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城市博物课-2石榴


文/陆生作
为做博物课,下单买了一些书,还在来的路上。


讲博物,就身边的花草树木、瓜果蔬菜、鸟兽鱼虫,虽有几十年的生活经验,也有一些阅读积累,但还是不够的。给学生讲博物,老师个人的主观生活是不够的,还要“引经据典”,这不是掉书袋,而是无一句无来历,言之有据,言之有祖,经得起查证,看得到事物的变化。


常跟学生讲,老师讲的不一定对,即使对了也不一定适合你;还告诉他们孟子的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是不是跟上面的“引经据典”、“无一句无来历”矛盾了?不是的。


比如说,石榴树不结果怎么办?古籍载:“以石块或枯骨安树叉间或根下,则结子不落。”种石榴也得“安僵石枯骨于根下,即花实繁茂”。这些明显是没有科学道理的啊,不对的,不过是一些近乎“作法术”的附会之说。这就是有出处,不信书,用我们现在的眼光去看待。虽然讲了古人的内容,但我们活在当下啊。


前几天想了一句话:因为博物,才有人物。这当然可以作不同理解,但我最初的想法是,我们人是因为各种动物、植物、矿物等才生生不息。记得一句电影台词:“我们身体里的每个原子也曾是星星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去想,我们人和动物植物实在是一样的。我们每天所吃的,总有一部分来自太阳,所以可以说“我们在吃太阳”,因为植物光合作用啊,动物又吃植物。

我的城市博物课-2石榴

我们会玩剪刀石头布。小游戏有大智慧。这是一个循环,一个圆满的圆,没有谁一直处在顶端。我们人也在食物链顶端,但古话讲“吃土用土死了归土”,人死了被动物植物吃。藏族传统的丧葬方式天葬也是这般。只是现在我们人类不给它们这个机会了。


以前讲写作课的时候,我常跟学生讲:“人物人物,有人还有物。”这么强调,主要是让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人物”,能将写人作文与写物作文贯通起来,把物当作人来写。在博物课上,我还是会强调这一点。人和物,实在是一样的。


走在路上,这棵是樟树,这朵是桃花,这是构树,这是乌鸦,这是鲫鱼,这是橘子……它们都有名字的。我们每个人也都是有名字的。名与实是对应的。


去外地,走在路上,看到了一棵树,看见了一只鸟,虽是第一次见,但能叫出它们的名字来,就像他乡遇故知,有一种熟悉感。人与动物植物,实在是朋友。记得看过张抗抗的一篇散文,在国外公园、小区看到一种树,想起家乡的这种树。刚找了很久,没找到是哪篇,记错了?但可以引一段她在夏威夷看到番石榴的文字:“早年的夏威夷岛其实没有番石榴。番石榴来自中国,是100年前到美国卖苦力的华工,从广东福建一带漂洋过海带来的。他们带来的是番石榴的果实,自家门前树上长的,不用花钱去买;那家伙命硬,颠簸多远的路也不坏;有它在路途上解渴充饥,咂着酸涩的家乡口味,千里万里之外,就像老婆伴在身边了。”——物对人,多重要。像郑振铎在海上见了海燕,想起家乡的燕子了,写一篇文章被收在语文书里了。


我的城市博物课-2石榴

番石榴



我小时候生活在乡村,奔跑在田埂上,看到水田里有一个洞,能判断出它是螃蜞的居所还是黄鳝的住处,因为黄鳝洞口光滑,有进出的痕迹,而螃蜞呢,进进出出留下的是点点粗糙脚印。


生活在乡村,不仅邻居熟悉,整个村的人都熟悉。而生活在都市,同一单元,一梯两户,住了多年了,也不熟悉。这样一种人与人的关系,也反映在人与物的关系上。小区里,绿化都不错,花花草草,鸟叫虫鸣,但小区里人来人往,似乎都在匆忙赶路,并不在乎这一朵花的开谢,也不在乎那一只虫子的生死,看到蟑螂不过惊奇或惊吓地叫一声罢了。我们与人的距离,与物的距离,就这么远了。我们甚至很久都没有抬头看天上的月亮,也忘记了月亮是从东方升起来的。


我们与物的关系,反映了我们的生活态度,彷佛只剩下了自己。


我们实在离不开博物,但又不愿去了解它们,似乎,它们不过是我们生活的工具、材料罢了。我们对它们是不屑的。


万物有名字,是我们人给它们取的,并没有经过它们的同意,但它们也同意了,没什么意见。石榴为什么叫石榴?李时珍《本草纲目》说:“榴者,瘤也,丹实垂垂如赘瘤也。”这也是附会,其实是“安石榴”、“安息榴”,“榴”只是这种植物“一个伊朗字的译音”。联想到了“年”,大家都知道年兽了,其实看甲骨文就很清楚,“年”和“禾”有关,稻谷收获了。——所以,讲博物课,我希望学生能够去看一样事物的本来面貌与人们附加在这样事物上的人间百态。


想一想,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我们去水果店买苹果,去水产店买泥鳅,你说,它们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吗?有的,它们一直陪伴我们,我们在变,它们也在变,彼此相互影响。甚至说,像水稻、麦子、大豆之类,不是我们征服了它们,而是它们征服了我们。


想一想,我们生活在杭州。这个城市有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也有从外地迁居来的新杭州人。植物、动物也是会迁居的,小学语文课文有《植物妈妈有办法》。当动植物遇到了人,这迁居就能越过高山、跨过海洋了。我们今天吃到的石榴、西瓜、番薯、玉米等,都是外来的。历史上,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下西洋,这些中外交流,影响深远。如今,这样的交流更便捷频繁,当然也更为严格,像张骞郑和那样带回植物动物,在今天看来,也是物种入侵啊。前几天我刚看一个视频,一位大妈去国外,在机场被查出了很多种子,不仅被没收,还要罚款。我们在杭州,看看河边那些红红的一粒粒的福寿螺的籽,入侵啊。我以前还和环保志愿者一起去拔过一枝黄花。

我的城市博物课-2石榴

博物那么多,当然不可能都认识,就像马路上人来人往,不可能都认识。但,就在我们身边的,我们日常所见的,瓜果蔬菜、花草鱼虫之类,它们与我们的距离那么近,像邻居亲朋,我们应该好好认识它们一下,认识了它们,也能更好地认识我们自己。所以,认识博物多多益善,但绝不是“死记硬背”,也不只是嘻嘻哈哈图个乐、挖点隐私搞点噱头,而要总分开去有个谱,有科普、有文普、有历史、有想象、有思辨,这更靠谱。


今天不聊了,把《蔡京諸孫》的古文引在这里。——蔡京諸孫生長膏粱,不知稼穡。一日京戲問之曰:“汝曹日㗖(dàn 啖)飯,試爲我言米從何處出。”其一對曰:“從臼子裏出。”京大笑。其一旁應曰:“不是。我見在席子裏出。”盖京師運米以席囊盛之故云。——读了笑笑,再想想,你真知道米从哪里来,怎么来吗?你真理解“粒粒皆辛苦”吗?


因为博物,才有人物。“游蜂错认枝头火,忙驾薰风过短墙”,这多可爱。


陆生作的聪明作文法

独家作文口诀——两明四象线穿珠,结构用好七要素。一生多,起风波,伸出左手去掌握,作文到底是我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5

标签:博物   石榴   夏威夷   番石榴   枯骨   黄鳝   鱼虫   引经据典   月亮   熟悉   植物   名字   动物   人物   城市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