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韵教育丨课堂常规管理中的“整理”与“激活”

海韵教育丨课堂常规管理中的“整理”与“激活”

  课堂上你也许常常遇到这样的窘境:总是有学生在下面叽叽喳喳低声说话,听起来很不舒服,停下来去寻找,却又发现不了是谁在说话,继续讲课马上又有人座位下面开讲。不仅如此,学校来听推门课,最后一排的小胖胆竟然胆敢钻到桌子底下藏猫猫,弄得老师尴尬万分,不知所措。

  这不是动画片中的搞笑效果,这是在很多学校中教师组织教学中呈现的现实版课堂。

  似乎,组织教学变成了常令教师大为光火的工作环节。这就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如何调控课堂秩序,有效地“整理”与“激活”,避免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囧境,让课堂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除了认真备课,苦练自己的教学本领外,找到适合本班学生的调控课堂秩序的策略,有效地整理课堂并激活学生,也是金秋开局之必备本领。

  段位一:从无序到有序——课堂常规中的“有效整理”

  我们期待让课堂安静下来,让学生尽快养成认真聆听的好习惯。该讲时讲,该停则停。这时候,不妨端张小板凳坐到邻班教室一两节课,专门去观察一下他们的班主任是怎么动态调控课堂纪律的。回来比葫芦画瓢,效果也能呈现一二。从同事们那里淘来的一些经验,如口令、手势和眼神的运用,正是老班们组织常规教学常用方式。

海韵教育丨课堂常规管理中的“整理”与“激活”

  问答口令是小学阶段老师们的常用策略。老师先期已做过很多次训练。当发现课堂上噪声四起时,老师用平稳的声调说:“一二三”,学生不由自主或主动应声回答“静下来”的同时,就抱臂坐正了。待学生坐端正后,老师稍作纪律重申,及时表扬,后继续讲课。当发现不断有同学私下说小话时,老师问“小嘴巴”,学生齐答“闭闭牢”。这个口令还有一些姊妹令,例如“小眼睛,看老师”“小耳朵,认真听”“小手小脚,放放好”等,适合一二年级的小朋友课上使用。

  短语口令式的控场方式,多处在班级管理的起步阶段。琅琅上口,简单明了就好,留意同事中的各种类似策略,往往花样繁多,学点儿发挥点儿,用在班上足以轻松应对。

  值得留意的是,各班花样繁多的表达方式,是对科任老师走班上课间很苦恼的事情。老师们各行其是,对于学生来说会存在政令不一压力山大。年级老师间,不妨来一场草根教研,简单明了统一一下,让同年级科任老师走入不同班级都能顺畅地“发号施令”,无疑是个了不起的统整的细节。

海韵教育丨课堂常规管理中的“整理”与“激活”

  拍手令代替了口令问答,也是课堂上省时省力的课堂整理方式。老师在操场上或者教室里,对着喧嚣声很大的同学们,提着嗓子去喊,常常略显狼狈而无效。这时候,老师马上击掌三下,学生也回应拍手三下。再拍再应,三拍三应。在拍手和回应的同时,学生已经由涣散状态注意到了老师严肃的表情,随即就站端正或者坐端正了。老师稍事调整,开始继续上课。

海韵教育丨课堂常规管理中的“整理”与“激活”

  对于课堂管理而言,沉默的力量,有时胜于跳脚。值得一提的是,沉默控场要注意把握节奏,沉住气,耐心等待,别怕浪费那一分半分的时间,也不必让沉默成为爆发的前奏。沉默是放弃了咆哮教育,而充分运用目光与态势语的,沉默控场也需要练习,这次不管用,下次再试。

  走到教室门口,室内各种喧闹,不妨站立教室门口,平静地环视全班,耐心等待。不必着急大为光火,沉默地静等,也是一种无声的威慑;班上几位同学持续窃窃私语,已然影响到了上课大家听讲,老师可以停下讲课,微微皱眉,目光严厉,一言不发,等教室里安静下来,再继续上课;班上嗡嗡声四起,板书之后或者突然中断讲课,停下来,环顾教室,眉头皱着,目光些许有些严厉,见教室里安静下来,轻轻点点头,再继续上课。

海韵教育丨课堂常规管理中的“整理”与“激活”

  课堂教学中,运用各类手势,结合眼神,用于提示个别学生,既不至于中断教学,又可以短平快起到提示的作用,是老班们比较常用的做法。

  值得提醒你的是,丰富多样的态势语,是教师辅助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一个高高竖起的大拇指,一个欣赏的眼神和微笑,一个悄悄抚摸孩子后脑勺的动作,一次因非常满意而主动发起的鼓掌,都是课堂上教师形象最生动的表达。态势语的使用,不要仅仅用在控制上,而是舒展地用在表达教学情绪上,用以塑造一个更加情绪丰满的教师形象。

海韵教育丨课堂常规管理中的“整理”与“激活”

  如果说前几类整理法,都是在强调不同的方法,课堂常规的整理,还要特别关注时间节点。教学的有效性,来自学生集体的听讲效率,因此教师要有明确的课堂整理的意识,特别是在重难点问题上,示范性问题上,停下来,关注一下提醒一下所有学生的听课状况。不要吝啬课堂上因整理而损失掉的时间,整理,呼唤课堂上的“心”的回归,用心在聆听,方有实效可言。

  各类课堂整理的策略已经被聪明的教育同仁们创造了千千万万,只要你带着听课本走进同事的教室,留意观察,都会有新的发现。不要忘记的是,不要只当堂课管当堂的事情,下课就下课后对贪玩的小朋友趁课间及时进行教育,别把那些“小黄莺”抛之脑后。

  从杂乱无章,到纪律的有序,再到全“身心”在场,学会倾听老师和同学的声音,是顺利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无论是传统的课堂,还是充满创新的教室,让“心”在场,都不失为基本的前提保障。

  段位二:从僵局到活棋——课堂常规中的“有效激活”

  然而,有效的课堂管理,却常常被教师管到了另外一个极端。在公开课上,那些最牛的班主任的学生,常常是课堂常规军令如山的模样,甚至连老师喊一声“静息”,学生头都齐刷刷地倒向同一个方向,如同台风天里的秧田,全然没有教育应有的生气。

  怎样改变这种“一抓就死”的过头局面,从课堂上的僵局到盘活课堂这盘棋,我们还需要不断去尝试有效激活课堂的策略。通过动态控场,激活学生思维状态,让课堂生成能够更加精彩。

  1. 保留节目,用于新生互动

  每个班主任都应该有一两个保留节目,用于在新生互动的场合。你可不是只有开学第一天才会见到新学生,例如代课,例如借班上课,都会有和新生互动的状况。积累一两招保留节目,信手拈来,看起来还算潇洒也。

  例如,走进一个陌生的班级,我带一个大棒棒糖过去,请同学们猜我姓什么。学生有的猜姓林,有的猜姓唐,有的猜姓袁,也有的猜姓田。第一个猜对的小朋友就在别人羡慕的眼光中领过棒棒糖,而在这个积极互动的过程中,班级气氛几乎每次都可以活跃的起来。

  这时候,我会在黑板上洒脱地写上我的名字“田冰冰”,请他们齐声喊出我的名字。学生一看,这个新老师,还允许我们直呼其名,学生一下子更来劲儿了。这时候,在他们都很兴奋的时候,我紧接着说:“大家都已经认识我了,我也特别盼望用这节课时间认识更多新的朋友。谁来大声做一下自我介绍。”这样一来二往。课前的几分钟的交流简简单单,比较受欢迎。

  2. 抓住典型,用好示范力量

  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要及时发现亮点,引活班内的竞赛气氛。抓住一两处很小很小的火花,来点亮教学全过程。记得很多年前,我和一位数学老师下乡援教,我们一到村小,已经到了上课时间了,数学课在前,老师上得不算顺利,学生非常拘谨,似乎大声说话或者大胆发言说出不同意见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很窘迫的事情。这使得课堂气氛非常沉闷。听课的当口,我就一直在思考破解这一僵局的问题。我随手记下来了一个学生姓名——李扬。大家似乎都依赖他的发言。

  下课后,我站在门口,随手叫了一个学生,问他:“李扬在哪里?你帮我叫一下他。”这个孩子一见新老师有事情向他求助,就自然亮出了山里孩子宽广的嗓声,高喊着:“李扬——李扬——老师找你。”其他同学也热心地帮忙大声叫他。李扬飞奔而来。我微笑地告诉他们几个:“真棒!你们的嗓门比李扬的还要大,声音大来,就可以听得更清楚。下节课,你们也用这样的大嗓门,和李扬来比赛发言,好吗?”孩子们使劲点点头,我的眼光中充满了对新课堂的憧憬。

  3. 卷入全班,带动人人参与

  班主任一定要关注课堂集体活动中的时间效益,关注每个活动设计的时候全班学生的参与度,争取卷入更多的学生有事可做,有有意义的事情做。一人陈述,多人评判;一人示范,多人模仿;一组展示,多组打分等等,都是带动全班的有效方式。

  例如,语文阅读课上,如果请一位学生读课文,其他同学可以充当小评委,动笔勾画出该生读的精彩之处,亦或出错处,随后给朗读同学提出赞赏和建议。课文学习后,全班动笔在书上写写学文感受,提前写完的同学大声念出自己的观点,其他同学边听边补充,也可算作节约时间,带动全班的方式之一。随时让你的课堂上没有闲人,通盘考虑,才能提高集体的效率。

  4. 趣味竞赛,激活课堂氛围

  随机提问,常常容易忽视一些始终不举手的“沉默人士”,久而久之,他们容易成为课堂上的看客和听众。这时,老师在班上准备一个摇号筒,把全班同学的名字做成纸条,随机抽取发言的同学。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要集中注意力,认真倾听,人人参与。学生也特别喜欢。学生还可以抽取下一个回答问题的人,从而将“一问一答”变为“传递式发言”的生生、师生互动。课堂里,每一个角落的学生都是那么重要,因为前面和后面的同学是平等的。

  5. 梯级评比,不断激发兴趣

  各类花样评比,常常是课堂上激活学生的有效方式,所以你会看到很多老师的课堂上,各种花样繁多的梯级评比,让学生乐此不疲。比如,十个小笑脸印章,换取一枚大笑脸印章,一枚大笑脸印章,可以换一个作业免写卡。又如,我们在春晖小学即将推行的光盘达人行动。每次光盘赢取一个小小的青花瓷盘徽章,五个徽章可以换取一个白玉盘徽章。四个白玉盘徽章可以获取本月光盘达人奖,并有机会参与抽奖,赢取和校长一起阳光餐桌共进午餐的机会。梯级评比,逐层递进,用趣味游戏的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6. 分工明确,确保分工轮转

  给不同的小组清楚明确的分工,让人人有事做,不养闲人,不留盲区,保证小组行动时效的方式。学习小组常常由4—6人组成为宜,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分组,每组都都可以安排比较活跃、自律能力较好,有一定领导力的学生作为统领。同一个小组内,有负责分工统筹的组长,有记录员,有汇报员。外出的研学活动中,同一个小组中,既有活动管理员,又有信息记录员,文明宣传员,物品管理员,卫生监督员。明确职责分工,前有培训,中有汇报,后有评价。并将人员分工适时轮转,是对学生群体的有效促进。

  7. 弹性作业,明确听课成效

  大胆地安排弹性作业,意图非常明显,向学生听课质量要效果,让每节课的听课实效与课外作业挂钩,激发学生通过课堂提质而获得课后减负或提高练习难度的可能性。因此,教师不妨大胆地将作业当中的“分层”“分类”“弹性安排”,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能力差异,设计不同层级、适合不同程度学生的作业,在课堂结束的及时评价后进行差异布置。同时,还可以尝试设置难度较大或在规定时间里难以完成的作业,允许基础较好的学生挑战完成。尝试遴选部分机械训练的内容,允许程度很好的学生或者课堂表现出众的学生免做等。因材施教,差异教育,改变一刀切的惯性。

  8. 坚持总结,定期评价反馈

  我们的老校长曾经在语重心长地告诉我“那些只有要求,没有评价的班级,始终都是乱的。”一语点醒梦中人,对于课堂管理同样如此。只关注上课时间控住一时,不进行课末纪律评价综述,甚至连每周每月都懒得总结的教师的课堂,确有日渐凌乱无序之嫌。因此,坚持进行课堂总结回顾,简要记录学生表现,并进行阶段性小结评价,让学生能感觉到每节课的表现老师都看在眼里,记在本上,准确评价,都是对学生的一种约束。课堂上的小淘气或者搅乱了课堂纪律的“不速之客”,一定要及时地单独沟通,“略过”都是对下一次课堂埋下了重现波澜的伏笔。

  9. 家校沟通,定期互传鼓励

  无论是班主任和科任老师,都主动去联动家庭,让沟通的渠道始终保持通畅。渠道畅通,常来常往,才有携手共育,多维促进学生发展可言。不要保持着一种有问题才找家长去“告状”的传统惯性,恰恰,让传递对学生的肯定和鼓励,成为家校间最家常便饭的事情。上完课,表现最棒的学生名字记录下来,拍张集体照片或者发个群信鼓励一下;为某个学生的“巨大”进步,而煞有其事专程“私信”称赞;为某个学科成绩薄弱学生的特殊关怀,与家长约定好,反反复复短信“鸿雁传书”传递进步点等,让学生能够得到家校的联合表彰。爱在传递,激励在传递,爱在哪里,教育的成效就在哪里。

  10. 定期内省,盘点激发内驱

  如果说评比是外力对学生发展的促进,文末最后我特别想建议的是,无论学生身处哪个学段,不要忽视学生的内省的力量。定期评比所获的称号,课堂表现所获的肯定,难题探究所获的成功,小组合作所获的成长……带着我们的学生每个学月都来梳理回顾方方面面的“成就”和“成长”,在评价中悦纳自我,为过去的自我点赞,为新的成长夯实目标,这是少年时代对学生的自省觉察能力的播种与培养。或许功不在当下,但一定明朝会有蓬勃发展的那一天的。从为别人学,到为自己而学,终归是需要用内省点燃学生自我提高的内驱力的过程的。

  综上所述,一抓就死,一放就乱,是我们常常无奈感慨的课堂管理之囧。有效强化课堂常规管理课堂上整理意识与激活意识,整理,倾向于课堂上的“静”,意在营造一个安静有序的集体氛围,为生动的课堂提供了充分的平台。激活,倾向于课堂上的“动”,意在激活学生思维,营造师生快意互动的生命成长样态。动静结合,相得益彰,在不断调试中寻找课堂上灵动的对话状态。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常规   课堂   作业   口令   全班   纪律   沉默   教室   事情   评价   同学   老师   方式   教师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