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家里的神兽对话,没有十八般武艺怎么行

与家里的神兽对话,没有十八般武艺怎么行?!看到这个题目,是否脑海里,会想起某个跟孩子斗智的场面?我觉得神兽这个词还不够,我家的,应该叫“魔兽”才对。

亲子沟通是门艺术。处理得好,亲密无间;处理不好,鸡犬不宁。家长担心的厌学、网瘾、抑郁、叛逆等问题,如果有好的沟通建立起来的好的亲子关系,这些困扰其实大多不会发生,即使发生了,家长也能更容易跟孩子合作,一同解决问题。

说到沟通,我常说一句话:“上天给我们一个嘴巴,两个耳朵,就是让我们少说多听”这句话,我相信大家都知道,只是在实践中,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积极的倾听呢?想想,很多时候,当孩子带着情绪跟我们说着什么的时候,我们是怎样的状态?

是听而不闻,假装聆听,选择性聆听,还是真的专注的,设身处地的聆听?好的倾听,就是我们让孩子能感受到爸爸妈妈是关注我的,对我的话题是感兴趣的,与此同时,我们可以理解到孩子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并能反馈给她。这其实也就是我们亲子沟通十八般武艺的关键一环,下面,我们先来看看一个亲子沟通的例子。

儿子:“不想去学校。”

妈妈:“为什么不去啊?”

儿子:“不好玩”

妈妈:“很好玩啊,你前天还说喜欢玩游戏。”

儿子:“一点也不好玩”

妈妈:“谁说的,和那么多小朋友一起玩多好啊。”

儿子:“不想和他们玩了”

妈妈:“那就自己玩嘛”

与家里的神兽对话,没有十八般武艺怎么行

这是一种对话的方式,现在我们来看看另一种对话方式

儿子:“不想去学校。”

妈妈:“出什么事了?”

儿子:“不好玩”

妈妈:“跟我说说,什么让你不开心了?”

儿子:“中午小明掐我脖子”

妈妈:“我看看,脖子有没有伤口,现在还疼吗?”

儿子:“不疼了”

妈妈:“发生什么事?”

儿子:“他不睡觉,到处搞人。”

妈妈:“你想睡觉,他想和你玩,你不答应,然后他掐你脖子?”

儿子:“嗯”

妈妈:“难怪你不喜欢他呢”

儿子:“是啊”

妈妈:“你就因为这个不想去学校,是不想见到他吧?”

儿子:“我怕他中午又搞我脖子”

妈妈:“你怕他么?”

儿子:“不怕”

妈妈:“那就想办法解决这事,我先上班了,你想好告诉我。”

儿子:“嗯”

与家里的神兽对话,没有十八般武艺怎么行

两个妈妈都有在倾听,但不同之处,在于第二个妈妈不止在听,还捕捉到了孩子的感受,进而表达关心。通过情况的了解,来真正的帮助孩子。这叫设身处地。而第一个妈妈,我相信她也有在倾听孩子的,只是一直在自己的角度里试图讲道理,否认孩子的想法,而没能设身处地的去看到孩子的需求。

在第二个妈妈身上,我们也看到沟通中很关键的点:

沟通不是简单地“讲道理”

人们大多数时间讲的都是“感受”

所以,我们处理问题前,要先处理情绪。

处理情绪,不只是孩子的情绪,其实也包括父母自己的情绪,有情绪的沟通,多数是容易引发冲突的沟通。那我们要怎么通过言语来处理情绪,以达到既解决问题又能促进关系的目的呢?

有这几个步骤:

1、客观地描述事实,这一步,我们要区分描述和评价的不同

比如妈妈说:你从吃完饭就在看电视,看到现在?你打算要看到什么时候啊?你怎么这么不自觉!”这里面,是不是妈妈明显是有情绪的,而妈妈这句带着情绪的话,是不是也会激起孩子的情绪?

来看看另一种说法:”你已经看了45分钟,而这个时间是你做作业的时间。”

再来举一个例子:“你怎么总是迟到!”和“你这周迟到了四次”

还有

你怎么总是磨磨蹭蹭,你究竟还要拖多久”和“你从准备出门到现在,已经30分钟了,再过五分钟我们就会迟到,你觉得你还需要多久?”

很明显这些例子中,前一种说法,带着对个人的评价,而后一种说法是在客观地描述事实。可以感受一下,这两种说法,如果是说给你听的,哪一种会让你感觉好受些?

在沟通中,尽量避免用“总是”、“都是” 、“从不” 、“每个”、“所有”、 “毫无” 这类带着评价且以偏概全的词语,这种词语最容易引发对方的反抗情绪。

客观描述事实,而不批判,不评价是我们沟通的第一步。

2、反馈情绪和感受,这个反馈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对方的。

比如:女儿说今天跟好朋友吵架了,现在朋友不理她了,不知该怎么办?我们可以说:“你之前常跟我说你和她之间的趣事,我知道她对你有多重要,现在她不理你了,你一定挺难过的。”

再比如,孩子私自外出游玩,联系不上,找了许久才找到,可以说:“你没有告知我们就私自外出,刚才找了你一个多小时,我们都好担心你,也有些生气。”

不管是在安抚和帮助孩子,亦或是在表达对孩子某些行为的不满,这种先表达情绪的方式都是可以运用起来的。缺乏情感的交流,很难实现准确的交流,也难以走进人的内心。如果你过往没有这种讲感受的习惯,建议可以从现在开始,试着去表达,当我们把那个情绪命名,并表达出来的时候,其实对双方的情绪都有缓解的作用。

父母愿意在孩子面前表达自己的情绪,其实也是一种示弱,示弱可以拉近亲子之间的距离,是有利于解决问题的。

3、说出需求

情绪不是独立存在的,任何情绪的背后都带着需求,我们大人是,孩子也是。可能某些情绪的表达是不太合适的或者会让人不舒服,但背后的需求其实没有错。

能够觉察情绪背后的需要,才能够对自己的感受负责。如果我们只是去解决情绪,可能无法真正的解决问题,抓住情绪背后的需求,可以满足的,我们予以满足,暂时无法达成的,可以适当的安抚和引导孩子,至少孩子感受到自己被理解了,也就足够了。而大多数时候,孩子背后的需求也往往就是被爱和被理解而已。

在说需求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像:“我希望你做.......,这对我们很重要”这样的方式来表达

比如:“我希望你可以遵守约定,做一个说到做到的孩子,这对我们很重要。”

4、协商解决问题或提出具体的请求

最后的一个环节,也就是我们之前所有沟通过程的目的,如果是孩子遇到问题,最终我们是要帮助他一起来协商解决的,如果是我们对孩子有期待,也可以在这个时候提出来。记得不要用一种命令的口气,提出来的是具体的请求,是孩子可以明确行动的。

比如:请你十分钟内把桌面收拾好,开始写作业。

可以再看十五分钟书,之后睡觉。

打游戏都控制在半小时以内。

以上就是我们整个处理情绪的沟通方式,这种方式的适用性很强,不只是在亲子对话中,可以运用在任何的关系上。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面对容易冲突的情境,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处理:倾听——描述事实——反馈情绪——表达需求——解决问题或者提出要求

让我们来看看,把这整个流程串联起来的表达:

“这个题目我跟你说了四遍,你都不认真听,才一再做错,妈妈现在感觉很生气,觉得你不尊重我,也不尊重自己的学习,我希望你能好好听清楚题目,用心做作业。”

“听说你被好朋友误会了,对方这些天都没理你,我知道你很委屈,也有些难过,妈妈知道,你是一个特别看重信任感的人,也看重这个朋友。你看这样好不好,如果他不愿跟你说话,你把事情的真实情况写出来,试着拿给他,你看可以吗?”

当然,我们和孩子日常的沟通实在是太多了,不止是这种需要解决情绪和处理冲突的情况。我们还有什么方法来应对孩子日常的沟通,如何通过这些沟通来了解孩子,促进关系呢?

之前我们讲过,语言表达的不仅是字面意思,更多的是背后的“感觉信息”,所以在跟孩子的沟通中,我们都要保持敏感地去捕抓他的情绪。这是第一步。

了解孩子的第二步沟通方式,是要学会补充,补充其“遗漏”的相关信息,而且都是针对“事件”进行询问,而不针对个人做评价;

比如孩子说:“我一点也不喜欢这个学校”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补充信息

补充事件——在学校里是发生了什么,让你不喜欢?

补充人物——是什么人,让你不喜欢这学校?

补充动机——你是想告诉我,你很委屈吗?

补充标靶——对学校的什么,你觉得最不喜欢?

比如,孩子说“不想上数学课”我们可以这样来补充

补充事件——发生什么事了,不想上数学课?

补充人物——是什么人,让你不想上数学课?

补充动机——你觉得数学很难么?

补充标靶——数学课的什么让你觉得难?

当孩子跟我们说起某个话题的时候,不要急着下结论,急着讲道理,更不要急着立即给他一个评判,比如孩子说不喜欢学校,家长立即说:“什么不喜欢,你是不是就是想趁机不上学!”之后开始讲大道理。

沉住气来先了解清楚事情的情况和对孩子的影响,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到孩子,也才能帮到孩子,家长如果每次都能这样耐性地去倾听孩子,跟他沟通,亲子关系就不怕建立不好。

最后给大家再看一个例子。

孩子:“老爸,我们数学老师的外号好可笑”

老爸:“做学生的不要给人起外号”。

儿子面露不悦地说:“又不是我起的,是同学私下里叫她‘蓉嬷嬷’。”

爸爸继续说:“别人叫老师外号,我们不管,反正你不能这样不礼貌!”

儿子已经很不悦了“我知道,好烦啊,不想说了。”

爸爸继续:“学生就要尊敬师长,怎么能这样…”儿子站起身,摔门进屋了,留下爸爸一人在客厅继续演讲……

再来看看另一个爸爸:

孩子:“老爸,我们数学老师的外号好可笑。”

老爸:“什么外号这么可笑”。

儿子说:“同学私下里叫她‘蓉嬷嬷’。”

爸爸继续说:“看来同学们不怎么喜欢她吧?怎么回事呢?”

儿子:“她又唠叨,又喜欢骂人。”

爸爸继续:“她也骂过你?”

儿子:“这倒是没有,我一般不怎么理她。”

爸爸:“你不喜欢她么?”

儿子:“不算不喜欢,就是觉得她太唠叨。你知道么,有一次……”

爸爸:“明白了,唠叨是让人不舒服。不过你知道,她始终是你老师。”

好了,这个主题就到这里,亲子沟通的十八般武艺,你觉得能上手操练了吗?如果以上的技巧都用了,也都没用,那该怎么办?那就先别说了,静下心来,好好的倾听孩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武艺   设身处地   数学课   外号   亲子   情绪   家里   儿子   爸爸   需求   评价   妈妈   方式   孩子   学校   喜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