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15条世界公认的经典教育法则,值得留在你的收藏夹

培养身心健康的孩子,是所有家长共同的心愿。

如何更好地养育孩子?如何做一个好父母?

是所有家长都想得到的答案。

这些话题早在百年前,就被众多教育学家们观察研究。经历时间的积累沉淀,和无数父母的亲身试验,世界最伟大的15个教育法则脱颖而出,让我们一起学习,成为更具智慧的父母!

1鱼缸法则

心灵的成长需要

一家公司里,几条小鱼放在一个鱼缸里,好几年了,竟然还是那么小,于是人们认为,这鱼就是这种小个头。

有一天,鱼缸被打破了,因为一时找不到鱼缸,于是,就把他们养在院子塘里。

没想这些鱼竟然疯了似的长的很大。

鱼需要自由的成长空间,人更是如此。我们常常帮孩子作出选择,选择学校,选择衣服,选择玩具等等,我们常常帮孩子作出回答。因而,孩子没有选择,没有思考。

所以,他没有创新思维,也不会有太多尝试。你可以让他学到很多知识,你却无法让他举一反三,也无法让他有更好的想象力。

2皮格马翁效应

对孩子进行积极期望

在皮格马翁神话里,他是赛甫路斯的国王,也是位雕像家。

他爱上了自己的一尊美女雕像,他期待她能接受她的爱。

他执着的爱,感动了爱神,于是雕像活了,成了国王的妻子。于是有了今天的赛甫路斯人。

这个效应,指的是一个积极的期望带来积极的结果的效应。

在人的心目中,家人、朋友是这种支持力量的核心,家人、朋友的期望支持也更有塑造力。

在你挫折的时候,无论是孩子,还是我们成人,对这种力量都非常期待。

反过来,缺少这种积极的期望与支持,他就变得消极,或者在挫折后一蹶不振。

3 强化定律

培养好习惯

有一个鲸鱼实验。

科学家在水里放一堵玻璃墙,鲸鱼和食物各放在一边。

一开始,鲸鱼猛烈的撞击着玻璃,后来它终于发现,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一段时间后,它不再撞击了。

后来科学家把玻璃墙拆了,然而,鲸鱼还是如有玻璃墙的时候一样,只在自己那边活动。
人的行为正如这个故事一样,在一段时间或一些重复的经历后,就被固定起来,就形成了习惯。研究表明,21天就足以形成一个习惯。当然,如果要改变一个习惯,也跟这个习惯形成的时间有很大关联,改变会更难,要花费更多时间。
所以,我们要注重孩子的细节,注重引导。

一个好的习惯,就是一笔财富,他会享受一生的。

这15条世界公认的经典教育法则,值得留在你的收藏夹

4狼性法则

培养孩子的好奇心

狼是世界上好奇心最强的动物,即使是熟悉的环境、事物,它们都不认为是理所当然。

大自然的一个松果,一块鹿角,都是它们的玩具。

小狼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不断学习,不断成长。

孩子同样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之心,他们会玩身边各种各样的东西,做各种各样的尝试,也会问出我们也回答不出来的问题。

我们要鼓励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而不是敷衍和打压。

5南风效应

培养孩子自觉的力量

南风与北风打赌,看谁的力气更强大。

他们约定,看谁能把行人的衣服吹掉。

北风冷冷的、张牙舞爪的吹,行人把衣服越裹越紧;

南风出马了,它徐徐的吹,温暖的吹,直到风和日丽,行人都脱掉大衣。

南风胜利了。

南风为什么胜利了呢,因为它让人们的行为是自觉的。

这种启发人们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达到目的的做法,被称作“南风效应”。

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他的一切都在尝试与成长的阶段,多加宽容,注重引导,不正是我们都需要的吗?

而如果,孩子并不喜欢与信任你,你说的一切都将成为反作用力,让孩子用以抵抗。

6自然惩罚法则

让孩子自己承担过错

来了客人,爸爸与客人倚着门聊起天来,这天的风很大,门几次被风吹开。埃迪的作业本被吹的哗哗响。门再一次被吹开的时候,埃迪猛的把门关上。而这时,外面传来爸爸的痛苦声。

满脸怒气的爸爸对着惊恐的埃迪,举起的手就要打下去了。而爸爸终于没打下去。

事后,爸爸对埃迪说:是我把手放在门的夹缝里,错误在我,为什么要打你呢。

卢梭认为:儿童所受的惩罚,正是他的过失所带来的自然结果,这就是自然惩罚。
教育,不光是口头说教,言传身教,影响不可谓不大。当埃迪长大后,他回忆,是爸爸告诉我,人要为自己的错误负责,而不是迁怒于人。

这15条世界公认的经典教育法则,值得留在你的收藏夹

7延迟满足法则

从小培养孩子的耐心

美国心理学家沃尔特做过一个经典实验“成长跟踪实验”。

他选出十几个4岁儿童,让他们单独在室内,给每人一颗棉花糖,告诉他们,如果现在就吃,就只能吃到一颗,如果20分钟后再吃,就能吃到两颗。

有些儿童急不可耐的就吃了,有些孩子通过各种方法,如唱歌,说话,熬过了对他们而言漫长的20分钟。

经多年跟踪,他们发现,能等到20分钟的孩子,在青少年时,他们仍能够等待,在各方面综合素质明显强于等不及的孩子,并在以后也更容易的获得了成功。

那些性急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也更多的表现了固执、优柔寡断和压抑的性格特征,他们往往屈从于压力,而选择逃避。


父母在家可以和孩子们一起玩一个“10分钟游戏”。找来沙漏跟孩子约定:沙子漏完正好是10分钟,咱们一起看故事书,10分钟一到,你就去玩吧。
10分钟,正是孩子专注的时间,10分钟之后,就打住,要经过很多次培养,形成习惯,这样,孩子就能做到在一定时间内专注于一件事物了。

孩子的恒心和耐心也得到了考验。

8感觉剥夺

自己品尝生活的滋味

大拿蒙特利尔海勃实验室的心理学家进行了“感觉剥夺”实验。

实验者带上半透视的护目镜,限制其视觉;

用单调的声音限制其听觉;

在他们手臂上戴上纸筒套袖和手套,用夹板固定腿脚,来限制其触觉。

被实验者被安排在几个单独的实验室里,几个小时后,他们就开始感到恐慌,进行产生幻觉,连续三四天后,他们产生了许多病性心理现像:对外界刺激敏感,出现错觉、幻觉,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精神上感到难以忍受的痛苦,他们急切要求停止实验。

实验停止后数日,他们才慢慢恢复正常。

通过实践,心理学家发现:感觉是人最基本的心理现像,通过感觉我们才能获得外界的信息,才能适应环境求得生存。
大脑的发育、人的成长、成熟是建立在与外界环境是智力和情绪等心理因素发展的必要条件,我们应该让孩子积极感受丰富多彩的外界环境,从环境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

9路径依赖

从小养成好的习惯

从前一位穷人,捡到一本书里,说有一种点铁成金石。他按照书的方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去寻找点铁成金石。

他为了辨别哪些是自己曾找过的石头,将那些普通石头都扔到大海里,有一天,他碰到了那块点铁成金石,他习惯性的就扔到海里。

回过神来的时候,已经无法再找到了。

人的习惯就如走路一样,选择了一条道路,人就会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这就是“路径依赖”。

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所以教育就是要培养一种好的习惯。一个好吃懒做,好睡懒觉的人,很难做的到勤奋学习。

这15条世界公认的经典教育法则,值得留在你的收藏夹

10破窗理论

给孩子一个好的环境

美国心理学家詹巴斯进行了一项实验。

他在富人区和穷人区放了两辆一样的车。

放在富人区的车,是完好无损的,过了一个星期,它还是那样;

在穷人区的那辆,他摘掉车牌,打开顶棚,没过一天,就被人偷了。

后来,他把那停在富人区的车打破一块玻璃,没过几个小时,就被人偷走了。

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以这个试验为基础,提出一个“破窗理论”。

他们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玻璃,又没有及时修复,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窗户就会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

结果,在这种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蔓延。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是一样,在等红灯的时候,如果前面几个人都在等,那么,后面的人也会规矩地等到红灯结束再走;

如果前面有人在红灯时就走,后面就有更多的人跟着走。

实际上,这就是暗示的作用。

家庭教育,也就显示出,以身作则的重要性,所以,得反过头来,用这些教育理论武装自己。

11天赋递减法则

教育孩子越早越好

有经验的渔夫说,现在像过去那样善于游泳、撒网的人少了,因为现在的孩子十几岁的时候正在读书呢,而水上功夫必须从十岁左右开始练起,这也就能解释,巴西虽不富,但其足球人才却很多的事情了。不少专家认为,钢琴如果不从5岁开始练,小提琴如果不从3岁开始练,就不可能达到很高的境界。

儿童的潜能培养遵循着天赋递减法则,即儿童的天赋随着年龄增大而递减,教育的越晚,其与生俱来的潜能就发挥的越少。也就是说,儿童的能力,如果不在发展期内进行培养,就会出现潜能递减的现像。

12超限效应

不要过多的批评孩子

一次,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在教堂听牧师的募捐演讲。最开始,他觉得牧师讲的很好,他准备多捐点钱;十分钟后,牧师还在不停的讲,他有些不耐烦,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他决定不捐钱了。牧师终于讲完冗长的演讲,作家不仅未捐钱,反而拿走了两块钱。

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都会引起接受者的不耐烦或逆反心理,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

为避免这种超限效应的出现,家长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

如果非要再次批评,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

这15条世界公认的经典教育法则,值得留在你的收藏夹

13手表定律

给孩子确定明确的目标

只有一只手表,就可以知道是几点,两只手表并不能告诉孩子更准确的时间,只会让孩子失去对准时的信心。

它会把孩子弄的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该以哪一个为标准。

手表定律告诉我们:一个人不能同时由两个以上的人来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人无所适从;

一个人不能同时选择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否则,他的行为将陷于混乱。

同样,一个孩子不能同时接受父母不一致的教育,否则,他也无所适从。

14鲇鱼效应

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

很久以前,挪威人从深海捕捞的沙丁鱼,总是还没到达海岸都已经死了。

但有一条渔船总能带着活鱼上岸,活鱼比死鱼可是贵上好几倍呢。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渔人在这船的鱼槽里放进了鲇鱼,鲇鱼是沙丁鱼的天敌,鲇鱼出于天性不断追逐沙丁鱼,在鲇鱼的追逐下,沙丁鱼拼命游动,激发了其内部潜能,从而活了下来。

这就是“鲶鱼效应”,它告诉我们,竞争可以激发人的内部潜能。

在孩子教育上,给他们竞争的舞台,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让他们以后更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保护反而适得其反,就像动物园里的老虎,看起来像猫,就是长期缺少竞争的原因。

15马太效应

让孩子的自信心茁壮成长

《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上有个故事。

一位富人要去远行,临行前,他将财产委托给他的仆人掌管,根据各人才干。

给了第一个仆人5塔伦特(注:这是古罗马货币单位),第二个仆人2塔伦特,第三个仆人1塔伦特。

第一个仆人通过经商赚了5塔伦特;第二个仆人也赚了2塔伦特;第三个人却把钱埋在土里。

富人回来了,对前面两个仆人说:你是位自信的人,我会让你掌管更多的事情。

但把第三个人的1塔伦特夺下,给了第一个仆人。“凡是有的,还要给他,使它富足;但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知名社会学家罗伯特将这种现像称之为“马太效应”。

在孩子的自信心培养中,我们要找到培养他自信心的起点(发现他的优势)、让他勇于尝试(在失败中取得成功经验,再加以表扬)、对他的自信心加以呵护(肯定他的与众不同)、并对他的自信心予以赞扬(肯定他的进步,并及时表扬)。

每次都能取得进步,哪怕是点滴的,也需要充分肯定,不要给太多压力,而是引导他进步。

这15条世界公认的经典教育法则,值得留在你的收藏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马太   南风   法则   沙丁鱼   收藏夹   鲸鱼   仆人   牧师   自信心   潜能   富人   效应   爸爸   习惯   玻璃   孩子   经典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