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100遍孩子也不听!靠吼就真的输了

1




无数次,你觉得自己是在讲道理,可孩子偏偏不领情、不理会、叛逆任性。

可是,怎么说孩子才会听,是一种沟通的技巧,同样需要父母不断学习。

有时候,不妨换一个方式说话,也许会更加顺畅有效。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换一种沟通方式后,效果会如何呢?

请收下这份攻略。


指责式换成询问式。


比如,孩子有时看动画超出了时间,你需要提醒孩子。


指责式的是:你怎么还在看,眼睛不要了啊,赶紧关了啊!

可以改为:你今天是不是超过了时间了?

然后让孩子自己看下时间。


这样的情形下,孩子不会出现对抗情绪。

因为他们明白的确是超时了。


2




跟孩子说具体,而不要讲虚的。


比如要提醒孩子到点去做作业了。

可以说具体的,“还过20分钟去做作业,你自己看下现在是什么时间,然后自己计算啊!”


而不要只是喊着“过一会去做作业啊!过一会去啊!”


结果时间过去了很多,孩子仍旧无动于衷。

因为他无法理解你的过一会是什么时候,还不如继续玩自己的玩具。


还有一种是孩子的行为引导,也可以尽量指明,这样说,孩子知道怎么做。

比如孩子有时候调电视遥控器,结果声音很大。

你大怒:“吵死人了!”

结果孩子根本不理。

不如说:“请你把音量调节到30以内,可以吗!”

这样言明了,孩子就知道怎么做,就会少很多无谓的争吵。


我们常常会见到大人叫着孩子的名字,要他做点什么。

比如很多妈妈自己一边忙着家务,一边给孩子安排事。

“去把鞋子换了!”

“去把脏衣服拿到洗衣机那边!”

“快点来吃东西了!”

可孩子还是坐在那玩自己的。


怎么办?

可以走到孩子的身边,轻轻地拍拍他的肩膀。

再告诉他应该做什么了。

大喊大叫式变成有的放矢式。

讲100遍孩子也不听!靠吼就真的输了


3




催促式变成诱惑式,带点趣味性。


比如要孩子洗手来吃饭了,可孩子一直慢吞吞。

你催着他快点快点。

不如把桌子上美味的菜给他报一下。

这个方法对小小鱼这样的馋猫来说非常有用。


孩子发现那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之后,就会变得很积极。

跟孩子说话,可以幽默一点,童趣一点。

天马行空的想象都用上吧。

因为这样也许就对了他们的思路。

想到一块儿,就能好好说。


比如善用一些拟人化的比喻。

因为孩子的世界里,一棵树可以化身为怪兽、火箭、巨人……

家里的恐龙都有自己的名字。


当父母走进了孩子的这个世界。

就能轻松地对上频率。


4





命令式变成耐心解说式样。


很多大人觉得为了让孩子更听话,就选择命令式的口吻。

特别是爸爸们更容易使用这种语气。


因为孩子的行为习惯还在形成中。

父母有责任帮孩子养成好的习惯。


但是在做的时候,问题就来了。

比如孩子就是不刷牙,怎么办?


“赶紧去把牙刷了!”

这样的命令加上凶一点的语气,也许效果很好。

但是长期来看,也不是最好的办法。

因为你没有这么大的力气天天来吼。


所以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要刷牙才是关键。

讲道理说教也许让他们烦躁。

但还是需要耐心来解说,比如借助一些健康知识绘本,让孩子明白刷牙能保护牙齿,消灭细菌,保持健康的身体。


这样他们内心的违抗就能打破。


同时可以给孩子一些小奖励。

比如坚持一周可以得到一个小玩具。

坚持一个月可以得到一个礼品。

这样引导一段时间,孩子的这个习惯就能养成。


看了上面的4点攻略,估计很多爸妈就会觉得,养孩子真累,难道就不能打不能骂,把自己气死吗?

其实方法对了,沟通模式会趋于固定。

也就是那种“对一下眼神就知道意思”的感觉。


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花点心思,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了一些方式口吻注意调整外。

最主要的是要在内心改变自己的一些认知。

下面的三点,是关注孩子心理给的建议,能帮爸妈们更好地与孩子沟通。

讲100遍孩子也不听!靠吼就真的输了


5




理解孩子的感受,说他们心里的话。


聪明的父母,总是能说到孩子的心里。

这样,你说的话,孩子肯定会听。


比如孩子摔倒了。

你跑过去说“不痛,不痛!”


不如说“摔疼了吧,让我看看。”

当父母理解了自己的感受,孩子内心肯定会舒服很多。


当孩子不喜欢某样东西,或者不喜欢某个人时。

很多父母会说:“不要这样说啊!”

不如说:“真的吗?你为什么会讨厌它呢?”


这时可以获得孩子内心更多的想法。

孩子也愿意跟父母敞开自己的心扉。


要知道,孩子有不舒服或者讨厌的感觉,会起到保护他们的作用。

父母要正视孩子的这种感觉,因为坏人也有不少。


6




给孩子一些提示,让他们有一个理解的过程,一个心理接受的空间。


很多妈妈说孩子喜欢挑战父母的底线。

不准做的事偏要做。

有的错三番两次的犯,比如不准打其他的小朋友,可孩子就喜欢这样做。

该怎么办?


在当时当地,可以提醒孩子一次:“你这样做,是不对的,我提醒你一次,如果还这样,我会按照我们的约定惩罚你了。”


这样能避免自己发怒,甚至崩溃。

当然,在之前就要跟孩子约定一些规矩,告诉他应该怎么做。

如果违反了,要接受什么样的惩戒。


这样提醒和警告就会起到作用。

定规矩的时候,孩子有一个理解规矩,纠正行为的过程。

而得到父母提醒警告的时候,也有一个心理上的接受过程。

这样再加点耐心,帮他们纠正不当的行为,强化正面的行为。


讲100遍孩子也不听!靠吼就真的输了


7




切记,有的话永远不要说。

比如父母常常说孩子“你真笨”。

“我怎么生了一个这么笨的孩子”。

孩子跟其他小伙伴在外边玩的时候起了争执,如果被其他的孩子欺负了,父母就说“你真笨!为什么每次都是你被欺负,你就不会去打回去啊!“

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就说“你真笨!就不是一个读书的料。”


孩子自己在内心觉得父母都说自己笨,就会变得畏畏缩缩。


可怕的是,孩子到了最后,也会真的觉得自己笨。

原因是父母和周边的人都说自己笨。


如果真的被孩子气到了,可以对事不对人,不要给孩子下定义。

如果是作业不会,可以就作业论事。

然后找方法,去搞定就好。


要知道每个孩子都有优点的。

多想想孩子的优点,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有的话永远不要说。

做了父母,得学着管好自己的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言明   孩子   作业   口吻   规矩   语气   耐心   内心   命令   父母   过程   东西   方式   时间   方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