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集过瘾,连刷12集睡不着:她好疯,我好爱

最近在B站看了一个短剧叫《突如其来的假期》。

一共12集,每集只有25分钟,周末一天就能刷完。看完后大呼“爽”!

女主人真是个疯子-无视社会标准,在生活中,永远不要讨好别人;

在工作中,领导们能言善辩。

几乎每个看过这部剧的人都会忍不住感叹:

女主人确实是个疯女人,但她活出了终极的自我,这是我们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

刘恋,又名榴莲,刚刚30岁。

从小就被告知自己是试管婴儿,没有爸爸,和妈妈相依为命,被同学调侃为“克隆人”。

但在妈妈看来,榴莲是世界上最独特的孩子。

榴莲和同学打架,从不责怪;

榴莲画得不好看,当面质问老师……

正是因为母亲的教育方式和不被人接受的经历,榴莲慢慢成长为大众眼中的“怪人”。

即使在我第一次看这部戏的时候,我也很难接受榴莲的行为。

她会和前男友一起去参加别人的婚礼。当发现新娘背叛闺蜜时,她不顾及对方的面子,在婚礼上说了一大堆不合时宜的话;

路上看到别人丢弃的沙发,她会站在沙发上蹦蹦跳跳,大声叫喊,让旁边的朋友不好意思;

甚至,因为要支付爷爷的养老院费用,她无奈欠了前男友的钱,便为自己安排了各种相亲,为的就是蹭饭。

没想到,我越往下看,对这个女人越着迷。

表面上是低情商,实则是反内卷的先锋代表。

旷工3天,领导说不干就辞退,她又直接找理由说要休假1个月,对方不能反对;

放假被领导无缘无故安排,直接说自己不称职,会上互相拒绝;

因为室友已婚,老板认为她会怀孕耽误工作,想办法安排新人顶替。榴莲直接闯进对方公司,狠狠教训对方。

参与是当前工作场所的趋势。

但榴莲不仅不滚进来,还理直气壮地反其道而行之。

而这恰恰代表了我们无法达到的理想状态。

反观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又是怎样的呢?

在第二集中,提到了心理学上的“鲶鱼效应”:

为了让沙丁鱼更有活力,渔民会放一条鲶鱼进去刺激它们。

这种鲶鱼生机勃勃。

而我们很难不跟随他们的节奏。

是别人家的孩子,我们要争第一;

是同事已经加薪了,我们要加班才能升职;

是同辈亲戚有家室,我们也要按时结婚生子……

一方面,无处不在的鲶鱼确实激励着我们奋发向上;

另一方面,它们又使我们停留在盲目努力的框框中,不敢有自己的生活节奏。

但是榴莲却打破了这些条条框框,自己做了鲶鱼。

正如导演王家禧所描述的:

和大多数普通人一样,她迷茫着,寻找着生命的意义。

但我还是坚持按照自己的节奏打破生活中的条条框框,凿开“围墙”。

榴莲专属的节奏和现实本该产生超级摩擦的节奏。

而这种摩擦是我们在生活中很少看到的。

更让我惊喜的是,这部戏并不只是为了好玩。

它的奇妙之处在于,导演能够真实地反映理想化的价格。

在《被恨的勇气》中,有这样一句话:

太多的自我意识会束缚自己。

对于榴莲来说,只听自己的节奏也束缚着她。

因为她太理想化了,所以在现实中无法有所成就。

人是群居动物。如果他太以自我为中心,他就会失去他的社会属性。

榴莲初入社会,就和闺蜜Maddy开了工作室,一起设计作品。

因为资金问题,麦迪建议先转让作品版权,以维持工作室的运营。

然而榴莲并不接受妥协,两人分歧很大。

最终,麦迪靠卖版权钱赚到了第一桶金,一步步崛起。

榴莲却只停留在一家小公司做设计师,却一直难以适应了心里的这个枷锁,她再也画不出自己想要的作品了。

她总是很孤独,因为她太格格不入了。

她选择与交往8年的男友分手,因为她无法接受通过结婚证将他们绑在一起。

后来,她母亲突然去世了。从表面上看,她并没有表现出多少失落的痛苦。

但其实她害怕再次失去的感觉,想复合,却被对方告知要结婚了。

而且,和她有暧昧关系的小画家有个女朋友。

和最后结交的同居好朋友决定去北京发展。

最后,榴莲还是一个人。

可以说榴莲坚持自己,但同时又被自己束缚。

她太渴望自由,所以不能有稳定的关系;

她很理想主义,所以一直无法与现实和解。

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不是一个容易承受的代价。

因为,独立往往意味着冒险。

所以,我们喜欢看榴莲在生活中横冲直撞,却不敢成为她这样的人。

巧妙的是,剧中另一个女人在现实中多--

易祖柱,又名山竹,今年30岁,已婚,是榴莲的新租户。

人如其名。

榴莲长满荆棘,难以靠近;

山竹可爱,平易近人。

虽然只是配角,但山竹的生活也让人唏嘘。这不是我们大多数人吗?

从小受教育,只要考个好大学,找个稳定的工作,嫁个好人,就一帆风顺。

然而,从未叛逆过的山竹,并没有家人预测的那么好。

丈夫是大男子主义者,喜欢安排和控制一切。

留在这段婚姻里,让她越来越喘不过气来。

但如果选择离婚,“30岁离婚”的标签让她退缩。

是继续压抑自己还是选择离开?

山竹拿不定主意。

因为她已婚,领导关心她迟早会怀孕,影响工作,歧视、欺负她。

厕所堵了,暗示山竹乱丢姨妈巾;

晚了一次,让山竹花大价钱请大家喝下午茶;

甚至,安排了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新人来为难山竹,暗暗想让新人取代她的位置。

作为女性,山竹也被社会病态的审美所左右。

为了成为闪电,穿不合适的雪橇,

不顾健康,疯狂节食。

山竹和我们很多人一样。

她有点软弱,怕得罪领导丢了工作,不敢反抗;

她有点阿谀奉承,为了不影响朋友的心情,会硬着头皮吃过敏海鲜。

她从不叛逆,被社会节奏紧紧框住。

在这部剧的热评之下,有这样一条评论:

榴莲和山竹,是人生岔路口的两个答案。

但似乎无论选择哪种答案,最终都会感到绝望。

榴莲不愿循规蹈矩,但代价显而易见。

没有积蓄,老单身,工作无路可走,最后裸辞。

山竹遵循世俗标准,但生活并不如它所愿。

婚姻不幸福,工作不如意,人生到了尽头。

可以说,他们都把自己缩回了一个壳里。

一个是自己建构的外壳,只能有自己,孤独而黑暗;

一个是社会制造的外壳,它有很多规则、犹豫和混乱。

那么,如何打破这些外壳呢?

剧中,导演引用萧伯纳的话:

该结婚的时候结婚,该单身的时候单身。不管怎样,你最终会后悔的。

人生变幻莫测。结婚生子能保证你不会孤独终老吗?

不一定,所以计划这个计划那个计划的人,不妨快乐地生活。

在我看来,所谓幸福生活,就是在社会节奏和自我节奏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榴莲的平衡点在于,她要学会直面现实。

榴莲不知道如何处理她母亲的意外死亡。甚至为了逃避这件事,她开始拯救前男友。

她想,前男友一回来,就不觉得“失落”了。

但事实并不是她想要的,对方明确拒绝了她。

回家的路上,她喝得酩酊大醉,抱着盆栽,瘫倒在地哭了起来。

因为这盆栽和我妈妈生前最喜欢的那盆栽很像。

哭的那一刻,她开始接受“失落”,直面母亲的离世。

虽然没能和前男友复合,但妈妈真的不在了。

但当一个人开始意识到自己并不是万能的,她就可以在自己的节奏中为他人腾出空间,开始与现实社会接轨。

山竹的平衡点是她寻找独立的勇气。

渴望独立,不想过丈夫安排的生活,是她想离开的第一个原因。

而正是从榴莲身上,她找到了成为自己一部分的勇气。

她开始不那么焦虑,不那么在意别人的眼光。

而且,由于她出色的工作能力,她得到了晋升,并得到了去北京的机会。

有了充分的准备,她选择了离开。

更巧的是,因为山竹的离开,促成了榴莲把家改造成工作室的想法。

故事的结尾,榴莲和山竹开始长大,与现实有了更真实的联系。

他们带着榴莲妈妈的骨灰,开始了真正的假期。

假期结束时,榴莲把母亲的骨灰埋在母亲和父亲曾经约会的地方。

这意味着她开始直面生活,不再想念母亲,不再惧怕孤独。

假期结束后,她真的开了自己的画室,画出自己真正想要的作品。

山竹和丈夫离婚后,她真的去了北京,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和上一集一样

当榴莲决定把母亲的骨灰埋在那个地方时,山竹问榴莲:

你有没有想过,

万一我姑姑不太喜欢这个地方,

或者她不想和你父亲回忆过去,

这不合适吗?

榴莲回答说:

谁叫她不要告诉我过去的事?

我就假装她喜欢,

此外,人总是要学会面对一些事情。

我在学,她不是吗?

是的,我们总是要学会面对一些事情。我们不能一直呆在那个安全壳里。

有时候,我们要适应社会的节奏;

有时候,我们要打破社会的束缚。

但无论如何,请相信我们每个人最终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鲶鱼   榴莲   盆栽   平衡点   骨灰   北京   过瘾   节奏   假期   孤独   母亲   现实   妈妈   领导   社会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