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一听清华大学教授说孩子会成为普通人,就不忿,普通人怎么了

最近看到好几篇diss清华教授关于教育的言论。起因是政治学副教授刘瑜进行了一次名为《不确定的时代,教育的价值》的演讲,她在演讲的时候说了一句话:我的女儿正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

别一听清华大学教授说孩子会成为普通人,就不忿,普通人怎么了

就是这句话引发了网民的集体高潮,就连自媒体作家九边都发文说:“清华教授说自己的女儿要做个普通人,可她没跟你说‘学术可以近亲繁殖’”。

别一听清华大学教授说孩子会成为普通人,就不忿,普通人怎么了

大家高潮的点都挺一致的,就是觉得清华大学教授的孩子哪怕普普通通,也可以一路清华附小,清华附中读上去,高考哪怕不行,还是可以通过考研保送回到清华。作为清华教授鼓吹大家把孩子培养成普通人,简直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典型。

出于好奇,我找到了刘瑜教授完整的演讲视频。哎哟,不看不知道,一看简直像遇到了失散多年的姐姐,她的每一个观点我都很支持,甚至我自己曾经零零散散地发表过类似观点的文章,当然我没有刘教授说得那样系统和深入。

咱们先来聊一聊刘瑜说的:“我的女儿正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大概是争议最大的一句话。

刘瑜说这句话的语境是这样的,她的一个朋友说了一句话,被她奉为座右铭。这句话是:要坚信自己的孩子会长成一个普通人。正是这句话把她从虎妈的战车上解绑了。

别一听清华大学教授说孩子会成为普通人,就不忿,普通人怎么了

据说大多数中国父母在养孩子的过程中,都好像经历了一个逐渐崩盘的股市。

从孩子刚出生时,觉得自己娃天纵英明,是牛津剑桥抢破头的天才,慢慢滑向清华北大也可以,到985、211也还行,再往后就越来越马尾提豆腐,提也提不起了。

别一听清华大学教授说孩子会成为普通人,就不忿,普通人怎么了

这当中不乏有更早认清现实的学渣父母,不过总体趋势还是差不多的。按照这个曲线走,会产生一个什么问题呢?

大部分孩子的父母会面临不断调整自己的期望值,经历无数次从满怀期望到逐渐失望的体验。

这一过程不但对父母是个打击,对孩子也是一个严重的打击。小孩会觉得无论自己怎么努力,总是不能满足父母的期望。这不是一次两次的打击,而是贯穿孩子整个童年的习得性无助。

就像刘瑜教授说的,全北京孩子的清华北大录取率也不过千分之五。你怎么能保证一千个孩子里,你的孩子就是那5个幸运儿?

如果父母坚信孩子会长成一个普通人,一开始没有那么高的期待,那么孩子的每一点小小的进步,对你来说都是一个惊喜,值得肯定。

你想一想,是高位买进一只股票,然后看着它一步一步断崖式下跌幸福呢?还是买进一支低价股,看它缓慢地上涨幸福?肯定是后者啊!

傅首尔曾经调侃,自己对儿子的期待除了帅气,一无所求。

她某天晚上回来,儿子已经睡了。她发现儿子在校运会拿到一金一铜还有一个第五名,立刻激动地给儿子写了一封信。说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妈妈。

别一听清华大学教授说孩子会成为普通人,就不忿,普通人怎么了

别的不说,做傅首尔的儿子一定很幸福。鸡血妈妈万万千,最后能杀出一条“血路”的能有几何?一将功成万骨枯,更多的家庭是“鸡”得母子离心,“鸡”到孩子抑郁,最后还没鸡成。

发誓要让孩子成为人中龙凤,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立志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幸福的普通人,只要你想,就一定可以的。

坚信孩子一定会成为一名普通人,实际上是一个“松箍咒”,能大大缓解父母的焦虑。我们不能因为刘瑜和傅首尔是成功人士,就认定她们是存心来麻痹普罗大众的,其心叵测。

这就好比医生给你开了感冒药,你非逼着医生也得吃,医生吃了你仍不满意,还要医生保证今后绝对不许偷偷吃其他药一样,完全不合理。

更何况刘瑜教授奉劝大家接纳孩子成为一个普通人之后,还建议父母沿着孩子的独特性,帮助他找到自己所喜欢的事。

别一听清华大学教授说孩子会成为普通人,就不忿,普通人怎么了

大家可能已经有所感觉,虽说现在最赚钱的行业集中在金融和计算机,但还有很多在以前看来属于“不务正业”的事情,也能赚到钱,甚至赚到大钱。

比如“人间唢呐”李佳琦靠卖力吆喝,能买到价值上亿的豪宅。

比如“阿木爷爷”靠木匠手艺也能吸引几百万粉丝,成为网红。

甚至做家务做到极致的人,都能摇身一变成为收纳师,收入不菲。

可以说,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谁愿意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将一件事做上5年,10年,20年,再加上一点营销思维,谁就一定能成功。最起码养活自己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然后做一辈子,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与之相对的,是做一件外人看着很羡慕,自己却一点也不喜欢的事情。

比方说很多学生到了高考填志愿不知道该填什么。父母说,你报计算机吧,计算机赚钱,你报金融吧,金融赚钱。可能这孩子一点都不喜欢跟数字打交道,最后即便能读出来,找到一份光鲜亮丽的职业,他也不会快乐。

还有刘瑜演讲中举的例子,很多年轻人仅仅因为清华的博士听起来好听,就非要把这个学位拿下来。不惜花五年,八年的青春,耗着。拿下来之后,发现只能走学术路线了,于是一辈子就走了学术路线。其实他既不热爱搞学术,也没有那个天赋,最后浪费了自己的生命,也浪费了国家的资源,一辈子碌碌无为。

别一听清华大学教授说孩子会成为普通人,就不忿,普通人怎么了

又比方说《令人心动的offer》第二季来面试的女孩子贺鑫磊。她明明想当律师,父母却要她考公务员。如果她公务员入职以后发现自己一点也不喜欢这份工作,该怎么办?她一辈子都听从父母的,未必有那个勇气辞职。

无论旁人怎么夸赞:公务员安定,适合女孩子,只有她自己知道:那些都是很好的,可我偏偏不喜欢。

往后余生每一天,都在跟自己作斗争,在说服自己上班和说服自己辞职中不断纠结。她会觉得幸福吗?

刘瑜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她说:我们的教育不是鼓励年轻人发现自我,而是逃避自我。从独特的自我逃向平均的他者,从个性逃向潮流,从冒险逃向安全。

整个社会都是以分数为单一的价值取向,那些长处不在学习而在其它的孩子就会觉得很痛苦。他们相当于穿着不合脚的鞋,甚至削足适履去跟别人竞争,怎么可能跑得赢人家呢?

如果父母也坚持孩子必须一条道走到黑,跟着大家去挤独木桥,这些孩子就更加可怜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独特性被剥夺了,成绩又不如别人优秀,最后他们该怎么办?

咱们做父母的,不要觉得人家让你保持平常心是一件坏事。普通人怎么了?普通人挺好的。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又何尝不是普通人呢?

与其让孩子成为一个优秀而不快乐的人,我宁愿她能成为一个快乐的普通人。

说到底,为人父母,除了“鸡娃”之外,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认识自我,接纳自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普通人   孩子   清华大学   不忿   独特性   清华   势不可挡   公务员   儿子   教授   父母   事情   学术   医生   自我   幸福   喜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