可以让孩子对死亡有加正确、客观的认知。

“妈妈,你会死吗?”清明节谈死亡,这部片子是我看过最暖的答案

好啦,今天的文章就写到这里啦,如果觉得有用的话,欢迎大家转发分享。话说,你们关于“死亡”,你和孩子又有过哪些奇思妙论呢?赶紧在评论区留言分享吧。

0-4岁的孩子对“死亡”没有明确概念,也无法区分死亡和分离的区别。

他们更多是因为空间上的分离而产生焦虑情绪。

所以,除非像上文中孩子主动问起,并不建议主动和孩子聊起“死亡”的话题。

家长应该更多地致力于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最后,千万别忘了给了点个“赞”,给我一份鼓励,也给带娃路上的自己鼓劲加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妈妈   曾祖父   都会   米格   误打误撞   灰飞烟灭   清明节   亡灵   片子   亲人   家人   正确   答案   生命   孩子   家庭   故事   音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