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我在研究邻居朋友圈:为什么她教出来的孩子学习不用管

培养内驱力,是为了孩子能够跑的更快、更远,也是为了点燃他们生命里那把火,把孩子培养得内心充盈,自信坚定。

无论何时,何种境地,他们都能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向阳而生。

这也是我们对孩子,由衷的期许。

今天想和大家好好说说,培养内驱力那些事。

深夜我在研究邻居朋友圈:为什么她教出来的孩子学习不用管

什么是内驱力?


内驱力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或紧张状态,表现为推动有机体活动以达到满足需要的内部动力。

简单的解释就是:孩子就像装了小马达一样,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拥有这种能力的孩子,其实因为他们的大脑,已经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圈:

如果一个人做这件事,感受到身心愉悦,刺激大脑分泌出多巴胺。而产生的多巴胺会向大脑发出信号——继续做类似的事情。如此循环往复,孩子自然有源源不断的动力,促使自己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深夜我在研究邻居朋友圈:为什么她教出来的孩子学习不用管


关于内驱力,瑞士著名哲学家,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荣格,将其与集体无意识联系起来,他始终强调集体无意识是建立在集体观念的基础上的,并以“生命驱力”为前提。其实内驱力就是个体在环境和自我交流的过程中产生的,具有驱动效应的,给个体以积极暗示的生物信号。其实质是一种无意识力量,源于最原始的,积累了整个历史经验的心理体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心理学上,把这种行为进一步加强,不断重复的行为,称为「正强化」。

那么满足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形成这种正向循环?

根据心理学上的自我认知理论,形成这种内驱力的因素有 3 种:

自主感:我自己愿意做这件事;胜任感:我能做到这件事;联结感:有一个满足基本需求,被鼓励被反馈的环境

看起来很复杂,总结起来就是——让孩子感受到努力和事情的价值,形成良性循环。



深夜我在研究邻居朋友圈:为什么她教出来的孩子学习不用管


因为孩子天生就会对事物好奇,会为喜欢的事情付出努力。

我们要做的,也很简单,就是尊重保护好孩子的兴趣,让他们选择要做的事。

这就是内驱力强的孩子,更容易获得成功的原因。不过话说回来,内驱力的培养,从不是一蹴而就的。有时候错误的方法,反而会让结果和我们期望的背道而驰。


深夜我在研究邻居朋友圈:为什么她教出来的孩子学习不用管

过多的外驱力

会破坏内驱力


心理学家李雪说的:外驱力,也能驱动一个人,但它带来的感觉是较劲、痛苦和内耗。


在生活中,过度使用外驱力的父母,并不在少数。孩子做作业学习,就在旁边盯梢监督。孩子出门动作慢一点,就不停的催促。还有一些人,选择用奖惩的方式,去推孩子一把。


咱们的本意,是觉得孩子太小,有了引导和规范,日后才能发展得更长远。但我们费心费力的结果,可能并不尽如人意:那些被盯着的孩子,父母不在身边,就开始消极怠工。那些被催促的孩子,越催越磨蹭,好像故意和人对着干。还有总是被奖励的孩子,哪怕做自己的事,也会习惯性的和大人讲条件。


深夜我在研究邻居朋友圈:为什么她教出来的孩子学习不用管


这就是因为内外动机,就像跷跷板的两端,总是此消彼长的。

内在动机是指学生的学习目的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学习活动本身能使学生得到情绪上的满足,从而产生成功感。内在动机提供了一个促进学习和发展的自然力量,它在没有外在奖赏和压力的情况下,可以激发行为。

一个孩子被施加太多的外驱力,内驱力会被消磨殆尽。

心理学家德西就曾做过一个实验,验证外部刺激和兴趣的关系。

他把人分成 A、B 组,一起做趣味试题。整个实验分成了 3 个阶段:


第一阶段:两组孩子正常做题,都没有奖励;

第二阶段:A 组的孩子,解出一题,就奖励 1 美元;而 B 组学生和之前一样,依旧没有奖励做题;

第三阶段:是休息时间。


在这个时间段里,A 组的学生大多数停下了答题,反而是没有奖励的 B 组,很多人依旧尝试在解题。

德西在实验中发现: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在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兼得的时候,不但不会增强工作动机,反而会减低工作动机。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德西效应」,它说明了——不恰当的、功利性的外部刺激会适得其反,削弱孩子原本的好奇与兴趣。


深夜我在研究邻居朋友圈:为什么她教出来的孩子学习不用管


靠外驱力支撑的人,能量难以持久,早晚会遭遇反噬。

从短期内看,外驱力效果会更明显,它能让孩子快速行动起来。

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人总是处于被动,习惯了被推着走,那他很难发自内心的去做一件事。

“德西效应”给教师以极大的启迪——当学生尚没有形成自发内在学习动机时,教师从外界给以激励刺激,以推动学生的学习活动,这种奖励是必要和有效的。但是,如果学习活动本身已经使学生感到很有兴趣,此时再给学生奖励不仅显得多此一举,还有可能适得其反。一味奖励会使学生把奖励看成学习的目的,导致学习目标的转移,而只专注于当前的名次和奖赏物。

他们总觉得,自己是为父母而行动,不是为了自己,丧失了自主权和成就感。

当一个人丧失了自主感,内驱力也就无从谈起。

最终的结果就是,当孩子失去外部驱动力后,就很容易就此止步,不再向前。

深夜我在研究邻居朋友圈:为什么她教出来的孩子学习不用管

积极暗示+近因效应

让事情变得有趣


在培养孩子的道路上,肯定有些事情是我们想让孩子做,孩子却不愿意做的。我们可以用一些方式,把事情变得有趣,调动孩子做事的内在动机。即使没有外在奖赏和压力,兴趣也能激发一个儿童产生阅读一本书的欲望,胜任力可以使一个儿童接受挑战。内在动机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内在的动机力量,使学生采取必要的努力,来锻炼和发展技能和能力。

《小王子》的作者圣埃克苏佩里就说过:如果你想让人们造一艘船, 不要雇人去收集木头,不要发号施令,也不要分配任务,而是去激发他们对海洋的渴望。



深夜我在研究邻居朋友圈:为什么她教出来的孩子学习不用管


这里有两点小技巧,是我特别想分享给大家的:


深夜我在研究邻居朋友圈:为什么她教出来的孩子学习不用管


▎积极的心理暗示

在综艺《幸福三重奏》里,于谦聊起儿子上幼儿园的事。在儿子入园之前,于谦就发现:同龄很多孩子都不乐意去。所以他未雨绸缪,从很久之前就开始铺垫。

每当儿子于思洋表现好的时候,于谦就开始夸他:你这么棒,将来肯定得送你上幼儿园。

结果到上幼儿园的时候,儿子特别高兴,兴冲冲的就去了,半年以后才反应过来,所有孩子都得上幼儿园。

就像旁边的嘉宾谢楠说的:孩子肯定很骄傲,觉得我棒棒的,我才能上幼儿园。

在西点军校的课堂上,心理学培训课上经常讲到,成功心理、积极心态的核心就是自我暗示的意识,而暗示意识的来源就是经常在心理上进行积极的自我反馈。

于谦的这种说法,其实对孩子形成了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只有特别棒的孩子,才能去上幼儿园,这是对自己的证明和奖励。


父母的积极暗示,是比催、逼、奖励更好的助力,能让孩子爆发潜能,勇往直前。

▎巧用近因效应

这个方法,B 站上一个 200 万播放量的视频中分享的,我觉得还挺实用。

什么是近因效应?

简单的来说,我们会对最近发生的事情产生更为清晰的记忆,或者说,对事物最后的印象特别深刻。

如果是需要坚持,持续性强的兴趣上,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孩子——

当乐趣到达最高点,刚刚过去的时候,就让孩子停一停。

近因效应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

这样的做法,会让大脑意犹未尽,不断回忆当时的成就感,促使孩子不间断的坚持下去。

比如练习舞蹈,当孩子掌握到一定程度,享受到跳舞的快乐之后,就可以让孩子暂停一下,保持兴趣。


深夜我在研究邻居朋友圈:为什么她教出来的孩子学习不用管


我觉得,这个方法特别适合帮助那些「三分钟热度」的孩子,培养真正的兴趣。

无论如何,这种及时的反馈会让他们感受到:

自己的努力被看见,价值被肯定,情绪被理解,而父母永远是他最坚实的港湾。

就像苏格拉底说的: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为自己而努力,那是打破限制,向上发展,人根本就不会感到累。只有一个人被迫向前的时候,才会觉得不堪重负,压力山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近因   孩子   动机   心理学   朋友圈   暗示   幼儿园   效应   大脑   邻居   深夜   儿子   事情   兴趣   父母   自我   努力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