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学生,写出癌症论文——我,14岁,每天作诗2000首

01

现在的小学生有多牛?

可以发表研究生论文,有的孩子还不知道啥叫基因,而有的孩子却能发表癌症基因的论文。

最近,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显示,一篇名为《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的论文,在2019年3月9日参加第34届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终评决赛,获得一等奖,并于2019年12月获得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

获得如此殊荣,研究出如此高精尖科研课题的,竟然是昆明市一名六年级学生。

如果是真的话,不得不敬佩这样的天才儿童。

基因组、转录组、基因突变、基因敲除……这样的词,高中生刚刚接触,他一个小学生,竟然能做出与癌症基因相关的实验,并且发表相关论文。

——我,小学生,写出癌症论文——我,14岁,每天作诗2000首

其研究方法很多样,从基因敲出小鼠,到细胞生物学,再到临床样本分析。

讲真,我一个理科本科生,都看不懂项目简介……

——我,小学生,写出癌症论文——我,14岁,每天作诗2000首

更令人惊喜的是,从实验记录中看出,这名小学生从获知基因概念到完成研究,仅仅用时五天。

想想我们初中学习生物艰难的样子,想想我们高中时只能拿显微镜看洋葱的样子,人家小学生竟然五天就能做出如此精细的研究,还有权限进入国家级实验室。

——我,小学生,写出癌症论文——我,14岁,每天作诗2000首

由于事情过于离奇,专家组介入调查后认定:项目研究报告的专业程度超出了作者认知水平和写作能力,项目研究报告不可能由作者本人独立撰写。

并不是低估小学生的水平,而是一个科研项目,一个科研人员需要积累多年,有深厚的知识背景才能做出一定成就。

——我,小学生,写出癌症论文——我,14岁,每天作诗2000首

很快,小学生的父母身份浮出水面,父母均为该研究院肿瘤信号转导学科组成员,小学生发表的论文,只是母亲科研的一个分支。

——我,小学生,写出癌症论文——我,14岁,每天作诗2000首

7月15日,小学生父亲发表声明并且上交所获奖项。

——我,小学生,写出癌症论文——我,14岁,每天作诗2000首

声明很长,有网友来划了重点:孩子有基础,孩子完成了主要部分,我“过度参与”了,我没有掌握“报告必须是本人撰写”的关键,孩子压力很大,放过他吧。

——我,小学生,写出癌症论文——我,14岁,每天作诗2000首

当然应该放过孩子,从始至终他都只是听从号令的。

也许,在同学中还可以很有面子,也许,事情没有被揭露他在各种考试中还有加分,也许,因为他的“加分”就顶替掉了一名苦读的普通学子。

我们不能接受,学术不端行为,是对每年近千万学子;

我们不能接受,父母为了教育的功利,从小就走捷径。

《伤仲永》的故事我们从小就听过,别因为父母的急功近利,毁掉孩子本应美好的一生。

02

除了“小学生癌症论文”,最近还有一个“神童”饱受争议。

先来看看这名16岁“神童少女”的履历,14岁时就已经很长一列了。

——我,小学生,写出癌症论文——我,14岁,每天作诗2000首

“出版《中国青少年经典诗词集》”;

“出版正能量小说《雷霆战警》”;

“出版诗词666首”;

“目前一天能写词300首,写诗2000首,一天能写15000字小说”;

“宇宙超能量品牌创始人、如清丽琅品牌创始人”。

不明觉厉啊!

除此之外,爸爸还告诉新京报记者,女儿还是“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记者、“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中华传统文化传播院”院长助理、“中国国际新闻网绍兴运营中心”副主编。

与年龄不相符的履历,让人不得不心生怀疑。

一天24小时,一小时60分钟,也就是一天只有1440分钟,她却可以作诗2000首。

如果按照8小时工作制的话,一分钟就要作诗5首,也是很厉害了。

对于网上的争议,“神童父亲”的回应更加直白:所谓即兴创作,比的就是打字速度。

——我,小学生,写出癌症论文——我,14岁,每天作诗2000首

到底是谁在制造“神童”,到底是谁把“神童”们推到风口浪尖。

就在7月15日当天,“直肠癌论文”父亲道歉,“日撸2000首诗”父亲硬挺,又有两名“神童”研究出喝茶抗癌成果,获得全国奖项。

——我,小学生,写出癌症论文——我,14岁,每天作诗2000首

一个三年级,一个五年级,他们怎么敢取小鼠的心肝脾肾,怎么独立完成的实验,又是掌握的强大医学支撑?

我们不敢去想,不敢去想。

在全民教育焦虑的今天,各种令人咋舌的新闻层出不穷。

这背后是父母望子成龙的期望,是希望可以为孩子的未来拼尽全力的父母心。

同样为人父母,总觉得不忍心指责他们,可是焦虑的大环境不断发酵,真的可能毁掉一代人。

——我,小学生,写出癌症论文——我,14岁,每天作诗2000首

03

网上有一个段子,请问小学二年级词汇量2000够不够?

回答是:在美国肯定够了,在海淀还远远不够。

起跑线在何方,精英教育何去何从,每一名家长都曾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神童,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纠结“清华还是北大”的那一个。

可是,花开堪折直须折,揠苗助长的后果只能是收获蔫了的禾苗。

社会很残忍,优胜劣汰,物竞天择。没有人想要被淘汰,更不想让孩子被淘汰。

知乎上有个问题很扎心:为什么大多数高中宁愿学习衡中,而不愿学习理念更加先进的人大附中?

——我,小学生,写出癌症论文——我,14岁,每天作诗2000首

其实答案很简单,衡中的学生就像拿着正常铁锹挖矿,而人大附中的学生悠闲着开着挖掘机五分钟就挖出了黄金。

每一个家长,都希望孩子能成为那个开挖掘机的人,每一个家长,都希望从自己这一代,从下一代能实现本质的跃迁。

但孩子的能力有限,人生的长度与宽度,纵使与物质名利有关,却也不是决定性的。

40年前,有一个概念非常火叫做“少年班”,全国各地千挑万选选出21名学生组成少年班,并且送入中国科技大学学习。

有三个人被称为“三大天才神童”,他们的名字分别是宁铂、谢彦波和干政。

40年后,他们成为时代的栋梁了吗?

并没有,甚至比普通人还不如。

宁铂看破红尘,出家为僧。谢彦波和导师闹翻,铩羽而归。干政自理能力太差,患上精神疾病。

他们是时代的产物,也意味着一个时代生产的神童,落下帷幕。

宁铂曾经和副总理下棋连赢两局成为传奇故事,他在科大葡萄架下读书样子被报道,葡萄架成为一个科大的景点。

——我,小学生,写出癌症论文——我,14岁,每天作诗2000首

入学科大以后,学校安排他学习热门的理论物理,而他自己更喜欢的却是天文。

“如果可以重来,我一定不会去少年班。在很多场合,人们要求我七步成诗。那时我只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

被誉为神童,被万众瞩目又如何呢?

孩子的一生,终究是被急功近利毁了。一个天才儿童的天赋,也被过度关注和赞誉彻底抹平。

如果知道,被揠苗助长,被父母拽着走捷径的孩子,下场竟然是如此,是不是我们可以冷静对待孩子的教育呢?

——我,小学生,写出癌症论文——我,14岁,每天作诗2000首

04

起跑线的概念,到底有没有道理?

有一位网友说得好:一辈子都要和别人比较,才是人生悲剧的源头。

——我,小学生,写出癌症论文——我,14岁,每天作诗2000首

应试教育的确重要,谁也不能说它不重要。

毕竟多少学子需要它走出山村,多少孩子要靠他实现人生理想。

但是对于人的一生来说,那只是人生的五分之一,很重要却不至于耗尽全力。

人生就像没有终点的马拉松,看起来是和别人赛跑,实际上跑道上终究只有自己。

电影《天才少女》中,女孩玛丽是一个具有数学天赋的孩子。她的妈妈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之一,在数学方面有极高的造诣。

——我,小学生,写出癌症论文——我,14岁,每天作诗2000首

可是,妈妈在外婆的强制下,她的人生没有其他事物,只有冷冰冰的数学公式。

年纪轻轻的妈妈,就选择了自杀,临死前期望自己一事无成的弟弟抚养女儿。

舅舅虽然没有什么成就,但是懂得尊重孩子,照顾孩子内心成长。

在女孩得知爸爸抛弃自己郁郁寡欢的时候,舅舅带她去医院看一个小孩的新生,告诉她,你出生时我们都是这样欢迎你的。

在外婆要争夺女孩抚养权,希望再次培养一个数学天才的时候,舅舅坚持打官司,让女孩像正常孩子一样上学,正常成长。

最后,在舅舅的治愈下,女孩不再怀疑自己,不再感到孤独,在正常的环境下,发展自己的数学天赋。

这是一个孩子正常的人生,也是对天才最好的保护。

——我,小学生,写出癌症论文——我,14岁,每天作诗2000首

我们成年人,总是太过于看重结果,看重功名利禄。而孩子的成长,需要的未必是这些。

过早让孩子成熟,接触成年社会的法则,对他们是一种摧残。

要相信自己的孩子,即使不是少年得志,也不过是大器晚成,再次也不过是过着平淡而幸福的一生。

站在性格和品德的基础上,让孩子静待花开,不是挺好吗?


撰稿:妙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小学生   揠苗助长   加分   论文   神童   少年班   舅舅   癌症   基因   天才   父亲   父母   数学   孩子   女孩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