吼娃两败俱伤,不吼憋出内伤,“不吼不叫”的教育能行得通吗?

吼娃两败俱伤,不吼憋出内伤,“不吼不叫”的教育能行得通吗?

一位头条网友留言:我看过一篇因纽特人教育孩子的文章,他们不会对孩子大吼大叫,都是用讲故事的方式教育孩子,所以孩子的幸福感比较高。于是我开始效仿,然而发现并没有什么用,说了几百遍还是没效果,还是要吼要打才能解决问题。以后育儿方面的文章我不要点进去了,都是纸上谈兵。

“一岁两岁是心肝,三岁四岁有点烦,五岁六岁老捣蛋,七岁八岁狗都嫌,九岁还有大半年”,当可爱的心肝变身成小捣蛋,不听话不合作,很少有父母能始终控制住自己,面对调皮的熊孩子大吼大叫也在所难免,但吼叫过后,往往是孩子的嚎啕大哭和愧疚又后悔的家长。

父母是孩子唯一的依靠,当他看到最亲爱的父母失控,一定是满心的恐惧,短暂的被吼叫的父母震慑住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孩子如果长期遭到吼叫,也会陷入羞愧、绝望、怨恨之中,从而在青春时期状况百出。

吼娃两败俱伤,不吼憋出内伤,“不吼不叫”的教育能行得通吗?

01 我们都想做完美的父母,为什么会变成大吼大叫的模样?

有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家庭都面临着吼叫的问题,只不过有的人是偶尔,有的人是经常。很多父母包括我自己,内心都是深爱的孩子,吼叫完全不在自己的科学育儿理念中。不幸的是吼叫却常常发生,“一言不合就开吼,吼完自责又后悔”就是育儿路上很多父母的真实写照。

吼叫发生的过程:情感的触发器 →不断升级的想法→吼叫的结果。下了班回到家里,看到满屋子都是孩子的玩具,乱糟糟的(情感触发器),紧接着会想到为什么玩具总是我来收拾?然后升级到没有一个人关心这个家,感到又委屈又愤怒(不断升级的想法),然后难免把弄乱玩具的孩子吼叫一顿(最终产生吼叫的结果)。吼叫表面上看是由外因的触发,其实还有更深层次的内因。

一、作风的遗传

我有位邻居说:小时候我的父母经常吼叫我,我很讨厌这样,从小就在想等我以后有了孩子肯定不会吼他。但当我有了孩子后,发现我也经常吼叫我儿子,这太可怕了。

如果爷爷奶奶吼爸爸妈妈,爸爸妈妈吼叫我们,我们就会自然而然的吼叫孩子。因为我们曾经也是孩子,通过观察父母的一言一行来了解世界,如果父母经常吼叫我们,我们也会朝孩子发脾气,即使自己想保持冷静,但遇到压力时,吼叫就是默认的配置。当我们大吼大叫时,身上全都是父母的影子。吼叫无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还会让吼叫代代相传。

二、迁怒于人

迁怒于人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踢猫效应”,一位父亲在公司受到了领导的批评,回到家看到正在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叫过来吼了一顿,孩子心理窝火,踢了在身边打滚的猫,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车开过来,司机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

奶奶来帮忙带孙女,每天却只顾着自己看电视,孙女在奶奶面前拉便便也没发现,等到妈妈看到时,孩子身上脚上都沾满了便便。妈妈此时是生气的,生的是婆婆的气,但她却把孩子当成了出气筒,大吼着拉便便再不喊大人就把她扔出去。

妈妈觉得心里有怨气,这些怨气冲谁发泄最安全呢?肯定是弱者,所以孩子就成了出气筒。

三、身体原因

很多父母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睡眠不足、没时间吃饭、没时间锻炼,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会导致焦躁和易暴易怒。总是冲孩子吼叫,可能是身体健康出了问题。很多爷爷奶奶带孩子喜欢大吼大叫,其实就是他们的健康和精力跟不上,跟不上孩子的节奏,只能用吼叫的方式来控制孩子。

所以在吼叫的时候,自查下自己的健康状况,通过一些增强健康的方式来减少压力。

吼娃两败俱伤,不吼憋出内伤,“不吼不叫”的教育能行得通吗?

02 接受自己与孩子气质上的差异

樊登老师曾说,孩子一出生护士就发现他们有不同的气质,有的孩子哭起来声音嘹亮,小脸涨的通红,他就属于喜欢表达的外向型,有的孩子哭起来声音很文弱,属于内向型。有的孩子被抱起来会很开心,有的孩子被抱着没有反应,这就是他们不同的气质,都是正常的,因为气质的范畴是非常宽泛的。

父母和孩子之间产生的矛盾,很多是因为我们之间的气质有着很大的差别,在《不吼不叫》一书中,气质被医生分成了9个维度:活动量、节律性、接近或回避性、适应性、敏感度、反应强度、情绪本质、注意力分散度、坚持度。

活动量:指孩子是否爱动,有的孩子精力很旺盛,不停的活动,而有的孩子会喜欢安静的呆着。

节律性:孩子是否喜欢规律,有没有节奏感。

接近或回避性:对新鲜的事物第一反应是好奇的扑过去还是谨慎的躲开。

适应性:孩子能不能很快适应陌生的环境。

敏感度:孩子对噪音、光线、温度等是否敏感,能否注意到环境中细微的变化。

反应强度:对外在的事物反应是高还是低。

情绪本质:情绪本质是乐观还是悲观,内向或是外向。

注意力分散度:注意力是否容易被分散,能否专心做一件事。

坚持度:做事是否能够坚持。

衡量孩子的这9个方面,没有好坏之分,只是让父母更加了解孩子和自己的气质。透过这些,父母能看到并理解自己和孩子之间的分歧和契合,然后调整亲子间的相处模式,这样孩子会减少犯错,父母也会更少的生气。

父母可以给自己和孩子在这9个维度上做个测评(分别是1—5分),通过打分就能发现家里的很多矛盾是怎么产生的。不要和孩子间进行气质方面的拉锯战,无论谁会胜利,损伤的都是亲子关系。如果母亲对敏感度不高,孩子的敏感度很高,可能妈妈觉得自己并没有吼孩子,只是简单的说了两句,但孩子就已经吓的不成样子。

透过气质的本质看问题,就不会再轻易给孩子下结论“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他怎么这么让人操心”,只是孩子的气质和自己的不一样而已。

吼娃两败俱伤,不吼憋出内伤,“不吼不叫”的教育能行得通吗?

03 以尊重为基础的管教,减少吼叫的发生

当父母能明白吼叫发生的原因,以及自身和孩子之间的矛盾大多是因为气质的不同,在管教孩子时想要减少吼叫的发生,并非不可能。《不吼不叫》一书中提到了4C管教法,4C就是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4个以C为头字母的管教的核心要素。

沟通(Communication)

哥哥和妹妹一起在搭积木,哥哥发现妹妹的城堡比自己的还要高,就把妹妹的积木推倒了,妹妹哭了起来,妈妈看到后告诉哥哥:“你能不能懂事一些,和妹妹好好玩,我已经告诉你很多次了,妹妹还小,你要爱护她。”

这样的话语,孩子听起来太长了,而且并没有清楚的告诉他要怎么样。和孩子进行沟通的时候,用慢一点的语气清楚的告诉他你希望他怎么做,就像这样“别推倒妹妹的积木,她会很难过”、“你去洗手”……,如果孩子不知道怎么做,父母要示范给孩子看。沟通一定要具体、简短,多用“你”和“我”两个词,把话说清楚。

选择(Choice)

适当的时候,为孩子提供选择,也能减少吼叫和争执,因为选择能让孩子感觉自己能掌控生活,自己的想法也是重要的。

“给你两个选择,要么现在洗澡,要么一辈子别洗澡。”听起来这好像是选择,但一辈子不洗澡是不现实的,所以这不是真的选择,这是威胁。当我们让孩子选择的时候,要真的给出选择。“现在洗澡还是吃完蛋糕洗澡?”这才是真的选择,别用威胁来替代选择,因为孩子能感到被迫的压力。

当一件事没得商量,不要给出孩子选择。当你决定10分钟后带他离开游乐场,就不要问“十分钟后我们离开,好吗?”当你询问“好吗”,如果孩子磨磨唧唧的讨价还价,你也会不高兴。如果孩子没有选择的空间,就把“好吗”、“行吗”去掉,不要随便征求孩子的意见。

结果(Consequence)

根据孩子的需要和发展所处的阶段来制定家庭的规则,和孩子一起经常回顾上次做的决定产生的结果,让孩子参与制定规则,一件事情做了后,会产生什么后果,让孩子对即将发生的事情有预期。

父母要学会后退一步不要干预,让孩子接受自然的结果,在经历中学习。规则一旦确定下来,孩子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也不会让你发脾气。

联结(Connection)

无联结不管教,联结是管教的核心,如果孩子感受到和父母的联结,就能产生安全感,也更容易听取父母的要求。父母要和孩子创造一对一的时间,特别是家里不止有一个孩子家庭,这样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有时候想让孩子听话,需要的只是父母的关注而已。

孩子正在玩玩具,通常妈妈喊他们睡觉都是靠吼“都几点啦,你要赶紧去睡觉啦”,孩子们的反应则是哈哈大笑故意对抗。当妈妈决定关注他的时候,她没有大喊大叫而是静静的坐在孩子身边看他玩玩具,三分钟后妈妈坚定的说“再玩5分钟,我们要去睡觉了”。5分钟后,孩子乖乖的去睡觉了,这就是联结的力量,妈妈给予孩子这几分钟的关注与孩子建立了联结,这非常重要。

【在危险和紧急的情况下,吼叫是必须的而且很有用。】天宝刚学会走路的时候,总想抠一抠摸一摸插孔,虽然每次都被大人制止,但他丝毫意识不到事情的危险性。当他再一次想打开防水盒想把手指捅进去时,我冲着他大吼:“不许碰,很危险”,吼一次就记住了。当孩子过马路时没有注意看汽车时,当大宝宝往婴儿嘴巴里塞容易引起窒息的食物时……一次吼叫胜过千百次温和的说教。

俩娃的妈,也是一名小学教师,喜欢写作和思考,用书香充盈人生。更多家庭育儿方面的问题,请关注头条号@小天宝大玉儿 。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1

标签:天宝   分散度   行得通   敏感度   内伤   两败俱伤   本质   气质   父母   妹妹   压力   玩具   发生   妈妈   发现   孩子   家庭   喜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