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清明节注定被铭记,哀悼英雄同时,跟孩子谈论生命和死亡

文章:橙果妈妈

图片:网络

今年清明节注定被铭记,哀悼英雄同时,跟孩子谈论生命和死亡

01

又是一年清明节,今年的清明节注定被永远铭记。为了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抗击新冠肺炎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4月4日举行全国性哀悼活动,天安门广场降半旗,用最庄严的方式表达对生命的尊重。

10时,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窗外的防空警报鸣响,回忆起这次疫情中3322名国人感染新冠病毒去世,45名医务人员殉职,内心的伤痛还是难以言语。他们跟你我都一样,都是普通的人,都是有家人,有牵挂、有内心的恐惧,去依然选择了担当与责任,依然选择了不归路,我们不会忘记这些付出和牺牲的英雄。

历史是一条长河,他们的精神永流不息,向我们的同胞致敬!

今年清明节注定被铭记,哀悼英雄同时,跟孩子谈论生命和死亡

02

今年的疫情一直被家里人所关注,一家人在一起讨论免不了谈到了死亡,对于家里的孩子,特别是老二,正处于4岁左右的年龄,他对这个死亡特别的好奇。

前几天奶奶带着他在家里看书,在书中最终结局看到了里面的熊妈妈死了,他特别的伤心 。他问奶奶:“死了,小熊就没有妈妈了是吧?” 被告知是的,他哭了很长时间,而奶奶最终搬出来书的故事是假的,用别的事情转移了注意力,书也被藏起来了。

奶奶直接选择回避了这样的问题。毕竟对于老人而言,死亡这个字眼还是比较忌讳的。

今年清明节注定被铭记,哀悼英雄同时,跟孩子谈论生命和死亡

晚上下班回到家,老人无意间聊起这件事情,搂着孩子睡觉时,小家伙突然说:“妈妈,我不想让你死,也不想爸爸死,不想奶奶死,都不能死......”

问他:“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呢?是不是从书中看到小熊没有了妈妈,心里特别的难受?”

小家伙泪又要落下:“是的,很难受。”

想了想,跟他说:“妈妈,跟你心情一样。小熊的妈妈年龄大了,身体生病去世了。小熊的妈妈离开他,又去了另外一个地方,用别的方式继续爱着小熊。当小熊想妈妈的时候,妈妈就会从小熊的心里冒出来,小熊妈妈依旧是爱着小熊。

你知道,小熊妈妈一直是爱着小熊,不管她在哪里,她都是最爱小熊的。就像我们一直爱着你一样,睡觉吧,宝贝。”

今年清明节注定被铭记,哀悼英雄同时,跟孩子谈论生命和死亡

或许,孩子还是有一定的疑惑,但是通过这样的对话,没有遮掩和下意识的回避,孩子自会慢慢在成长过程中形成正确的观念。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家里人需要做的就是对孩子进行温和的引导、保持亲密的身体接触,慢慢陪伴孩子养成成熟的死亡观。

03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死亡”有不一样的理解,阐述方式也不同。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在不同的身心发展阶段,对死亡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

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时,应该遵循孩子的认知能力发展规律,找到适合的方法。

今年清明节注定被铭记,哀悼英雄同时,跟孩子谈论生命和死亡

瑞典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儿童对死亡的理解分为四个阶段,以7岁前的阶段为例:

0-2岁: 婴幼儿阶段,他们并没有确切的死亡概念,对于这个阶段儿童,最重要的就是亲密感,比如拥抱、抚摸等。

2-7岁:会想象死亡的一些原因,比如死掉的人变成天使了。家里人需要做的就是对孩子进行温和的引导、保持亲密的身体接触,慢慢陪伴孩子养成成熟的死亡观。

我们家长可以通过讲绘本,或者到文化宫、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等地方,让孩子在这些环境中,去进行生死观的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正确生死观形成与发展。

今年清明节注定被铭记,哀悼英雄同时,跟孩子谈论生命和死亡

家长不要害怕给孩子谈论生死教育,也不要对此焦虑,当我们家长不回避,孩子就不会回避,家长不害怕,孩子就不会害怕。毕竟生老病死都是每个人要面对的,一味的保护孩子,并不能帮助孩子战胜恐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0

标签:清明节   生死观   孩子   年龄段   疫情   小家伙   铭记   奶奶   亲密   害怕   家里   家长   身体   阶段   妈妈   英雄   生命   方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