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智力低下,小学被劝退的爱迪生:母亲的期望激发了学习的潜力

邻居群里有位妈妈发了一张图片,仔细一看,原来是父母为了激励孩子而签的三方协议,协议内容主要针对疫情防控期间,关于孩子晨读的奖惩。

晨读时间为7点30分到7点50分,晨读的声音要让父母听到为准,完成这两点孩子就能拿到10元奖励,孩子晨读时间每提前5分钟父母再奖励2元。周六周日如果自愿晨读,奖励翻倍。如果晨读时间晚于7点30分,罚款10元,晚于7点40分,罚款20元,当天未晨读罚款40元。

协议内容有奖有罚,看起来也非常公平,可见父母为了让孩子养成学习的好习惯,也是煞费苦心。用物质来激励孩子学习的行为,很多父母都会采取,认为这样就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

因智力低下,小学被劝退的爱迪生:母亲的期望激发了学习的潜力

“德西效应”:物质奖励反而会减少学习的兴趣

激励是一种策略,更是一种艺术。----德西(美国)

1971年,心理学家德西和他的助手做了一个实验,以学生为试验对象,请他们分别单独解决测量智力的问题。

实验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每个学生单独解题,没有奖励。第二个阶段,将学生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的学生每解决一个问题就获得1美元,控制组的学生没有任何奖励。第三个阶段,自由休息时间,目的为了观察实验对象是否对解题持续感兴趣。

第一、二阶段每个参与者都很投入的解题,第三阶段,没有物质奖励的控制组,出于兴趣休息时间继续解题,获得奖励的实验组虽然在解题时十分投入,但在不能获得奖励的休息时间,解题兴趣明显下降。

这个实验说明了,在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时,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反而会减少活动对参与者的吸引力。心理学家马克。兰博等人在1973年和1976年的实验中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因此,心理学认为,如果一个行为只用外部的理由来解释,当外部的理由不再存在,行为也将趋于终止。所以,如果我们希望某一个行为能保持下去,就不要给他足够的外部理由。简而言之,就是金钱或者物质奖励(外部动机),会降低一个人表现的内部动机。

因智力低下,小学被劝退的爱迪生:母亲的期望激发了学习的潜力

孩子的学习动机:发自内心的兴趣才会持久

动机是指激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推动力量,动机产生的条件有两个,需要和诱因。其中需要是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诱因是引起动机的外部条件。

内部动机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没有外部诱因,比如有的学生非常喜欢数学,上课时他就会认真的听讲,课后也会刻苦的钻研。

外部动机是由于外部的诱因产生的动机,孩子并不是对学习本身感兴趣,而是对学习带来的结果感兴趣。比如说,有的学生学习是为了得到父母设置的奖励。

远景性动机,动机行为和长远的目标相联系,比如学生面对选修课的选择时,考虑的是以后对工作的帮助,即使难度大只要对工作有帮助就好。近景性动机,动机行为和近期的目标相关,比如同样面对选修课的选择,考虑的是眼下是否好通过,眼前让自己好度过为准。

直接动机是由学习本身直接引起的,对所学的内容的直接兴趣,比如数学家阿达。洛夫莱斯从童年时期就萌生了对数学的喜爱,间接动机与学习的社会意义相关联,是社会的观念、父母和老师的期望对学生的间接影响。

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包含推力、拉力和压力三个方面。推力因素和学生本身对学习本身的追求有关,是发自内心的对学习感兴趣,对学习起推动的作用;拉力因素和学习的外在后果有关,比如说待遇和社会地位,对学习起引诱作用;压力因素和现实环境对学生的要求有关,比如说考试和升学,对学习起强制作用。

影响学习动机的三个因素,对学习起积极的推动作用的就是推力,它让孩子发自内心对学习感兴趣,怎样才能获得这份强大的学习驱动力呢?

因智力低下,小学被劝退的爱迪生:母亲的期望激发了学习的潜力

重视学龄前孩子的学习能力

很多父母认为,只有不断的进行刺激,才能让孩子得到好的发展。但是,孩子身上潜力的挖掘,靠的却是内在的驱动力。在学龄前,孩子进行了最集中、最全面的学习。而且所有的学习都是自己开展、自我激励。

比如说翻身,你让他趴在床上,他不知道怎么翻过来,学会翻身就成了孩子的目标。比如说爬行,必须控制四肢、协调起来,有时候只有胳膊在动或者只有腿在动,有时候他的移动是相反的,离目标越来越远。孩子学习站立、学习走路、学习说话,对孩子来说这些本领很难掌握,但他坚持不懈的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屈不挠克服障碍,解决了大量的问题,这种复杂的学习贯穿了整个学龄前时期。

按孩子的需求喂食:婴儿表达对食物的需求时候,别管离上次喂他间隔了多长时间,都应该满足他。从长远来看,这让孩子最大限度的实现独立。而很多孩子,是在父母让他吃东西的时候才能吃,并非是自己想吃的时候吃。父母让孩子脱离了真正的需求,用自己期待的东西代替。这样的方式,让孩子认识不到自己的内在调节机制,总是依赖外界机制。

不要总是限制孩子:孩子渴望成长,这些能力得到充分利用,让孩子自然地进行自我激励式学习。很多时候,我们试图控制孩子的自由活动,用我们的努力代替孩子的努力,父母用心中理想孩子的需求来取代孩子真正的需求。孩子的“破坏”行为,只是在学如何正确的应对环境,如果总是限制他们,会令孩子沮丧和愤怒。

鼓励孩子探索:要允许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环境,父母对孩子过分的保护,让孩子失去了自由探索学习的热情,这在上学以后是宝贵的能力。学龄前孩子身上蕴藏的巨大学习能力,在以后的岁月里也不会被超越。

因智力低下,小学被劝退的爱迪生:母亲的期望激发了学习的潜力

“罗森塔尔效应”:积极的期望能发掘孩子的潜力

善于鼓励孩子,是教育中最宝贵的经验。在生活中,当一个人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期待,而是被被淹没在茫茫人海,他很可能就会随波逐流平庸一生。当他偶尔因为某件事出现的闪光点,被周围人重视并且频频鼓励时,他就可能展现惊人的能量,蕴藏的聪明才智也会喷涌而出让人刮目相看。

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经对一所小学18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了一次所谓的“发展潜质实验”,实验结束后他给了每个班的教师一份名单,并告诉教师这些学生是最有优异发展潜质的学生。

教师在知道班级里有几位“与众不同”的孩子,他们会是将来的栋梁之才,无论在课堂内外,对那几位孩子都充满热切的期望,学生在老师的眼神、话语、态度中感受到了关爱和特别的期望,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老师“期待”的暗示,最终真的实现了罗森塔尔的预言,朝着预想的方向去发展了。

随后,克雷纳等人又根据罗森塔尔的研究成果,对4300名孩子进行了4年的纵向研究,结果表明:积极的期望确实能引起学生成绩的变化。当老师和家长把孩子当作有发展潜质的学生对待,把他当作可造之材,孩子就会信心大增,发展成为优秀的人。

因智力低下,小学被劝退的爱迪生:母亲的期望激发了学习的潜力

罗森塔尔的“谎言”为什么会成真呢?

积极的期待对孩子来说往往具有神奇的效果,当孩子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期望时,他会认为自己真的聪明又优秀。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现象。罗森塔尔效应,是在信任的基础上产生的人际需求心理现象。

发明大王爱迪生,小学上了3个月就被学校劝退了,学校给出的理由是智力低下,但爱迪生的母亲对孩子怀有非常真挚又积极的期望,她坚信自己的孩子不是傻瓜,她对爱迪生说:“你肯定比别人聪明,这一点我深信不疑,所以你要坚持自己读书学习。”

爱迪生得到了母亲的心理支持,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成为了伟大的发明家,我们今天用的电灯、电影、留声机,就是爱迪生的伟大发明,爱迪生的成就也受惠于母亲无意运用罗森塔尔效应产生的神奇力量。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总是能发现别人家孩子的优点,用别人孩子的优点来对比、抱怨、评判自己孩子的不足,其实这正是孩子“笨”的一个重要原因。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是不均衡的,家长要注意启发、帮助孩子改进学习方法,利用罗森塔尔效应才是一种高智商的培养方法。

大玉儿,一位有想法的妈妈,用文字传播育儿经验,关注@小天宝大玉儿看更多育儿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爱迪生   控制组   实验组   推力   诱因   动机   智力   低下   效应   潜力   物质   母亲   父母   兴趣   因素   需求   孩子   小学   时间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