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杜甫,再次证明了性格是命运的定盘星,不服不行

一、唐朝如果没有李杜,唐代诗歌的天空将暗淡无色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两座并峙的无人能越的高峰。

故有诗人韩愈称赞杜甫和李白:“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李白的诗更能表现盛唐文人意气风发、恣意浪漫的精神风貌。

杜甫的诗更能反映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同个朝代同时期的两个文人,让我们看到大唐的兴盛时期的“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的美好,与衰败时期“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东门”的贫困。

历代文人骚客都很欣赏李杜的诗歌。 分别称李白为“诗仙”,杜甫为“诗史”。一个高扬浪漫,一个着眼现实主。二者同一时代却诗风迥异,性格鲜明。

然而他们都仕途坎坷,终不得志。


李白和杜甫,再次证明了性格是命运的定盘星,不服不行


二、浅析李白的个性:情商太低仕途失败是必然的

李白的一生,绝大部分都在漫游中度过,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到处游历,他游历的目的是为了仕途。他希望结交朋友,拜谒社会名流权贵,想通过他们的引荐登上高位,去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然而十多年的漫游,游历了大半个中国,却一事无成。

李白为什么不去应试?难道他不想通过科举进仕途吗?

因为唐代是禁止商人之后参加科举的,而李白是商人之后。这条路走不通。

李白只有走第二条路,那就是被名流高官显贵举荐,通过他人举荐做官,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那么李白的十多年漫游是有目的,不是瞎逛,而是希望依靠自身才华,通过他人举荐走向仕途,但一直未得人赏识,这就说明李白的个性中有不被大多数人接受的东西。

李白40多岁还没有捞到一官半职。直到天宝元年,终于有人举荐他了,那个举荐他的人叫吴筠,是一个道士。

李白被召至长安,被唐玄宗赏识,供奉翰林。李白终于如愿了。但是,李白的情商实在是太低,他恃才傲物得罪权贵,受到排挤。

情商过低之一:太高调,讨人嫌。


李白和杜甫,再次证明了性格是命运的定盘星,不服不行


道士吴筠的举荐玄宗征召李白。

李白接到诏书时认为自己是姜子牙遇到了周文王,骏马遇到了伯乐,诸葛亮遇到刘备,壮志得酬大展宏图的时刻到了,就写了一首名为《南京别儿童入京》的张狂之作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遇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这首诗极具画面感。把李白那开心高兴愉悦兴奋的心情刻画的酣畅淋漓。

李白在诗中还引用了典故朱买臣休妻,来讽刺影射那些数年来看不起他的人。

尤其是诗歌最后两句“仰天大笑出们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把自己的恣意狂傲表现的入木三分。

欣赏李白的人说这是李白的真性情。

讨厌李白的人会说这是小人得志。

还没落实的事情就高调宣扬,有句农谚叫“屎没出来屁一溜”。这是为人处事中最讨人嫌的大忌。

想想那些达官显贵看到李白这首诗,会有何感想?

也许会欣赏他的文采,但决不会欣赏他这个为人。

在官场张扬个性就是自我戕害。

试想:接到皇召,不一定就是用你,如此高调,如果皇帝不用如何下台?

李白太自信了!结果很尴尬。

这就是情商低,还不是一般的低!


李白和杜甫,再次证明了性格是命运的定盘星,不服不行


李白到了朝庭,持才傲物,不知天高地厚。竟然让玄宗的近侍高力士为他脱鞋研墨。

打狗还要看主,李白这个都不懂,让侍奉皇上的近身太监来侍奉自己这个无官无衔的流浪文人,且不说高力士能否咽下这口气,皇上的颜面何存?

通过这件事皇上的心中用不用他,能没有数吗?

会重用这样一个狂傲不羁之徒吗?

尽管李白在皇宫一展风采,文章名震天下,那又怎样?与让不让你掌权做官是两码事儿。

李白的这种张扬狂傲不羁的性格,在封建制度这台运转的机器上,就是一颗不和谐的螺丝钉。皇上别说重用,一般的用都不会有。

终究李白不过是皇帝和近臣们,酒足饭饱之后取乐的一只猴子,谱个曲填个词,歌妓舞女吟诵一弄讨权贵们开心一下罢了。


李白和杜甫,再次证明了性格是命运的定盘星,不服不行


李白即便是到了皇权的中心,想做一个货真价实的官也是不容易的,讨不到实权,是因为他不能见容于权贵的自傲狂放。

李白的情商低是他个性中的硬伤,也是他癫狂人生的悲哀。

三年后,李白被赐金放还,实质是皇帝厌烦了他的不羁,显贵讨厌他的张扬,被排挤出朝。

李白认为他这样的下场是张洎的陷害。

其实他错了。在玄宗的眼里他只能做一个文人而不适合为官。这就等判李白仕途死刑。

一块再好的钢没有人把你放在刀尖上,那你永远是块废铁。

李白在京三年,厌倦了他狂傲的玄宗皇帝赐金放他还乡。这无异于赶他出宫。

这让李白也明白了自己在这政治中心有几斤几两。

李白对自己的仕途绝望了,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这时的李白是放浪形骸的,用酒来浇灌自己满满的失意。


李白和杜甫,再次证明了性格是命运的定盘星,不服不行


如果李白能够敛起自己的锋芒,外圆内方,也许他能够驰骋官场。由此可见李白的儒家学说读的不是很到位。他没有修好礼仪恭谦。

他的高才情与低情商造就了史上独一二无的李白。他的诗词永远都是离奇的想像,与对山河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唯独不识人情世故,不知人心险恶。

李白的格调永远都是高扬与夸张的,正如他的诗歌,也如他的性格。


三、杜甫的诗词沉郁顿挫,有贩卖焦虑之嫌

杜甫的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曾祖父杜依艺曾任巩令一职。祖父是初唐诗人杜审言,官至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有奉天令一职,家庭环境优越。

杜甫自小受到良好的家教,7岁学诗,15岁就享有才名。24岁时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落第。

科举这条路对杜甫也是艰难的。

所以杜甫也在游历,也在想通过游历,被人举荐,进仕途去当官。这一点李白与杜甫不谋而合。所以他俩人曾经结伴游历。

杜甫的诗和李白恰恰相反,李白多写虚。杜甫多写实,反映现实,是写实派 ,诗多涉社会动荡、政治黑暗的内容,他的诗风是沉郁顿挫的,有贩卖焦虑之嫌,统治阶级只喜欢给自己唱赞歌的人,所以官方是不欣赏杜甫的。


李白和杜甫,再次证明了性格是命运的定盘星,不服不行


我们来看一下杜甫的诗:

《哀江头》中写到:“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东门。” (《狂夫》)

这些诗反映了五个字:贫穷与苦难。

这样的苦难笔者认为除了当时社会战争动荡之外,还与他本人持才傲物的性格有关。这点杜甫与李白有相似之处。

杜甫自诩:“使昭明再生,吾当刘、曹、二谢上。”这直言不讳放肆狂傲之姿也实属罕见

《新唐诗》本传说杜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且。”

由此可见杜甫的性格缺陷与李白同出一辙。他们有不被统治阶级接纳的相同命运也就不奇怪了。

后来,杜甫是被一个世交朋友叫严武的人举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做了严武的参谋, 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也称“浣花草堂”。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

因为杜甫的爷爷杜审言和严武的父亲严挺之是世交。严武时来运转升官之后也不忘拉杜甫一把。

杜甫应该感激,应该珍惜这机会。


李白和杜甫,再次证明了性格是命运的定盘星,不服不行


但是狂傲恣意的杜甫对严武并不恭敬。生活穷极的杜甫对生活奢靡的严武有诸多的看不顺眼。不知是仇富还是自卑后的妒忌,总之,杜甫对严武闹的挺过分。

比如杜甫常喝的醉醺醺,衣冠不整的登上严武的床,瞪着眼睛骂严武:“严挺之乃有此儿?”

终久,杜甫傲骄过度,与严武闹掰了。严武认为杜甫不识抬具,很是失望。传说严武气极而怒差点杀掉杜甫,是严武的母亲出面阻拦,才使杜甫逃过一死,从此严武不再搭理他了。

杜甫离开严武,因此也失去了衣食与帮助,生活更加困苦。

要知道严武没杀杜甫是他的大幸。

因为严武的脾气也是异常爆燥猛悍的。八岁时为母杀死了父亲的宠妾。少年奸杀邻居女孩,后来成为一介武将也是杀人如麻的。杜甫与这样一个赏识他的人死杠,也真是命大。他还真是不识抬具!不顾一家老小死活,一意孤行的偏执,自断了生活来源,把自己逼向生活困苦的深渊。

杜甫也算是当时宰相房琯的门生,后来他坚持为房琯翻案得罪肃宗,这种不识眼窍的行为使自己被贬。


杜甫的一生是悲剧的。他的放肆狂傲的性格决定他悲剧生活的基调。

杜甫的诗文比李白的更有内涵,有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这是李白作品里所少见的。

不管他有多高的爱国和同情民苦之心 ,但他和统治者达官贵人们的不和谐,使他难以进入政治的中心,也空有一颗红心罢了。


李白和杜甫,再次证明了性格是命运的定盘星,不服不行


四、笔者认为:李白与杜甫不一定是好朋友

文化界都认为李白与杜甫是很好的朋友。原因是两人在洛阳相识后共同游历。杜甫还写下了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诗句。

这两句诗写出了李杜同床共枕,携手情深。历来文人都据此句认为李杜是好朋友。

但,笔者并不这么认为。

李杜两人在洛阳见面,那年李白44岁,杜甫33岁,还有45岁的诗人高适,也就是说这次漫游活动不只是他两人。李杜高三人一起漫游梁宋。

后来杜甫经常写诗怀念李白,《赠李白》、《春日忆李白》、《梦李白》、《天末怀李白》等等都是杜甫写给李白的诗。而李白却很少有回应。

这让人不免感觉到杜甫是剃头匠的担子 ------ 一头热。

诗人闻一多曾称赞两人的相遇:“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

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太过夸张。

因为杜甫写给李白的诗,可考证的就有15首。李白才回赠了3首。从这种不对等中就可以看出李白对杜甫未免太过的寡淡凉薄。

李白可以写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王伦送我情”,却没有写出杜甫的多少情。


李白和杜甫,再次证明了性格是命运的定盘星,不服不行


那么杜甫为什么一头热的写给李白那么多诗呢?

也许是杜甫把大自己11岁的李白看成了自己的老师而不是朋友,而李白感受到的只是一个学生的崇拜。

总之,李白杜甫这两个诗风各异,性格相近,命运相似的人,是那个朝代政坛下的败将,文坛上的巨星。如果都能改一改自身的狂傲不羁,也许他们不只是个诗人,还会是个治世能臣,像曾国潘。

李白和杜甫的人生再次证明了性格是命运的定盘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诗风   杜甫   李白   定盘星   性格   洛阳   显贵   狂傲   权贵   仕途   皇上   文人   诗人   情商   诗歌   命运   政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