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这场行动中,为何90%的受害者都是女性?

荐书|这场行动中,为何90%的受害者都是女性?

提到“女巫”,大家第一时间会想到什么?

是《哈利·波特》中头戴尖顶帽、随时化身为猫的麦格教授;

还是《白雪公主》中熬制毒苹果、包藏祸心的鹰钩鼻老婆婆;


荐书|这场行动中,为何90%的受害者都是女性?

《哈利·波特》中的麦格教授


如今影视作品中的女巫,大多离不开三件套:黑衣,扫帚,尖顶帽。她们面容丑陋,笑声诡异,通过乌鸦等使魔通风报信,利用咒语或仪式伤害他人。


这种印象其实由来已久。以前的人们普遍相信,女巫会在夜半时分去参加集会,赤裸身体与魔鬼彻夜狂欢。


在历史上,欧洲曾掀起臭名昭著的“猎巫”运动——成千上万的无辜者被指控为“巫师”,最终葬身火海。其中,近百分之九十的受害者都是女性。


“猎巫”造成的恐慌并未止步于欧洲,它最终漂洋过海,来到了北美的一座小镇。小镇名叫塞勒姆(Salem),在《圣经》中的意思是“和平”,但1692年发生的一切,却与和平背道而驰。



17世纪,英国移民为了逃避宗教迫害,跨越重洋来到北美大陆。


但这里并非天堂,冲突时有发生,恶劣的自然环境也不停消磨着人们的意志。


直到1692年的塞勒姆镇“引爆”了当地焦虑紧张的气氛。


这年冬天,一位牧师的外甥女开始抽搐、尖叫,随后他的女儿也陷入同样的状态:扭曲、颤抖、打滚、吐白沫……医生闻讯赶来,牧师查阅卷宗,邻家妇人占卜,一切都指向一桩古老的罪行:巫术。


可怕的传言迅速扩散,一时间人心惶惶,彼此怀疑。不多久,当地人便开始怀疑印第安人、法国人与撒旦结成了邪恶的同盟,来破坏当地人苦心经营的社区。


恐慌蔓延至整个殖民地,一场声势浩大的猎巫运动随即展开,人们紧张地搜捕隐藏在身边的魔鬼爪牙。


妻子告发丈夫,女儿检举父亲,侄子构陷姑母,兄弟姊妹指控彼此——在那一年,许多陈年龃龉被翻出并大做文章。就连出现在他人梦中,都会被视为施展巫术的证据。


监狱人满为患,治安官却仍在马不停蹄地逮捕嫌犯。到了夏末时节,人人自危。在受波及最严重的社区,每十五个人里就有一人被指控为巫师。


荐书|这场行动中,为何90%的受害者都是女性?

美剧《塞勒姆》中女巫面临绞刑


而等待着被定罪者的,是绞刑。围观的人希望从死囚口中听到忏悔的话语,但没有一位“巫师”认罪。


那一年最奇怪的事情是,拒不认罪的人被送上绞架,而供认罪行的人却反倒安然无恙。


还有一件事更令人感到不安,在被绞死的“巫师”当中,女性占据了绝大多数。指控不计其数,但唯独没有父亲供出儿子,亦没有儿子告发父亲。



15世纪,一本叫《女巫之槌》的“女巫鉴别手册”在基督教世界广为流传,为猎巫运动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


按照教会的说法,女性天生难以抵抗魔鬼的诱惑,即便没有超自然力量的影响,她们也是“必定的罪恶、勾引人的灾难”。就连互相攻讦的不同教派,也会在辱骂彼此的间隙搁置争议,一致赞同对女巫的指控。


在1692年的塞勒姆,“女巫”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撒旦及其爪牙的形象妇孺皆知。而这都要归功于教会日复一日的鼓动和宣传——在闭塞寒冷的塞勒姆,除了痛饮烈酒外,宗教是当地人唯一的消遣。


也正因如此,当十二三岁的女孩在法庭上绘声绘色地讲起魔鬼化身和幽灵鬼怪时,满屋子成年人没有一位胆敢站出来质疑。


除了发起指控的那些女孩子外,更多的女性在法庭和牢狱中承认了曾与魔鬼共谋,她们提及与魔鬼签订契约,以换取种种好处——不用干活、有新衣裳、周游世界。


荐书|这场行动中,为何90%的受害者都是女性?

监牢中的对质


一想到塞勒姆女性那一眼望得到头的生活,这样的胡言乱语便不难理解,魔鬼可能并不存在,但他许诺的愿望却是真实的。


理想的塞勒姆女孩,应该是谦虚、虔诚且不知疲倦的。从七八岁起,女孩们便要学会对父母言听计从,开始承担家务,比如练习针线活,或是照看弟弟妹妹——她们的母亲则会一直为家庭生育,直到老去或死于难产。


兄弟姊妹众多,稍大一点的孩子很难得到关爱。只要望向她们的母亲,女孩们就能看到自己的未来。


而不少孩童,甚至连望向父母的机会都没有。因疾病或战乱而丧失双亲的孩子不在少数,他们只能靠当仆人或是学徒为生,而寄人篱下的生活常常伴随着无尽的虐待和侵犯。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最先出现症状的女孩是孤儿,发起最多指控的女孩也是孤儿。


而被她们指控的,大多也同样身为女性。除了向来不招人喜欢的乞丐外,疏于关爱的母亲也会遭到亲生女儿的指责,在这之后,则是衣着光鲜的上流妇人。


年轻女孩嫌弃流浪的女乞丐,也不愿重蹈母亲的覆辙,但贵妇人似的生活却是渴望又无望实现的梦想。


在塞勒姆,乃至所有蒙昧时代与社会,厌女都不仅是男性对女性的压榨,它还扭曲为女性之间有意无意的仇恨。


病态压抑的社会环境催生了一场群体性的歇斯底里,地区争端、宗教狂热、司法失灵、厌女情绪……种种要素依次登场,共同促成了这起美国史上最耸人听闻的冤案。


荐书|这场行动中,为何90%的受害者都是女性?

《猎巫:塞勒姆1692》实拍



塞勒姆掀起的风浪稍稍平息,便很快以另一重身份卷土重来——每当社会动乱时,它便再度闪现,成为一段阴魂不散的美国往事。


美国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在谈到塞勒姆时,称它为“这个国家丑恶的污点”,任凭岁月流逝,也不会消失。


上世纪50年代,参议员麦卡锡在美国政坛和社会掀起排外浪潮,恐怖的气氛笼罩着美国,人心惶惶。在这种背景下,阿瑟·米勒根据历史记录创作出经典剧作《塞勒姆的女巫》(The Crucible),深刻讽刺了当时美国社会针对左翼的迫害。


虽然麦卡锡最终失势,但“猎巫”的说法却流传开来,成为政治迫害的代名词,在随后的半个世纪中不断见诸报端。


今天,当美国总统在推特上一遍又一遍地指责舆论和政敌对他的攻击是在“猎巫”时,人们依然能听出回荡在当年塞勒姆审判庭上的指控和抗辩。


荐书|这场行动中,为何90%的受害者都是女性?


尽管塞勒姆事件已经过去300多年,但它对今天的影响却丝毫未减。迄今为止,围绕着塞勒姆产生了上百本专著、数千篇文章,衍生出的小说、戏剧、影视作品也不在少数。


经典美剧《使女的故事》,其创作灵感就来自于猎巫事件。而当近些年“metoo”运动声势愈来愈大时,也有人担心它会走向矫枉过正的极端、致使“猎巫”再度风行。


荐书|这场行动中,为何90%的受害者都是女性?

《使女的故事》海报


实际上,“猎巫”绝不仅仅与女性有关,同性恋者、少数族裔、外来移民等群体,同样面临着迫害的风险。


在这样一个新“猎巫”时代,回望三百年前发生在塞勒姆的悲剧,显得尤为迫切。


普利策奖得主斯泰西·希夫敏锐地洞察到了这点,为此,她耗费数年时间,对塞勒姆发生的一切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


荐书|这场行动中,为何90%的受害者都是女性?

普利策奖得主斯泰西·希夫


希夫的作品《猎巫》一经推出,便在美国引起极大关注,在当年获评彭博社、《时代》周刊等媒体的年度好书。


希夫力求重构历史现场,她以一丝不苟的研究调查和富有生命力的写作,“还原”当时塞勒姆所面临的令人困惑的、惊悚的场景。


在“猎巫”日渐流行的今天,300年前的塞勒姆是那么陌生,却又那么熟悉。


塞勒姆见证了一场群体性歇斯底里,封闭的社会空间成为考验人性的试炼场,在偏见与矛盾的交织下,极端的正确最终沦为了极端的错误。


直至今日,塞勒姆事件仍在提醒着我们:当正义缺席时,在诚实和谎言之间,你该如何选择?

荐书|这场行动中,为何90%的受害者都是女性?


《猎巫:塞勒姆1692》

[美] 斯泰西·希夫 著浦雨蝶 / 梁吉 译一段为自保而陷害彼此的失智时期,一场全民参与的歇斯底里,所有美国人的噩梦。1692年,塞勒姆,一场荒唐的捕猎女巫行动,一次群体性的歇斯底里。封闭空间成为考验人性的试炼场,在不经意间,极端的正确沦为了极端的错误。1692年过去了,但猎巫从未停止。

荐书|这场行动中,为何90%的受害者都是女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撒旦   哈利   波特   使女   女性   北美   美国   女巫   巫师   当地人   歇斯底里   受害者   魔鬼   母亲   女孩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