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苏洵才知道,最牛的教育是拼爹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在唐宋八大家中,苏洵与其两个儿子,苏轼、苏辙便占了三席。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才华横溢,精通诗词书画,他的许多诗作都可谓是家喻户晓。

苏辙则擅长政论和史论,一度身居宰相高位,在散文、诗作、书法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苏洵,二十七岁才发奋读书,多次科举不中,凭借着坚毅的品格,大器晚成。

毫无疑问,苏洵不仅仅是人们在奋斗过程中的榜样,作为父母,我们从他身上更是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最好的教育,便是言传身教。

一、青年游荡 ,渐明心志


青年时期的苏洵并不好读,家境优渥,衣食无忧,因此他四处游历,去过眉山、杭州、黄州等地。

苏洵在七八岁时开始读书,学习断句、作诗文,但他却并不用心,没有学会就放弃了读书。19岁结婚生子,却终日嬉游,不知有生死之悲。

直到27岁,近而立之年的苏洵才下定决心,从头再读、继续穷究诗书经传诸子百家之书。

他整日端坐在书斋里苦读,这一读便是六七年。并且发誓,读书没有成熟前,不写任何文章。

而影响了苏洵的人生轨迹,使之“痛改前非”的关键,一是来自身边最为亲近的人,妻子、母亲等人的激励,二是受到家族的优秀传承、祖先的功绩之鼓舞。

苏洵的妻子程氏,出生在一个名望大户,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并且对文史也有一定的了解。

嫁给苏洵后,程氏经常规劝苏洵,希望他能静下心来读书,但苏洵不仅不挣钱养家,还不思悔改,不求上进。

多次劝说未果,程氏就自己教导孩子们读书认字。

一次, 苏洵游玩回来,见妻子正在教儿子读书,惊讶之余深感羞愧。

他看到程氏做事亲力亲为,对孩子更是教导有方,又想到自己已经成家立业,却不思进取,这才认真考虑起自己的学习来,希望能给孩子们做一个好榜样。同时,母亲过世,苏洵意识到人生苦短,须得把握。

而另一方面,苏洵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学识尚浅,虽游历过不少地方,浏览过许多名川大山,但却肚里空空,文采平平。

功夫不负有心人,苦读多年的苏洵“大器晚成”,成为了文坛巨匠,著有《六国论》、《管仲论》、《权书》等作品。

在六国论中,他更是总结阐明了一个精辟的观点:六国占据天时地利之优势,土地、人口、兵力皆在秦国之上,却被秦国一国所灭,正是因为六国不能团结一致,共同抗战。苏洵借古喻今,为统治者提供了借鉴。

苏洵的前后鲜明对比,告诉了我们,只要肯努力,永远都不晚。

并且,我们也不难发现,周遭的环境与人对自身的影响的确很大。苏洵奋发读书,为子女作表率,仔细思考,正是因为苏洵本人受到了别人的激励,才能做出积极正确的选择。

读懂苏洵才知道,最牛的教育是拼爹

二、以身作则,教子读书

从前,苏洵出门在外,只是游山玩水。后来,他游学各地,结交有学问的师友,增加了不少见闻和人生经验。

在结交的师友中,有不少士君子和清正廉明的地方官员,这种人际关系也为苏洵教导孩子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几年潜心研读下来,苏洵学问已成,在家时,他考究古今治乱得失,并教授孩子们读书。

无论古今,小孩子总是有着天真的心性,苏轼苏辙两人小时候也十分顽皮,又似乎继承了父亲苏洵的脾性,对学习并不感兴趣。

这时候,他俨然从一个“好学生”变成了一位“好爸爸”。

每当孩子们玩耍时,苏洵就拿着书津津有味地读起来。孩童时期,对于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特别高,每当他们想看看父亲手里“有趣”的玩意儿,苏洵就使坏把书藏起来。

这一藏,孩子们就更加想要探个究竟。于是,他俩趁父亲不在时,就把书找出来仔细阅读,长此以往,便对书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养成了爱阅读的好习惯。

苏轼苏辙兄弟二人,很是聪慧,加上从小就喜爱读书,许多内容学起来很是容易。

此时的苏洵已经肩负起了“父亲”这一身份所要承担的责任。

为了激励孩子们,他自己也不肯懈怠,反而更加刻苦学习。此外,他亲自指导孩子们写作、著诗,还将孩子们写的文章展示出来,增加他们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当然,苏洵并不会溺爱孩子,传言他还准备了一把一尺长的戒尺,用来责罚偷懒耍滑的孩子们。

在以身作则的基础之上,苏洵既做慈父,也扮严父,为的就是给予孩子们适当有效的教育。

放到现在来看,苏洵更是家长们学习的榜样。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潜移默化中,孩子们会从父母身上学习到为人处世的态度、方方面面的知识经验。

试想,一个时常看电视、玩手机,不关心孩子生活、学习的家长,怎么可能要求孩子努力上进,取得一番成就呢?

因此,唯有严格要求自己,为孩子树立榜样,才能够让孩子吸取更多的养分,成长得更好。

读懂苏洵才知道,最牛的教育是拼爹

三、 三苏游京,声名远扬

父母的眼界对于孩子的成长也是尤为重要的,苏洵便是一位眼光长远的父亲。

“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他在《栾城集》中就描写了带兄弟两一同游历的过程和一路的所见所闻。

苏洵的做法,让孩子能够经常接触到外面的世界,帮助他们开阔眼界,不局限在一方书堆里。难怪苏轼会写出这样的诗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人的一生是多么短暂,我们本身又如此渺小。

一个人的眼界决定了他的高度,一个人的心胸又决定了他的宽度。

孩童时期的经历和见闻,或多或少会影响一个人的成长,苏洵有意的引导,正是成就苏轼苏辙骋怀游目,建立丰功伟绩的重要原因。

在苏洵的教育下,苏轼苏辙兄弟二人在文学上都颇有自己的一番见解,也培养了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1056年,快到不惑之年的苏洵带着两个儿子进京赶考,拜见了翰林学士欧阳修。

其实,欧阳修也大不了苏洵几岁,当读到他的著作时,大为称赞,认为他颇有汉代贾谊的风范。

欧阳修想要举荐和提携苏洵,便写了《荐布衣苏洵状》上报宋仁宗。后来,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苏洵,他也因此名声鹊起。

进京的第二年,苏轼苏辙同榜应试及第,一门同中两进士,这样的事情古今少有,轰动京师。

在外人看来,苏洵是一个成功的父亲,但在内心深处,苏洵对于自身的要求和追求也是很高的。

年轻时,他也前往京城考取进士,却屡考屡败,无一功名。现如今,两个儿子都考取了功名,想到自己大器晚成,苏洵踌躇满志。

苏洵的人生也出现了不一样的境遇。

一时之间,三苏在京城备受瞩目,成为了人们口中所赞赏和羡慕的对象,而苏洵也在文坛有了一席之地,受到了欧阳修、韩琦、张方平等人的夸奖。

中榜的苏轼苏辙兄弟两走上了仕途,苏洵也因自己的才华和他人的举荐,得宋仁宗赏识,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还参与修撰礼书。

苏洵一直没有忘记自己报国安民的抱负,但不幸的是,苏洵才做了短短几年官,便去世了,世人皆闻而哀之,宋英宗诏赐银绢,韩琦、欧阳修也赠银数百两。

读懂苏洵才知道,最牛的教育是拼爹

苏洵的一生便这样落幕了。

为人子、为人父、为人臣,苏洵都做到了尽善、尽职、尽忠。

比起个人的成就,他在教育孩子这一必修课上,尽显了父亲的责任与担当,同样是一件值得人们去学习的事情。

对于孩子的教育,苏洵并不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做到更好,更优秀,而是将自身作为榜样,给予了孩子正面积极的示范。

现代社会,父母拼资历、拼资金、拼人脉,这些当然会给孩子一个好的起跑线,带来更多的机会。但是,身为父母,最重要的还是眼界和引导。

苏轼苏辙“拼爹”成功,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名人。

但显而易见,他们拼的,是父亲的以身作则,父亲的品行气度与平日里的一言一行,都像一面镜子,为他们“照”出了一个光明的大世界。

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以身作则,躬亲示范。对于孩子来说,拥有这样的父母,难道不是上天馈赠的最好的礼物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2

标签:秦国   京城   大器晚成   师友   言传身教   以身作则   眼界   古今   榜样   父亲   成就   父母   兄弟   孩子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