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爱的家庭,比没钱更可怕

俗话说: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无论在什么时代,家风都是一个家庭兴衰的根本。

一个优秀的家庭、一对优秀的父母,并不是给孩子留多少存款,多少栋房子,多少辆轿车,而是通过言传身教给他们多少人生智慧。

家是情感关系的纽带,连接着家庭成员间爱的感受和交流。家还是真实存在的载体,承载和孕育着美好生活的幸福港湾。

在家庭关系中,对方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人,而是完全不同的,和我们一样重要、独立的人。

如果知道了这一点,我们就会真正明白,家主要处理的是感觉。

那么,如何正确的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感受呢?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真审视家庭伤人的本质,避免悲剧重演,让自己的家充满爱。

没有爱的家庭,比没钱更可怕

信任自己的感受

不要在意别人怎么看

为什么很多人都认为,自己缺乏存在感?

美国心理学家莱茵认为,不管是先天运气,还是后天努力,有丰富感受并被确认的人,都会形成所谓的“存在性安全感”

也就是,一个人的存在感,来自于他的感受被另一个人看到。

日本电影《松子被嫌弃的一生》中,松子的作家男友八女川站在疾驶而来的列车前自杀,遗言是“生而为人,对不起”。

从来没有被爱看见。于是,存在本身就是错误。

实际上,我们都很在乎别人如何看自己。

但是,评价不是看到。看到,必须是心对心,感受对感受,是心灵的呼应。

我们小的时候,如果有一个好妈妈或好的抚养者,我们的感受会不断被碰触、被确认。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同好妈妈或好的抚养者形成心灵呼应,从而形成一个丰盛而灵动的自我。

但如果,我们没有这么幸运,从小没有得到好的妈妈的感知,就需要要花很大努力,朝向这一目标前进。

前进的道路上,我们会在亲子关系、婚恋关系、工作以及社会中经历那些破坏我们感受的复杂着数,而我们应对的方法很简单——信任自己的感觉。

我们可以自己去认识并确认自己的感受,特别重要的是,无论如何,都要勇敢地投身于外部世界,让丰富的事情激活你的感受能力。

愿我们能活出这种感觉。

没有爱的家庭,比没钱更可怕

理解配偶的感受

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很多人抱怨:“我无法理解配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亲人间的理解之所以很难,关键原因在于,我们习惯从自己出发,去推测、揣摩、评价甚至抨击另一个人,却完全忘了,对方也有自己的立场。

在家庭中,理解并接受彼此的感受是最重要的。

我们要相信对方的感受,与其去揣测“真正的原因”,不如坐下来聆听对方的感受。

有人说:“他一张嘴我就知道他想说什么。”这是真的,但是,我们常常只知道配偶会“说什么”,但却根本不理解配偶说这些话时的感受。

同样,评价也是阻断交流的最常见原因,急于评价的人着眼点也是“解决问题”,而不是“交流感受”。

心理学家徐浩渊博士在《我们都有心理伤痕》书中举例说,妻子只是想倒倒苦水,但丈夫把“苦水”当成问题,急着出主意帮助她“解决问题” ,结果误解产生。

如果他放弃这种的意识,而只是倾听,那就是另外一种情形。

敏芷君认为,在亲密关系中,重要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对方感受到了什么。

我们要永远记住,对感受的沟通在亲密关系中是很重要的。

没有爱的家庭,比没钱更可怕

家需要珍惜

避免把权利规则带回家

家之所以温暖,主要就是因为家里的成员,能理解并体贴彼此那些琐细的感受。

有这样一个生活中常见的案例:

作为妻子和母亲,45岁的“女强人”白丽任劳任怨地为家人安排好了一切。但丈夫觉得他没有价值;儿子觉得得不到自由。

一个看似令人无比羡慕的家庭,家庭矛盾的火山似乎时刻都会爆发。

为什么会这样?

这是因为,白丽秉持着“我不理会感觉,我只解决问题”的座右铭。她不明白工作与家的分野,而将权力规则带回家,引出很多问题。

如果我们珍惜家,就不要把权力规则带回家。

更多的人想有一个温暖的家,只是无意中将权力规则带回家。

因此,我们需要尽力避免将权力规则带回家。

这需要我们有明确的意识将工作和家分开,用不同的方式区别对待。

远程办公越来越得到支持的当下,我们可以在家继续工作,但不要将工作的气氛带回家。

在现代家庭中,特别是在沟通中,应该相互尊重,让珍惜成为家庭主旋律。家庭中,处理的主要是感受,目的是相互理解与接受。

所以说,多一分理解,多一分接受,就多一分温暖,家就更像一个家。

没有爱的家庭,比没钱更可怕

足够好的妈妈

是高质量亲子关系的保证

安徽,17岁小伙子为买 iPad 而卖肾;

广州,16岁少-女为买 iPad,辱骂并暴打妈妈,被妈妈失手闷死;

这些故事真是可怕!

那些可怜的孩子们,他们常常还有一个可怜的命运——被“溺爱”坏了。

其实,这并非是溺爱,而是缺爱。

研究发现,孩子要形成稳定的安全感,需要一个条件——在三岁前,和妈妈生活在一起,没有严重的分离(超过两个星期的分离即为严重),而且与妈妈的关系有很高的质量。

而这些被“溺爱”的孩子,没有一个能满足这个基本条件,孩子的心就难以发展到能真正体会到无条件的爱。

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观察了约六万对母婴关系,提出一个概念:足够好的妈妈。意思是,若妈妈足够好,一个孩子就会形成基本健康的心理。

敏芷君认为,做到足够好的妈妈的关键在于:

一方面,是保持敏感,满足婴儿对全能自恋感的追求,即他想怎样,妈妈就会怎样满足。

另一方面,是细致照料,对婴儿保持全神贯注。她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适应婴儿的愿望和需要。

在一个高质量的母子关系中,足够好的妈妈,能够很好地满足婴儿对爱的感觉,孩子的感受会被接纳。

因此,我们应当唤醒一个又一个的母亲,成为足够好的妈妈,去支持孩子,让孩子不再缺爱。

没有爱的家庭,比没钱更可怕

缺席的爸爸

会让孩子终身“缺钙”

有问题的家庭结构,常可归到一种模式,一个焦虑的母亲,一个缺席的父亲,和一个有问题的孩子。

缺乏父爱的孩子会出现抑郁、孤独、任性的行为,心理学家称为“缺乏父爱综合征”。

孩子成长的黄金期只有短短12年,错过了就再也没有办法重来。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说过:“我不会做一辈子的总统,但我一辈子都要做好一位父亲。”

女儿学游泳,他亲自当教练;女儿放暑假想去游乐园,他抽时间陪同。

他认真对待女儿的每次生日,也会在长达21个月的总统候选期间,坚持去女儿的每一次家长会。

有爸爸的陪伴,女儿成长得很出色。全世界都见证了她从一个被爸爸宠爱的小萝莉,成长为现在的哈佛高材生。

《穷爸爸,富爸爸》里说:所谓成功,就是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小孩。

在生活中,任何职业角色都可被替代,唯独父母角色无可替代。

别让陪伴缺失,别让孩子受伤,别到了年老之后,才后悔这一生最没做好的角色,是父亲。

家是港湾,爱是退路!

亲情疏离,住高屋华堂亦兴味索然;家人和睦,居竹篱茅舍也意足心满。

一家人和和美美,比名利财富更有意义。

毕竟,没有什么比一个温暖的家,更能抚慰人心。

就如三毛所说:“家,对每一个人,都是欢乐的泉源,再苦也是温暖的。”

所以,我们需要学会处理彼此的感受,相互理解与接受。

对于受到伤害的人来说,感觉被看到,就是最好的治疗。

健康的家庭,充盈着爱,家庭也是传递爱的载体,从父母到孩子,代代相传。

我们都值得拥有这样一个健康的家庭!

来源: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家庭   溺爱   心理学家   配偶   婴儿   权力   温暖   爸爸   女儿   规则   妈妈   感觉   关系   孩子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