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棉花开的地方(一个越战老兵的回忆)

  2019年是对越自卫反击战四十周年,开帖将战斗经历告诉大家,籍以缅怀那些长眠南疆的战友。

  楼主服役在广州军区五十五军一六五师四九四团一营炮兵连,在攻打谅山的战斗中,所隶属的团队在右翼攻击,其主要战斗是攻打巴别山并炸毁奇穷河大桥。

  沈晨曦网友是军史爱好者,是反击战史的专家,现将他对这次战斗的描述贴在这里,而后再根据我本人的亲身经历加以叙述。

  奇袭险炸巴别桥

  在谅山以西十多公里的奇穷河边有一个村庄,叫巴别村。巴别村东南侧有一个高地,由海拔约400米的3个小山头(自东向西编为1-3号高地)组成,成三角状,每个山头相距约200-300米。整个高地南陡北缓,树木、草丛稀少,视界开阔。巴别东南无名高地南邻奇穷河,河上有一座钢筋混凝土公路桥,长约100米,连接太原过来的1号B公路通向同登。旁边还有一座水面下桥。在奇穷河南岸,有班轻、郭歌等制高点,河西岸有班桑制高点。巴别东南无名高地与班桑、班轻、郭歌等制高点隔河呼应,扼守住了巴别桥和1号B公路。这一地段是越军从太原增援谅山的重要通道,因此337师52团以1个加强营兵力在巴别桥及附近的奇穷河两岸组织了防御。在巴别村和巴别东南无名高地有1个连越军,其中高地上约有1个排,连主力在巴别村南侧的草棚工事内。越军在高地的3个山头上构筑了A字形掩蔽部、掩体、短洞等工事和断续堑壕、交通壕,配置了高射机枪、轻重机枪、40火箭筒、40榴弹发射器等火器。除了高地上、巴别村的兵力、火力可以互相支援外,还能得到奇穷河两岸附近的班桑、班轻、郭歌等制高点的越军火力支援。在巴别桥头附近,越军也构筑了明、暗火力点20多个,互相支援构成交叉火力网,并有附近制高点的迫击炮支援战斗。

  为控制太原通向同登的1号B公路,阻击援敌,配合主力全歼谅山守敌,55军指挥所命令165师494团1营前出,完成炸毁巴别桥,阻击太原方向援敌的任务。

  494团1营命令1连加强无坐力炮1个排、重机枪1个排,迅速前进,攻占巴别东南无名高地,控制同登通往太原的公路,炸毁巴别桥,断敌退路,阻敌增援。

  从谅山战场大的方向来看,中国军队毫无疑问占据着全面的主动和优势。就巴别地区这个局部战场来看,双方在附近的兵力大致相当,但越军占有地利,周围据点能互相应援,且背靠纵深地区,可进可退,因此有着相对的局部优势。494团1营1连兵力、火力不占优势,既要攻坚、炸桥,又要抗击越军反击,任务可谓艰巨。

  3月1日16时,1连受领了战斗任务,在时间紧、任务急的情况下,立即出发,边搜索前进边组织战斗。1连决心以2排为突击队,加强无坐力炮2门、重机枪1挺、40火箭筒2具进行混合编组,迅速攻占巴别东南无名高地;3排为炸桥队,执行炸毁巴别桥的任务;1排加强部分火器为预备队,在2排后跟进,随时准备支援2排战斗。

  突击队2排沿559高地西侧小路搜索前进,于17时15分进至巴别东南无名高地东北突出部,遇到约1个班越军阻击,被2排迅速击溃。连指很快跟上来,经过现地观察,发现这个高地不是那么好打的,2排单独发起进攻恐难奏效。连指果断改变决心,命预备队1排和炸桥队3排全部投入战斗,从左、右翼发起攻击,配合正面的2排,按1、2、3号顺序攻占整个高地。同时,副连长率3排7班沿高地北侧向西南迂回前进,执行炸毁巴别桥的任务。

  17时30分,攻击全面发起。1、2排迅速接近1号高地顶部,遭到越军轻重机枪的阻击。伴随步兵的无坐力炮很快抵近发射,准确地连续摧毁越军3个火力点。左翼的3排8班攻占了1号高地东南突出部,随即从侧后向顶部发起攻击,又攻占了顶部南侧。西侧2号高地越军见1号高地被中国军队包围,立即出动约1个班兵力发起反冲击。3排8班迅速抢占有利地形,以火力将援敌大部消灭在运动途中。接下来,1、2、3排三面夹攻,于18时50分攻占了1号高地。

  经过短暂休整和组织,1连又准备向2号高地发起进攻。这时,约1个班越军乘着夜色从北侧向1号高地进行偷袭。2排发现后,立即进行阻击,将其打退。乘残敌向后撤逃之时,2排长带2个班发起追击,直取2号高地。经过2小时激战,于22时攻占了2号高地表面阵地。立足未稳,越军即以猛烈的炮火轰击2号高地,同时出动兵力进行反冲击。2排遭敌炮火袭击,伤亡不小,在2号高地站不住脚,遂于23时被迫撤回了l号高地。

  副连长率3排7班沿高地北侧向西南隐蔽前进。18时30分,进至巴别村东南侧,发现村西侧的奇穷河上并没有桥,只有几根水泥标杆立在水中。其实那就是一座水面下桥,但副连长并不知道水面下桥是这种样子,也不知道巴别附近有2座桥,还以为巴别桥已被友邻部队炸毁。此时,东侧1、2号高地方向枪声激烈,副连长决定带7班从侧后攻击3号高地,配合连主力战斗。正要行动时,发现巴别村方向有30余名越军正向3号高地运动。副连长率7班占领有利地形,待这股越军进至30余米距离时,全班同时开火,将其大部击毙。3号高地越军发现眼皮底下竟有中国军队,立即以密集火力向7班射击。副连长率7班边打边撤,因夜黑迷路,转悠了一夜,才于2日早上6时撤回1号高地。此时,1连已接到上级指示,炸桥任务暂停执行。

  2日拂晓,越军乘夜重新占领了2号高地,正在加固阵地。连指决定乘敌未完成防御再次抢占2号高地,以指导员率1、2排从左右两翼发起进攻。在连火力掩护下,1、2排发起冲锋,交替掩护,逐段攻进。越军也急了,连续向1、2排进行了班规模的4次反冲击。1、2排一边进攻一边打退越军反冲击,与敌进行了多次争夺,终于在9时50分攻占了2号高地顶部。纵深越军的猛烈炮火很快又打了过来,因为没有呼唤师、团炮火向敌进行压制,1、2排在高地上挨了半天打。越军又以1个排的兵力向2号高地发起反冲击,1、2排虽顽强阻击,但伤亡太大,弹药耗尽,只好于11时50分撤回了1号高地。这一战,1、2排伤亡35人,指导员何锡祥牺牲,1排长身负重伤,2个排加在一起已只剩不到1个排的兵力。

  因1连已伤亡过半,弹药消耗将尽,当天下午,团指命令1营的2、3连各抽1个排归1连指挥,同时从2、3连抽调部分弹药补充给1连。

  不久,副营长带领补充的2个排和弹药到达了1号高地。1连立即进行重新编组,调整了部署:将原连队余下人员编成突击队和火力队,于当夜第三次进攻2号高地;补充的2个排为预备队,由副营长指挥坚守1号高地

  19时40分,1连向2号高地发起进攻。经过1个小时激战,又一次攻占了2号高地,歼敌约1个班。纵深地区的越军炮兵很快向1、2号高地进行了猛烈射击,3号高地也出动约1个排越军向2号高地发起反冲击。因为是夜袭,仍然没有呼唤上级炮火支援,1连的阻击打得很艰苦。在1号高地的副营长也被越军炮火炸伤。因天色黑暗,敌情不明,越军炮火又极为猛烈,副营长恐1连有失,于是命令1连撤回1号高地。1连接令回撤,第三次进攻2号高地又告失利。

  连续二天攻击2号高地失利,引起了团指的重视。团指命令1连指挥员及加强分队的指挥员,要认真分析二天的战斗情况,重新进行现地侦察,重新组织步炮协同,务必要再战成功。同时,组织师、团炮兵群对1连进行火力支援。

  经过重新组织和准备,将1连剩余人员合编为1排,加强重机枪2挺、无坐力炮2门为主攻;补充的2个排为预备队,随时准备加入战斗。

  3日14时25分,师、团炮兵群对2、3号高地进行了5分钟炮火急袭。14时30分,1连第四次向2号高地发起进攻。这次炮火准备很成功,摧毁了2、3号高地表面阵地的越军大部分火力点。1排分成数路迅速跃进,一举冲上2号高地,经过短时间的近战,将高地上的10余名越军歼灭。随后,1排在火力掩护下,分成左右两路继续进攻3号高地,很快将其攻占。这次进攻打得干脆利落,仅用了半个多小时就夺取了2、3号高地,至此已全部占领了巴别东南无名高地。

  巴别东南无名高地的西、南、北三面都有越军制高点,随时可能发起反冲击。1连迅速调整部署转入防御,重点防守1、2号高地。各部加紧抢修越军留下的工事,改造和新修了300余米堑壕,加修和新修了20余个掩蔽部,每名官兵都构筑了射击掩体,并在阵地前沿埋设了防步兵地雷和用手榴弹当绊雷。团、营迫击炮也在559高地占领发射阵地,随时准备支援1连的战斗。

  在1连积极组织防御的同时,团指命令团工兵排执行炸毁巴别桥的任务,由1连担任掩护。3月4日8时,团工兵排从驻地出发,于12时到达巴别桥北侧无名高地。下午13时,工兵排长带领各班长进至距桥头约250米处秘密勘察地形,选择运动路线,了解敌情和桥梁结构情况。

  下午16时,在1排火力掩护下,工兵排每人携带2个6公斤的炸药包向桥头运动。当进至距桥头约20米时,遭到越军炮火及桥头附近暗火力点的机枪扫射,工兵排当场伤亡12人,排长中弹牺牲,其余人员只好就地疏散。

  傍晚19时左右,天色已黑。工兵排3班长覃定亮挺身而出,继续组织排里剩余人员炸桥。经过侦察,趁着夜色掩护,覃定亮带领全排官兵绕过越军的潜伏哨,秘密摸上桥梁,将108公斤炸药送至大桥右侧面。正当堆放炸药时,越军巡逻队突然从桥南走来,覃定亮立即点燃了导火索。炸药虽然爆炸了,但因时间紧迫而堆放松散,配置位置不当,只把桥面炸了直径约1米的洞,并没有将桥炸毁。

木棉花开的地方(一个越战老兵的回忆)

  3月5日,根据团指的指示,1连与工兵排的干部再次隐蔽接近桥头,进一步勘察地形和查明敌情,重新制定了炸桥方案。根据桥梁的结构情况,决定将爆破部位选择在混凝土桥墩的顶部。1连调整了战斗编组:由工兵排的覃定亮等和1连加强部队共10人组成爆破队,前往炸桥;以重机枪1个排、82无坐力炮1个排组成火力队进行掩护;1排防守2号高地;补充给1连的1个排在1号高地作为预备队;师85加农炮营和团炮兵连以火力支援炸桥战斗。当天,团指又命后勤冒雨送上来炸药400公斤,保障1连按时炸桥。

  3月6日零时,夜黑雨大,师、团炮兵对桥头阵地及附近地域的越军突然进行了3分钟火力急袭,然后改为不规则监视射击,随时压制越军火力。在炮火掩护下,爆破队和火力队从2号高地出发,沿奇穷河北岸向桥头运动。原计划4时炸桥,因天黑雨大,加上路滑坡陡,部队运动缓慢,还一度迷失了方向,3公里的山路走了5个小时,直到凌晨5时左右才接近桥头。火力队立即占领有利地形准备进行火力掩护,爆破队开始向桥头隐蔽接近。越军被中国军队持续半夜的不规则炮火打得松懈了下来,没有发现正在接近的爆破队。爆破队很快运动到了桥下,用预先准备好的5根木材作支撑,以人工传递的办法把280公斤炸药堆放到了桥墩顶部。6时30分左右,炸药放置完毕。覃定亮让爆破队其他成员撤出,自己拉火起爆。由于半夜的运动折腾,引爆火具被雨水淋湿,无法点火。覃定亮又亲自返回到火力队阵地,拿上备用火具再次隐蔽进至桥头引爆点。在最后接续点火管时,越军的巡逻队发现了爆破队,双方发生了短暂交火。另一侧桥头的越军立即用各种火器向爆破队猛烈射击,火力队则以重机枪向越军进行压制,巴别桥两侧枪声大作。覃定亮坚持接续好点火管,命令其他人员立即撤出。为了缩短起爆时间,防止被越军破坏,覃定亮不顾危险地把100厘米长的导火索切为40厘米,然后迅速拉燃拉火管,纵身跳入奇穷河。7时45分,随着震天动地的一声巨响,巴别桥被炸成两截。覃定亮抓住了水中一块礁石,被爆破队其他人员营救了上来,随后和战友们一同胜利返回了1号高地。

  3月8日黄昏,越军以迫击炮、高射机枪等火器向巴别东南无名高地进行了20分钟火力急袭。同时,从南岸的郭歌等地出动了约2个连兵力,向北渡过奇穷河,兵分三路,从西侧、南侧、东南侧向2号高地发起了反冲击。在团、营迫击炮的支援下,1连集合各种火器向敌猛烈射击,经过激烈战斗,将三路反击越军一一打退。战至入夜,越军渐渐无力进攻,遂以少数兵力对1连阵地进行袭扰,掩护主力和伤员撤退。9日拂晓,越军全部撤回奇穷河南岸。

  494团1营1连攻占巴别东南无名高地,炸毁巴别桥,抗击越军反冲击,连续战斗9昼夜,有力保障了军主力的侧翼安全。团指考虑到1连伤亡太大,想用别的连队接替他们,1连全体官兵坚决要求继续执行任务,表现出了高昂的斗志。9天战斗中,共毙敌240余人,俘敌3人,缴获高射机枪1挺、轻重机枪5挺、各种枪支14支、40火箭筒2具、40榴弹发射器2具及弹药物资一批。战后,1营1连被中央军委授予“阻击英雄连”荣誉称号。

木棉花开的地方(一个越战老兵的回忆)

  为便于大家地形对照,我用谷歌地形图制作了巴别山攻防战地形略图

木棉花开的地方(一个越战老兵的回忆)

  攻打巴别山的战斗,先要从2月27号对越作战第二阶段开始说起

  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作战打响后,55军先是围歼同登之敌,是为第一阶段

  笫二阶段是攻打谅山

  2月28日163师沿同谅公路(铁路)向谅山攻击

  165师在同谅公路右侧与163师协同进攻并保障163师的右翼安全

  165师493团一路势如破竹,进展顺利,相继攻克555 520 559高地

  我们494团作为55军预备队在493团后跟进

  当时我在一营炮连无后座力炮七班担任一炮手,

  战时我们七班配属到一连二排,成为一连作战序列

  在部队向纵深跟进中

  越军不断向我后续部队进行炮击

  我们在奔跑过程中

  还要不时卧倒躲炮

  这时,发生了一件意外事件

  一连连长突然昏厥 呼叫不醒

  无奈派担架队后送回国

  开进途中团指决定由副连长吴添福代理连长

  这也间接导致了指导员何锡祥的牺牲

  为什么要说间接导致了指导员何锡祥的牺牲

  因为副连长吴添福战前刚从163师调配过来

  因为163师是广州军区战备值班师

  165师为乙种师 战前扩编时缺少大量干部

  吴添福作为163师的干部骨干调入了一连

  吴添福新来乍到 对连队情况不熟悉

  出征途中先失军事主管

  指导员何锡祥顿感身上担子的沉重

  以致在后来的战斗中带头冲锋

  于3月2日上午在攻打2号高地的战斗中光荣牺牲

  28日晚我们抵达波纽一带隐蔽待命

  3月1日2时,

  师令494团派出一个营到559高地组织防御

  团决定由一营(加强团100迫击炮连)担任。

  这时的559高地已被493团三营攻占

  因493团要协同163师会攻谅山

  559高地转交494团防守

  师令我营于3月1日8时接管559高地

  我们于3月1日夜2时冒雨出发了

  深夜行军 天黑路滑

  我们只能一步一趋 一步一挪的摸索着向前行

  要去哪里 走向何方

  当时我们并不知哓

  只有默默的跟着往前挪

  在我们炮班前面的是重机枪班

  因为我们均是重装备班 不时掉队

  因为天黑 伸手不见五指

  只好小声招呼着后面跟进的战友

  这时我听到了一句久违的乡音

  在骂骂咧咧的嘟囔着

  我过去问他来自哪里

  回答说来自山东枣庄

  他叫姜成刚

  原来我们是乘同一列火车来到的广西

  我和他约定说

  你在前面拐弯抹角时别忘了招呼我们一声


木棉花开的地方(一个越战老兵的回忆)

我与姜成刚的合影 我与姜成刚的合影

  就这样摸摸索索挪了大半夜

  其实也没走几公里 而且还迷失了方向

  天亮后 我们看到连长拿着地图

  和向导在那指指划划

  既找不到站立点

  更找不到下一步的方向

  其实难怪迷路

  越北地形复杂 山峦叠嶂

  加之雨雾茫茫 獐气弥漫

  不迷路才怪呢

  苦必的步谈机

  叫天天不应 叫地地不灵

  越是要紧越是叫不通

  步谈机在平原的通讯距离就几公里

  到了山区那真是悲催

  山前山后都联不上

  哪像现在有GPS 有卫星导航

  这时我们正在一座土山上

  山上的植被已被烧光

  天下着大雨

  下山时非常湿滑

  我们班所有人都没有雨衣

  雨衣在第一阶段搭乘坦克时全部放在坦克上了

  我们一个个被大雨浇的跟落汤鸡似的

  有的人在下山时没注意滑倒了

  滑倒后就只有顺着山坡一滑到底

  我班二炮手潘进林(贵州都匀市人)感觉这样下山省事

  主动坐在地上滑了下去

  到了山下起身一摸

  军裤 衬裤 裤头全部磨透

  他就露着屁屁一直到回国

  翻过小土山以后又爬上了一长形高地,部队暂短休息,等候上级指示.不知谁点然了火堆,我们赶忙过去烘烤衣服,由于雨天柴湿,只见冒烟不见火,连队干部发现后大骂一通,你们这是在给敌人指示目标,结果衣服也没烤成.

  长形高地上三三两两的战友聚在一起,有的在吃着干粮(压缩饼干),在的在开着罐头,有的还在喝水,更多的是在互相取笑对方成了泥人,露着屁屁的战友不好意思的蹲在地上不愿起来,全然忘记了身在战场上的紧张和慌恐.

  突然紧急集合的哨声吹响,原来是连部终于和团指取得了联系,团指要求在团指的引导下快速向559高地进发.我们在快速翻越几道山梁后,终于到达559高地山下,我们在559高地下的一片松树林里看到了惨烈的一幕,几十具战友的尸体排在一起,在等待后送回国,这是493团三营在攻打559高地时阵亡的烈士.

  3月1日下午4时我们终于赶到559高地主峰,与493团三营办理了阵地交接,这时已比上级要求的上午8时接管阵地晚了整整八个小时.

  接管阵地后,我们迅速占领原有工事,连长在部署防御阵形。

  我班分为两处,分别进入两个掩体,我和潘进林等四人在一个隐蔽部里。不知是受到惊吓还是慌恐,潘进林突然拔出手榴弹打开后盖并掏出了拉火环,只见他一边挥舞着手榴弹一边念叨,敌人上来了我就拉。我看到拉火环在空中摆来飘去,万一挂在什么地方,引爆了手榴弹,外人都不会知道我们是怎么死的。

  我劝他快把手榴弹收起来,他不但不听,反而情绪更加激动,无奈我走出了隐蔽部。班长看到我呆在外面,大声责备说,你不要命了,呆在外面多危险!我心想,他奶奶的呆在里边更危险。

  我们494团作为55军攻打谅山的预备队,假如谅山战斗吃紧,定会拉我们上去,实际上谅山战斗打的顺风顺水,我们就会一直守卫在559高地直到回国。这样我们就会一枪未打,一炮未放的来了一次武装出国游。

  然而,一场变故,使我们一连的百十名弟兄走向了枪林弹雨,因此而使一百多名弟兄改变了命运,更有四十一名弟兄永远的留在了南疆。

  原来我团的任务是坚守559高地,随时加入攻打谅山战斗。在第二阶段战役计划中,我们没有炸桥任务,炸桥行动应由另外一支部队实施,这支部队就是武汉军区(当时还没撤编)的54军161师482团。

  中央军委原定的54军对越作战在云南方向,迂回越西北攻占奠边府战役计划取消后,临时调54军加入广西方向参战。54军经长途运输到达战区时,对越反击战已经打响。广州军区前指将54军拆分使用,即160师配属41军作战,161师配属55军作战,162配属42军作战。

  161师根据55军前指的命令,师主力在同登以北的班庄 伯良担任警戒。另先后派出482团一营二营在同登西南的民主山一线展开,沿郭蛮、南北607高地、昆峰向650高地攻击,保障55军右翼安全,并在占领650高地后相机炸毁巴别大桥。

  由于482团一营在郭蛮遭敌伏击和在以后攻打607高地、昆峰、650高地的战斗中进展迟缓,未能按时赶到奇穷河畔,炸桥任务难以按时完成。55军前指随即调整了作战计划,482团炸桥任务取消,该任务改为离巴别桥最近的部队即防守559高地的494团一连执行。

  由于临时计划的调整,从而让494团一连在巴别山上打出了一个英雄连。我也得以在这场巴别山攻防战斗中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

  3月1日16时我们进入559高地防御,仅仅30分钟后又接到命令,一连前出攻占下面的这座小山。这小山座落在巴别村东南方,军用地图上没有标注名称,当时我们称之为巴别东南侧无名高地,后简称为巴别山。

  巴别山北侧山腰有一条巴别村至山前公路的羊肠小道。巴别山与559高地的夹角是梯级稻田地,山泉水长流不断。巴别山顶及北面有一片木暑地,山前半山腰至山脚下是一片八角树林,树林下边即为奇穷河,巴别桥就在巴别山西南方百十米远的奇穷河上。

  巴别山由三个小山头组成,我们分别称之为1 2 3号高地。其中1号高地位于东北靠近559高地方向,有敌一个班担任警戒。2号高地为至高点,是敌人主要防御阵地。3号高地为指挥所和炮兵阵地。

  一连接令后于3月1日16时30分沿559高地西南侧通往巴别山的小道攻击前进,我班配属的一连二排担任主攻。当到达559高地与巴别山接合部山坳时,步兵呈攻击队形散开,我炮班在后跟进。

  枪声响起,敌我双方开始交火。突然听到班长大声喊到,用炮,肩炮射击!二炮手迅速将炮身送到我的肩上,同时我也快速将瞄准镜安装到位。班长手指山头的一处工事问我,看到没,火力点!看到,我回答到。一发装填,表尺200,方向30零,班长在下达着口令,我在快速瞄准。

  八二无座力炮的肩炮射击是难度最大的一种简便射击方式,43斤的炮身加上7斤的炮弹己达50斤,重要的是只有肩膀一个支撑点,要稳定炮身非常困难。我看到前面不远处有一搂粗大树横躺那里,我快速几步来到树前,将炮管搭在树上,迅速喊出了好。

  放!班长命令到。

  咣!一声巨响,只听班长喊到打中了。

  突然从隐蔽部里跑出两名越军,我大声喊到,班长快打!班长端起冲锋枪向两名越军打了两梭子,遗憾的是没能打中。两名越军吓的又跑回隐蔽部。正在准备两发装填时,步兵己经接敌,不能再打了。

  经过简短战斗,二排顺利攻占了1号高地。

  配属一连作战的八二无后座力炮共两个班,我在的七班和十班。沈晨曦在帖子中多次提到伴随步兵的八二无座力炮抵近射击,连续准确地摧毁越军火力点,这其中就有我的身影。

  八二无座力炮作为反坦克火器,作战重点是打击敌方装甲兵器。在没有坦克可打的时候,就被用来打击敌火力点。

  在对2号高地的进攻开始后,我们两门八二无炮对2号高地的火力点轮番轰击。

  就在步兵冲击时,我发现2号高地堑壕突然冒出一个越军向外投弹,而后迅速消失。我喊到有人投弹,班长问哪里投弹,我指着前面的黄土堆说那里,班长命令到向那打,我用肩炮蹲姿射击,对越军投弹处打了一炮。

  班长又令到两发装填,当二炮手刚装进炮弹时,越军一发迫击炮弹在我右前方爆炸,一下将我打倒,我感觉右臂有点疼,班长见此马上向二炮手喊到快扛炮,又问我大刘怎么样,我摸了摸右臂,竟没摸到伤口,我一下明白了,打中我的是炸起的一块泥巴。后来班长说,当时看到你被打倒,心想坏了,大刘一定挂彩了。

  为什么越军的炮弹打的这么准,那是因为无座力炮在射击时向后的喷火暴露了目标。当时天近黄昏,喷火明显,所以越军炮兵观察的更加准确。

  无座力炮在射击时向后喷火达15米远,极易暴露炮阵地。因为这个原因,射击条令规定必须打一炮换一个地方。当时激战正酣,也就顾不上条令了。

  1979年对越反击战,41军出了一对父子兵。

  父亲是时任41军副参谋长的曲奎,儿子是20岁的121师363团4连普通战士曲宁江。作为正师级将领的儿子,曲宁江并没有走捷径,而是从一名普通士兵做起,参军仅1年就赴越一线参战。

木棉花开的地方(一个越战老兵的回忆)

  曲宁江1959年出生,父亲曲奎是位老革命战士,曾参加过抗战、解放战争等,母亲也是从抗美援朝战场上走下来的。由于父母都是军人,曲宁江在1978年3月也就顺理成章的参了军。

  虽然父亲是高级将领,可曲宁江并没有因此而训练懈怠,参军后,他就凭借超强度的军事训练,成为一名“神枪手”、投弹能手。1978年底,对越反击战即将打响,在这之前的一次训练中,曲宁江受伤,医生说让他休息,否则很可能会留下后遗症。可马上就要打仗了,一旦休息,意味着就要错过上阵杀敌的机会,曲宁江偷偷瞒着医生和连队,继续参加训练,战斗打响后,他成为第一批入越参战士兵。

  1979年2月24日,曲宁江所在的尖刀连在屯片地区与越军交战,由于很多人知道曲宁江的父亲是曲奎,所以在战斗打响时,对他也是格外照顾,但曲宁江打起仗来还是相当勇猛的,刚和敌人接上火,就拔掉了敌2个火力点。

  持续5天的战斗,战士们的体能都已经到达极限,不但要忍受饥饿,还要防止越军的偷袭,本来身体就比较虚弱的曲宁江有些吃不消了,连里让伤病员一律留下,但曲宁江还是坚持要求跟着大部队走。

  上午10点左右,队伍行军途中遭到越军伏击,战斗形势非常严峻,由于此时敌强我弱,队伍计划暂时撤退。曲宁江自告奋勇,希望担任掩护战友撤退的任务,他端着冲锋枪,迂回至越军侧面一处石头下躲避,向越军侧翼攻击。枪林弹雨随即向曲宁江身边打来,曲宁江左脚中弹,鲜血直流,他简单的包扎了下继续战斗。

  10分钟之后,又一颗榴弹片击中他的腿部,伤口更加严重。曲宁江由于失血过多,脸色越来越白,当战友要把他背下去时,他说:“不要管我了,我快要不行了,不要告诉我妈妈,她会受不了的。”

  说完没多久,曲宁江壮烈牺牲,年仅20岁。而此时他的父亲,41军副参谋长的曲奎也在前方指挥战斗,他还不知道儿子牺牲的消息,直到战后,曲宁江的牺牲消息才达到了父亲手上。

  当得知儿子在战场上的英勇事迹后,曲奎表情很沉重,但始终没有哭,他说了一句话:好样的!不亏是我曲奎的儿子。战后,曲宁江被追授为对越反击战“一等功臣”,他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虎父无犬子。


木棉花开的地方(一个越战老兵的回忆)

  一连在3月1日晚间攻打2号高地的详细经过请参见 沈晨曦老师的描述。真实详细的经过作为当时普通一兵的我是无法知晓的,甚至连战斗部暑也不清楚,除了战斗就是隐蔽待命,谁也不会站在那里看风景。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全景观察到整个战斗过程。一连在巴别山的战斗总结也是战后参战人员回顾并相互印证后做出的。我所讲述的除了我的亲身经历以外,就是在当时看到的和听到的。

  3月1日晚间一连各战斗班排确实占领了2号高地的表面阵地,八班长罗好龙冲进敌阵后摸到了越军的高射机枪,但是他不会使用,回撤时又无法携带,就向高射机枪投了棵手榴弹。

  由于各参战人员相互之间无法有效协同,加之视线不清,敌情不明,越军又在利用隐蔽工事不断反击,各班排陆续回撤到1号高地。

  其中有一人没能回来,他就是六班副班长王军荣。王军荣和六班战士欧锦兴为一个战斗小组,在2号高地战斗中两人突进了越军隐蔽部,与里边的越军展开了殊死搏斗,王军荣身负重伤(被手榴弹炸伤了头部),欧锦兴一人无法带回王军荣,只好一人返回,并将情况向连指作了汇报。

  英雄的王军荣孤身一人在敌阵中坚守了三十多个小时,直至3日下午我们占领2号高地后才将其救出。战后,王军荣荣立一等功,并被广州军区授予战斗英雄称号。


木棉花开的地方(一个越战老兵的回忆)

  一连指挥所设在1号高地原越军的隐蔽部里,我班挨着连指在东北方向,防御方向正对着559高地通向巴别山的小路。战斗停止后,越军不时有炮弹打过来,我班人员就拼命挖掘防御工事及猫耳洞。

  伤员及烈士遗体摆放在我班工事前面的反斜面上,我听到一名伤员在低声呻吟着,就走了过去,轻声问他,伤在哪里了,他回答说腿部。很疼吗?我问他,他嗯了一声。我又问你是哪里人呀? 广东。我想喝水,他又说。我拿出水壶晃了晃,里面仅剩有我一直没舍得喝的一口水给了他。其实负伤后是不能喝水的,那样会加快失血的。

  作战中感觉不到饿,就是渴,喉咙老是发干,我们所有人的水壶早就干了。天下着毛毛细雨,有的人竟扬起嘴巴对天直饮,有的人在添树叶上的水珠。尽管山下就是稻田,可是谁也不敢下去打水。

  巴别山上的战斗打响后,连指派副连长吕洪刚率七班并加强火箭筒手两名随同执行炸桥任务。


  吕洪刚原任二排长,吴添福代理连长后,吕洪刚代理副连长,七班长郭衣平率领他班的七名战士,加之吕洪刚的通信员共十一人,携带炸药沿着山腰通往巴别村的小路出发了。


  他们一行绕过巴别山来到了奇穷河岸边,当晚雨雾茫茫,看不清河面情况,只好沿河岸搜索寻找大桥。找来找去看到一处有几根水泥柱子,以为大桥被482团先行炸掉。先前曾接到师指通报说,我们右邻也有一支炸桥分队,所以做出了错误判断。此时,巴别山激战正酣,吕洪刚与郭衣平商量后决迅速返回,参加山上的战斗。

  在他们返回途中与越军一个炮兵排遭遇,七班先敌开火,越军大部被歼。激烈的枪声惊动了附近的越军,七班边打边撤,撤退的方向是从巴别山南侧向东,而其中三人却跑错了方向,竟向西跑进了敌营。

  这三人分别是七班战士张延勤(山东省广饶县人,1975年1月入伍,战前从南京军区补入),火箭筒手刘谋同(湖南省武冈县人,1978年3月入伍)和罗绍平(湖南省湘潭县人,1979年1月入伍)。

  越军对三人进行了围剿,三人先后负伤。罗绍平被敌发现后,从后背捅了十几刺刀,报复性的将其耳朵割掉,壮烈牺牲。张延勤身中六枪,腰部三枪,肩胛骨,腿和脚各一枪,庆幸的是没有打中要害,他潜伏在草丛中,躲过了敌人的搜捕。至2日下午被582团的一支搜索分队救出,英勇的张延勤又跟随这支分队参加了另外一场战斗,终因身体不支退出了战斗,后随582团伤员一起后送。因为缺少担架,四个支前民工轮流背着他行走。

  巧合的是途中遇到了自己的排长,已经代理副指导员的张殿达,张延勤将三人情况作了简要汇报。张殿达迅速报告了连指,一连派出人员寻找另外两人,只找到了罗绍平的遗体,刘谋同下落不明。

  战后,张延勤证实了刘谋同确已负伤,并为他进行了包扎,师里据此认定刘谋同为烈土。

  一连七班歼灭越军的战果上报师指后,师指当即决定给七班记一等功。战后张延勤也被记一等功,罗绍平被追记二等功。


本文原载于天涯社区,作者:晴雪满竹8,点击下方天涯原贴,查看更多楼主最新内容>>>

木棉花开的地方(一个越战老兵的回忆)_国际观察_论坛_天涯社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8

标签:火力点   越军   工兵   花开   作战   炮火   连长   机枪   越战   高地   兵力   掩护   木棉   桥头   火力   阵地   班长   东南   地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