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班下课老师奖励一颗糖,该不该用物质奖励孩子?

小朋友下乐高课回家的路上,很开心地从口袋掏出一颗大白兔:“妈妈,金金老师说我这节课表现好,奖励给我的!”

现在,老师们用物质奖励小朋友,是很常见的现象,像是小玩具、小零食等。

很多培训机构还会在下课后,根据孩子的表现,给他们发一些“代币”。可以累积起来,根据不同的面值,换取相应的物品。

而且据我所知,很多家长也会用这样的方法。

“考一百分,给你买新鞋。”

“考前5名,带你去旅游。”等等。

但其实,物质奖励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不仅效果不好,还会对孩子产生一些不好的影响。

兴趣班下课老师奖励一颗糖,该不该用物质奖励孩子?

01 会扰乱孩子的自我认知

我们之所以愿意用物质激励孩子,出发点肯定是希望孩子能进步、能成才。

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我们千万别为了眼前的短暂的效果,而使孩子产生了错误的认知,养成了不好的习惯,那就得不偿失了。

如果我们总是在孩子取得成绩后,给他们一些物质奖励的话,久而久之他们的学习动机,就会变成为了得到奖励,很显然这是本末倒置的。

虽然不是每个孩子,都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样高大的理想,但至少也不能“为了一部新款手机而努力”,这样的目标也太庸俗了吧!

我们应该让孩子们知道,学习到知识本身就是一种奖励。

一个人如果不能在精神上有所追求,是很容易走上歧途的,因为物质总有穷尽的时候。

我们看到很多名人的孩子,或者赚了很多钱的人,享受过极度的物质,世上再没什么物质能令他们满足,而他们又没有一颗精神丰富的头脑,最后只能滑进毒品的怀抱、罪恶的深渊。

尽父母所能,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本身并没有错,反而是值得赞扬的。但物质,一定不能和孩子的表现、学习挂钩。

要让孩子知道,父母不是因为孩子表现好,才给他们好的物质,而是因为爱孩子。

他们努力学习、善良成长,也不是为了得到父母的奖励,而是为了做更好的自己,是为了追求更高级的精神收获。

兴趣班下课老师奖励一颗糖,该不该用物质奖励孩子?

02 刺激会越来越小

小外甥上初中时成绩还不错,总是在年级15名左右徘徊。

他舅舅有次和他聊天,“努力一下,能进前10吗?”

“那要看多努力。”他和舅舅开玩笑。

舅舅接着说:“那我们打个赌吧!期中考试你进前10,我奖励你300块钱自由支配。要是考不进,就要帮我跑腿买三次东西。”

小外甥同意了,结果期中果然考到了第10。舅舅履行了承诺,并当即和他定下期末考试的约定,进前8,奖500块钱。

期末的时候,小外甥只考了第11,没有得到奖励还要帮忙跑腿。

舅舅还想和他定下学期的约定,小外甥没说话,只是失落地走开了。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在第一次约定300元奖励时,小外甥是很有干劲的,一下子前进了5个名次。

当第二次又提到更高的要求时,其实已经给小外甥很大压力了,他学习的动力已经被500块钱的奖励所支配。

当最终他只考了第11名时,可想而知,他的内心是多么地挫败。

我很庆幸,小外甥第三次主动拒绝了舅舅的奖励刺激。因为如果一直将物质奖励的方法持续下去,孩子还有可能会对学习产生排斥。

这么好的奖励,却偏偏和考试的成绩挂钩,要通过学习来换取,如果考得不好就没办法得到奖励。

那孩子会想当然地认为,学习和奖励之间是互相冲突的关系,只要一想起奖励,就会联想到自己必须要考多少名,他们会因此而厌恶学习。

所以说,用物质激励孩子学习,一开始可能会有效果,却是一种得不偿失的短期效果。

再说,现在孩子们的物质本就不匮乏,他们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对物质有强烈的欲望。

兴趣班下课老师奖励一颗糖,该不该用物质奖励孩子?

03 父母发自内心的赞许是给孩子最好的奖励

那么我们在孩子真的表现很好,取得好成绩时,该不该有所表示呢?

当然需要,父母和师长发自内心的赞许,是对孩子最大的鼓励。

我上中学时,有一次作文被当作范文朗读后,老师轻轻地说了一句:“这位同学对话写得不错,以后可能是个写小说的。”

这句不会被别的同学注意到的表扬,却直接说到了我的心坎里。

虽然我还不能写小说,甚至我已经忘记了这位老师的名字,但这句话,包括他说这句话的表情,却一直刻在我的脑海里,并且常常会跳出来,给我鼓励。

所以当孩子取得好成绩时,我们是需要及时地表扬的。但有3点需要注意:

第一,表扬要具体

笼统的一句“真不错!”“你很棒!”并不合适,会让孩子感觉家长很敷衍。

如果是年纪小的宝宝听到这样的夸奖,他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哪里做得好。所以说,这样的夸奖激励不到孩子。

不如换成:“你把书架整理得好整齐啊,这样拿书方便,看着也舒服。”“宝宝刚才主动和阿姨说谢谢了,很有礼貌哦!”

具体的夸奖,才能让孩子知道自己今后的努力目标。

第二,不要言过其实

常常看见很多家长在夸孩子,特别是小宝宝的时候,会采取很夸张的语言和语气。

比如:“你真是个小天才!”“你是世界上最棒的宝宝!”

其实这样不太好,孩子虽小,但也是有自己的认知的,家长总是言过其实,会扰乱他们的自我认知。

被这样夸大的孩子收获的不是自信,而是骄傲,而且他们会更容易感到受挫。

另外,当孩子第一次做到以前不能做的事情时,我们可以隆重地夸奖一下。但当他们已经做过很多次时,家长轻轻带过就可以了。

因为这时候孩子已经确信了自己的能力,如果我们还像第一次那样,比较夸张地表扬,他们反而会觉得家长有点假。

当下次我们再表扬他时,他会自我怀疑,自己究竟是真的表现好,还是爸爸妈妈为了安慰自己才这样说。

第三,不和别人比较

现在很多家长都知道,不能把孩子和别人放在一起比较,这样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而表扬孩子的时候,也最好不要和别人一起比较,比如说“你比谁谁谁懂事多了。”“谁谁不乖,我们家宝宝最乖!”

这样会助长孩子的自负心理,让孩子变得狭隘、浮躁。

更何况,无论孩子还是成人,成长都是相对自己来说的。

把优秀的别人当做前进路上的灯塔,可以拓宽自己的眼界;和水平相当的人互相攀比,却只会让自己的路越走越窄。

我们相信,所有家长在孩子取得成绩时,给他奖励的出发点都是好的,都是希望孩子能借此更上一层楼。

但就像尹建莉老师说的:

“胡乱奖励不会对孩子的飞翔产生助力,反会成为挂在孩子翅膀上的石块。”

不恰当的奖励反而会阻碍孩子的成长,各位父母和师长们,你们有什么好的奖励孩子的方式吗?

请留言告诉我,让我们一起探讨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物质   孩子   言过其实   得不偿失   块钱   舅舅   认知   内心   家长   不好   兴趣   父母   成绩   效果   努力   老师   宝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