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病焦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病耻感”

生活中,人们普遍都能“体谅”旁人生理上的疾病,而心理上的“疾病”则不然。

人们常认为心理、情绪、想法是可以被掌控的,所以只有到了俗称的“神经病”、“疯子”、“变态”的程度,才算是心理有问题。

如果你说你有心理疾病,大家会觉得“你只是想多了”,或者“你从小性格就比较敏感,可能是抗压能力太差了,多找人聊聊天、出去散散心就没事了”,甚至更过分的人会觉得“你就是太懒太作,只会无病呻吟!逃避现实”

因而,心理疾病的患者往往有很强的“病耻感”,觉得自己生病就是一种“耻辱”,一种无法对外界言说的东西。他们在遭遇心理困扰时,总是会羞于求助,继而延误了治疗,使病情变得更加严重,陷入一个无解的“恶性”循环。

久而久之,很多时候情绪得不到充分的表达,被压抑下来,逐渐就变成了各种躯体症状。直到最后不堪重负,才开始向外界求助。

*本文纯属虚构,是经过多个案例杂糅改编后的产物,且已通过主要人物的同意,符合伦理道德。另外,大多数患者的痛苦经历都相似,请不要对号入座。

疑病焦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病耻感”

1. 咨询室来了一个小姑娘

前几天咨询室来了一个小姑娘(化名:小叶),说她总觉得自己不舒服,老觉得自己生病了,怀疑自己会得癌症、心脏病,会猝死等等,经常去医院做各种检查,但又查不出什么疾病,所以变得更加担心了,整日生活在不安和恐惧中,继而出现了失眠、食欲减退、胸闷气短、情绪低落、兴趣丧失、悲观绝望等问题。

小叶:我从上个月开始老是担心自己有病,不停地百度症状,越看越觉得自己得病了。自己身上慢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疼痛感...然后就是出现焦虑的感觉,那种绝望、无助,我不知道该跟谁发泄,我也不敢跟父母说自己的情况...有一次我甚至向在网上认识的焦虑症网友寻求“缓解焦虑情绪的方法”,但是越聊越难受。我把这件事告诉爸妈,他们却严厉制止我,不让我以后再跟这样的朋友来往。

评估师:爸爸妈妈为什么要阻止你呢?

小叶:可能是他们担心我被焦虑症的朋友影响,也变成那样吧。

评估师:我从你刚才填的心理量表结果看,你好像有明显的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恐惧症状也有,可以具体说说嘛~

小叶:就前段时间,网上总是有那种熬夜猝死的新闻,我联想到自己经常熬夜失眠,就开始担心自己会不会猝死。当时还在百度上查“猝死的前兆”、“哪些人群容易猝死?”,突然就手脚发麻、胸闷气短、心跳加速,甚至有濒死的感觉。后来我怕得不行,实在扛不下去就自己跑去医院了。之后几天就老是跑医院,可各项报告都告诉我“我没有病...”可是我不相信。就算当下医生安慰我没事,出了门还是觉得自己有病,包括现在也是。之后就是头晕,很恍惚的那种很不真实的感觉,已经连续好几天了。到现在为止我每天早上还是头疼、喉咙发紧,身上到处痛

通过进一步的问询,我们还发现小叶有惊恐发作,并且此前去三甲医院精神科看病,医生也给她开了抗焦虑药。

在评估过程中,由于小叶手抖得厉害,情绪也很激动,所以评估师先让她去做放松训练了。

空隙的时候,我们跟患者的父亲会面了。

评估师:您知道您女儿现在的情况吗?

父亲:我不太清楚,她让我陪她过来的。

评估师:好的,那我先跟你讲一下您女儿现在的情况。根据我跟你女儿做的心理评估......目前推测她可能有惊恐发作和焦虑症,我们推荐她能够尽早治疗。

父亲:不会吧,我女儿一直都很正常啊,很独立的一个人,医生你肯定搞错了!要说有什么问题,可能就是睡觉不好吧。她睡不好主要是因为习惯不好,老是躺床上玩手机,打游戏到凌晨一两点。这个我多督促她,让她早点睡,就不会有事的。

评估师:那您知道她前段时间经常跑医院看病吗?

父亲:这个我不太清楚,她平时不怎么跟我们说话...医生您要没什么问题,我先带我女儿走了!(父亲情绪波动,执意要走,我们不好阻拦)

疑病焦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病耻感”

2. 为什么孩子生病,家长不给治?

评估师在与小叶的沟通中,发现了两个疑点

小叶说,父母在知道她跟有焦虑症的网友寻求帮助,询问缓解焦虑情绪的方法后,第一反应不是询问和关心她的情况,而是让她远离那种朋友,担心自己的女儿陷入进去,也变成那样。其实这体现了父母的焦虑和病耻感,他们可能觉得焦虑症是“精神病”、是不好的东西。

在评估师向父亲说明女儿的情况可能是焦虑期间的惊恐发作后,父亲语气变了,开始否认,说自己的女儿没啥问题,都很正常,吃点药就好了,并急着带女儿离开了,这也体现了父亲的焦虑。

所以,我们猜测小叶的父母可能是有病耻感

很多家长不愿意带孩子看病,是因为他们对于精神疾病存在病耻感。社会给有心理问题的人打上了一个“变态、不正常”的标签,被视为“低人一等”。患者家属不愿意接受这种设定,认为自己的孩子得了病是一件“很丢人”的事。一位父亲曾对我们说:“如果我的孩子是精神病,别人该怎么说我啊!”

他们惧怕世俗的压力,担心别人对他们“指指点点”。所以不愿意带患者看病,怕别人知道孩子在接受心理治疗,就会用异样的眼神看待他们。

这种病耻感普遍地存在于患者的家庭之中,及当前的社会环境中。而且与人们想象的不同是,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家长反而更容易产生病耻感,这可能与中国社会的“面子”问题有关。

很遗憾,大众对于心理问题的了解还处于这样一个尴尬的阶段,让很多患者和家属承受着不该有的压力。但是如果仅因为病耻感而放弃治疗,是更不可取的!

后来,我们的评估师开始帮着力于帮助父亲缓解焦虑和病耻感,使用的方法如下:

先询问父母对这个疾病的认知,以及为什么会反对孩子与焦虑症网友交谈,是在担心什么?这种担心是否有必要?

向父亲澄清女儿的焦虑症状,焦虑症很正常,发生率很大,而且治愈率很高,我们可以通过药物-心理-物理治疗来达到很好的效果。

如果不及时缓解和治疗,可能会加重病情,导致以后更难治疗,并引发严重后果(干扰情绪、社交、工作和学习)。

疑病焦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病耻感”

3. 建立信任关系,真正袒露心声

在打消父母的病耻感后,我们开始真正进入咨询。下面是小叶的自述:

我的性格胆怯内向、敏感自卑,还有些小固执,而且讨好型人格极其严重。自己不喜欢,甚至完成起来很吃力的请求,我都会答应。因为对于我来说,拒绝别人的要求,比让自己痛苦十倍还难。

再加上我的兴趣爱好很少,也不会主动交朋友,所以从小到大的朋友很少,只能努力讨好那几个朋友。免得哪一天,她们对我不满意,就离开我了。所以大家眼里的我,是高冷的、文静的,值得利用的存在。

但是,后来我生病了...

每天疑神疑鬼,不断地往自己身上套病,突然间很多症状就出现了。

看是否有什么变化,比如哪里又疼,又会进入到死循环中。

大部分时间就这么在家里宅了一天,纠结感无限。

怀疑自己得了好多种绝症,自信心不断打击中重铸。

无论从任何渠道或者别人嘴里听到了生病得病的消息一律往自己身上套,管他是什么病,管他什么情况。就算检查结果证明没问题,也会担心以后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看新闻别人熬夜猝死,马上就怀疑自己要猝死了。

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不想出去玩,也不想谈恋爱。

以前喜欢出去玩的我,现在家门不出,房门紧闭,甚至不想离开床。而且总是担心自己心悸加剧、眩晕猝倒,所以总是焦虑不安。那段时间,我没有朋友,也不敢告诉别人,我怀疑自己有焦虑症。

首先,我怕别人觉得我只是矫情。安慰自己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怕被大家误会,大家也没法感同身受。

其次,我自己也害怕自己在装病,害怕自己只是因为懒和逃避,不愿意离开床,不停幻想不可思议的事情。

即使无数次怀疑自己是不是有抑郁症、焦虑症,我也从来没告诉过任何人,更何况父母。

疑病焦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病耻感”

4. 深挖原生家庭,了解过往经历

可能每个人生病的成因都不一样,每个人的契机也都不同,但我们希望通过我们认真和耐心地分析,就一定能发现问题所在。

小时候我也曾是个天真浪漫的小孩,每天都很开心快乐,也感激父母。但是自从弟弟出生后,我好像感受快乐的次数越来越少了。爸爸妈妈估计是两个小孩照顾不过来,所以对我这个姐姐要求很严格。他们可能是为了省事,所以总是要求我做一个懂事又听话的好孩子。

到了青春期,我开始经常性地跟爸妈吵架。久而久之,他们也不太怎么管我了。从我高中寄宿开始,我们一直都是聚少离多,渐渐地感情也变得更冷淡了。

我最爱的亲人,是从小把我带大的奶奶。她常年患糖尿病,难受的时候总是会在床榻上发出令人恐惧的呻吟。在我读初中的时候,因糖尿病引起的器官衰竭离开了人世。总之,这件事对我打击很大,让我意志消沉了好久。

根据小叶的自述,我们了解到她最开始是因原生家庭和成长经历产生了心理的弱点,再又因生活上的一些事积累了焦虑,最终因为看到猝死新闻这个契机爆发了疑病焦虑。下面是评估师对小叶进行的BPS病因分析:

长期遭受负面情绪折磨,引起了躯体焦虑,导致怀疑自己得了各种各样的疾病;因神经递质传递失常,导致小叶的认知偏差

小叶的性格有些孤僻、固执、要强、内向、敏感、兴趣狭窄、胆怯、脆弱、暗示性强,这些都是她患病的易感因素;小叶的原生家庭是专制和忽视型,父母的偏心让小叶变得自卑敏感、缺乏安全感,甚至成为讨好型人格。

曾经亲眼目睹亲人离世,给心灵造成了重大打击,没有及时疏解;紧张的网络环境,新闻媒体制造焦虑,种种负面暗示攻击小叶的心理弱点,又找不到可倾诉的朋友,于是积压了心理压力。

疑病焦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病耻感”

5. 该如何有效治疗疑病症?

排除躯体疾病、诊断明确后,建议患者停止各种不必要的检查。疑病症的治疗一般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

精神科医生会对疑病症患者先进行诊断评估症状、程度和社会功能受损程度后,再进行对症开药。

药物是用来缓解不良的情绪,包括因疑病而产生的焦虑、抑郁和失眠症状。常用药物:苯二氮卓类抗焦虑药、三环类抗抑郁药、镇静催眠药等。

心理咨询师会与来访进行谈话咨询,提供一段保持的人际关系。通过真诚倾听,以一种包容的态度,尽可能全面了解每一位患者的困扰和具体情况。

如果来访总是担心有病,有意无意地关注身体不适症状,咨询师可以引导来访适当转移注意力来减轻症状。让来访将只关注自己身体的注意力转向外部世界,注意力的转移,有时可大幅减少其主观症状

如果来访带有强迫症状,好反复思索而不能抛弃不愉快的观念,咨询师可以通过认知治疗,矫正来访的不良认知模式。

系统的心理咨询可以帮助来访有效地解决“症状”,从更深层的角度来做自我探索和成长,最后回归到正常的生活状态。

可通过经颅磁刺激体感音乐治疗,帮助大脑和躯体放松。

疑病症一旦发作,对人心灵的伤害是无法估量的。因此有疑病倾向的朋友如果感到痛苦,就应尽快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疑病焦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病耻感”

#最后想对大家说的话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知道点心理疾病的名词,但并不明晰其确切含义。于是凭着自己的猜想、以往的常识性认知,再加上不良信息的误导,心理问题就很容易被妖魔化。有多人跟这个女孩的家长一样,由于病耻感不敢带孩子来看病?

那么,如何应对社会上普遍存在病耻感呢?心理知识科普,也许是消除病耻感的最有效的解决途径。安肯心理之所以开创自媒体账号,就是为了在这项事业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也希望已经生病的他们,能不再遭受病耻感的困扰,得到家长的认真对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焦虑   心理疾病   小叶   躯体   认知   症状   患者   可怕   情绪   父亲   担心   父母   女儿   疾病   心理   朋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