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脚印:中国人民大学朱子辉寻访枞桐传统诗文吟诵老先生

先生脚印:中国人民大学朱子辉寻访枞桐传统诗文吟诵老先生

先生脚印:中国人民大学朱子辉寻访枞桐传统诗文吟诵老先生

先生脚印:中国人民大学朱子辉寻访枞桐传统诗文吟诵老先生

先生脚印:中国人民大学朱子辉寻访枞桐传统诗文吟诵老先生

来源:文乡枞阳

转载请注明出处,侵权必究

朱子辉

祖籍安徽枞阳,生于望江。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文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古典诗文。

先生脚印:中国人民大学朱子辉寻访枞桐传统诗文吟诵老先生

远逝的耕读

——寻访枞桐传统诗文吟诵老先生

文|朱子辉


为什么明清出了一个响彻文坛几百年的“桐城派”?为什么“桐城派”偏偏出现在我们枞阳、桐城这一带(桐城派作者多出自桐城东南乡,即今天的枞阳)?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此地自古以来,人们坚守着“耕读传家”的基本理念,读书风气极为盛行。所谓“耕为本务,读可荣身”,可以说是枞桐地区民众的人生信条。直到今天,枞桐乡间还流传着一则广为传颂的谚语:“富不丢猪,穷不丢书”。据《桐城县志》记载:“(桐城)子弟无贫富,悉数之读,通衢曲巷,夜半书声不绝。”桐城文派后期大家马其昶先生在《桐城耆旧传》中也提到:“城里通衢曲巷,夜半诵声不绝;乡间竹林茅舍,清晨弦歌琅琅。”正是在这样的读书风气中,枞桐一带,自明清以来,宰相名臣、通才鸿儒、文人学士、私塾先生,层出不穷。“桐城派”也正是在这种浓郁的耕读乡风中渐渐孕育、成长和壮大起来的,且雄居中国文坛三百多年之久。播撒下的读书种子,更是无计其数。

先生脚印:中国人民大学朱子辉寻访枞桐传统诗文吟诵老先生


然而,自近代以来,由于整个社会激烈的动荡和变革,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经济浪潮的席卷,乡风渐变,人心不古。原本宁静幽美的乡野,日渐喧嚣。而昔日晨昏之间随袅袅炊烟一起四处飘荡的朗朗读书之声,如今则更是渺茫难寻。社会在发展,文明在更迭,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固然可喜,而耕读家园的失落,又是何等的令人黯然魂伤!为了疗救这心灵的伤痛,寻找失落的枞桐耕读,“文乡枞阳”曾四处寻访,希望在经历了百十年来的迷茫与辗转之后,我们依然能在这大江北畔的浮山脚下,能在哪个无人问津的偏僻角落,与那曾经延绵了几个世代的乡音诵读不期而遇。功夫不负苦心人,在众多“文乡人”的热心支持和帮助下,我们惊喜地发现,虽然历经一百多年的风雨飘摇,“桐城光焰”早已熸灭,可是在枞桐地区的角角落落,依然有一些年登耄耋的老先生、老太太,他们曾经或课业于私塾之师,或亲炙于父兄之教,虽然走过一辈子的苦辛与沧桑,但一生喜与诗书为伴,诵吟不绝,乐在其中。

先生脚印:中国人民大学朱子辉寻访枞桐传统诗文吟诵老先生


比如家住山镇白荡湖村的吴新培老先生,一九三一年生人,解放前曾读过七八年私塾,今年虽已九十一岁高龄,然每日吟咏不辍,尤喜《古文观止》。我们第一次听他用地道的枞阳土语吟诵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时,是那么的陌生和新奇,又是那么的熟悉和亲切,仿佛一下子把我们带回到了那个久已远逝的岁月和曾经宁静的田园。还有家住枞阳城关的钱老先生,其父早年即是一位私塾先生,他幼时即秉承庭训,刻苦诵读,现如今虽八十有八,然一读起诗文,眉间嘴角都溢满欢笑,音腔高亢,手舞足蹈,仿佛一个顽皮的孩子,又回到了他无忧无虑的童年。再有一个史冬梅老太太,估计也有九十好几了,眼窝深凹,牙齿无存,从她现已迷蒙的双眼中和布满皱纹的脸上,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她一生所经历的坎坷与辛劳,但一提到“重重叠叠上瑶台”(出自《千家诗》中的七绝《花影》一诗),她那干瘪枯瘦的双唇中,马上清晰而流利地滚动着那珠连玉串般的吟唱。在那一刻,已然风烛残年的她,是否又想起了少女时代父兄晨昏诵读的背影以及对她无微不至的疼爱呢?

先生脚印:中国人民大学朱子辉寻访枞桐传统诗文吟诵老先生

这就是“远逝的耕读”,但“耕读”又何曾“远逝”,它还未曾走远,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它还残留在这些年逾古稀的老人口中!然而,我们如果还不知道抓紧时间去收集、整理,这片曾经诵读之声不绝于耳的枞桐大地上,就真的没有了最后的耕读乡音了,细若悬丝的桐城文脉就果然彻底断绝了。因此,我们借助“文乡枞阳”平台,向广大枞桐地区的人们发起倡议,如果您身边有受过私塾教育或者有家族教育传统,又会吟诵古诗文的老先生、老太太,请赶紧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一起为接续桐城文脉而努力!我们一起呼唤那即将远逝的“耕读”,在他背影阑珊之际,为我们这些后世子孙,再给予一次深情的回眸。

“粳稻年年观获乐,子孙世代读书声”,那曾经孕育了“桐城派”的古诗文吟诵,再一次唱响枞桐大地吧!

枞阳会里朱氏后人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朱子辉

草拟并倡议

2021年9月6日

先生脚印:中国人民大学朱子辉寻访枞桐传统诗文吟诵老先生

中国人民大学朱子辉博士来枞

采录古诗文吟诵记


“城里通衢曲巷,夜半诵声不绝;乡间竹林茅舍,清晨弦歌琅琅。”曾几何时,古老的枞桐大地,诵读之声不绝于耳,文人学士遍布城乡,通才鸿儒层出不穷。浓郁的耕读乡风孕育出响彻明清的“桐城派”,雄踞中国文坛三百年之久;播撒下的读书种子,在近现代又萌发出“院士之乡”的无尚荣光。


“二字箴言唯勤唯俭,两条正路曰读曰耕”,“耕读传家”是枞阳人自古以来的基本人生理念。然而,随着社会的急剧变革,耕读传统已然消失,诵读之声正在离我们远去。为响应党中央“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一定要做好城乡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号召,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朱子辉博士倡导,对枞阳地区传统耕读文化以及桐城派私塾吟诵,进行全力抢救、保护、宣传和系统的研究。

先生脚印:中国人民大学朱子辉寻访枞桐传统诗文吟诵老先生


此前,文乡平台出于朴素的抢救性保护愿望,先后采录并发布了钱曙阳、吴新培两位老先生的古诗文吟诵视频,引起了朱子辉教授的关注。9月6日,朱教授在文乡平台撰文《远逝的耕读|寻访枞桐传统诗文吟诵老先生》。国庆假期,朱教授又不辞劳苦前来枞阳拜访这些老先生,亲自与老先生们进行交流并规范采录。


采录活动得到了枞阳县文化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刘毛陆先生亲自接待并主持召开座谈会,邀请枞阳文化界人士及文史爱好者与朱教授进行座谈,并安排相关工作人员与朱教授对接,做好配合与服务工作。

先生脚印:中国人民大学朱子辉寻访枞桐传统诗文吟诵老先生


连日来,朱子辉教授不惧高温、不顾疲累,起早贪黑,充分利用这难得的机会,往返枞阳镇、山镇、钱桥镇等地,与老先生们亲密接触、深入交流,了解当年私塾教育的学制、方法以及童蒙教材、诗文诵读与写作等方面基本情况,现场采录,以期建立起一个丰富的资料库。待回京后对所采录的音频、视频及相关资料进行专业的梳理、分析和研究,总结出枞阳私塾吟诵及其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进一步考察这种吟诵及其教育,与响彻明清几百年的桐城文派、桐城诗派之间的内在关系。


朱子辉教授目前正做客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重温经典古诗文”。朱教授表示,这次的采录工作非常必要非常及时,为后续研究工作搜集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今后他将借助中国人民大学、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等平台,积极宣传推广枞阳私塾吟诵、桐城派诗文教育方法,为当前各级学校的古典诗文与传统文化教育,提供新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谱写新时期枞阳人文形象新篇章。

先生脚印:中国人民大学朱子辉寻访枞桐传统诗文吟诵老先生

国庆假期,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朱子辉博士专程来枞阳,深入我县枞阳、山、钱桥、会宫等乡镇,对枞阳传统耕读文化以及桐城派私塾吟诵进行抢救性挖掘与保护。朱教授深入采访熟悉、了解私塾教育特别是有过私塾教育经历的老先生,进行现场采录,以待回京后对所采录的音频、视频及相关资料进行专业的梳理、分析和研究,总结枞阳私塾吟诵及其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进一步考察这种吟诵及其教育,与响彻明清几百年的桐城文派、桐城诗派之间的内在关系。并将借助中国人民大学、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等平台,积极宣传推广枞阳私塾吟诵、桐城派诗文教育方法,为当前各级学校的古典诗文与传统文化教育,提供新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

先生脚印:中国人民大学朱子辉寻访枞桐传统诗文吟诵老先生


朱教授与吴爷爷


家住枞阳县山镇白荡湖村的吴新培老人,1931年出生,11岁入私塾破蒙,先后师从钱步安、王子方等先生,直至1948年因大水破圩而辍学。长达七八年的私塾教育经历为吴爷爷打下了扎实的古文功底,如今爷爷虽已是九十多岁高龄,但思维清晰、记忆超群,古诗词吟诵信口而来,千余字古文也完全能够轻松背诵、几无差错。

先生脚印:中国人民大学朱子辉寻访枞桐传统诗文吟诵老先生


爷爷生活作息规律,每天清晨早起,上午时习诗文,下午总要与村里的老人打点小麻将娱乐身心。为了顺应爷爷的生活规律,朱教授尽量每天早起去拜访爷爷,但由于假期短暂、机会难得,朱教授还是忍不住请求爷爷破例歇了一天麻将,他与爷爷同吃同住亲密交流,与爷爷结下了深厚的“忘年交”,从爷爷那里掏得不少“宝贝”。小编无奈学识薄、缘分浅,为不打扰他们深入交流,只得忍痛回避,这里仅为大家分享我在现场录制的视频:《听爷爷讲那私塾的往事》共4集,分上下篇发布,并作简单文字说明。

先生脚印:中国人民大学朱子辉寻访枞桐传统诗文吟诵老先生


听爷爷讲那私塾的往事3:先生王子方


第一个老师叫钱步安,教读书识字,读《三字经》。后来是王子方,1948年在王子方后面读过几个月诗。开始我做不来诗,王子方说做不来诗?学迈(嘛)!有本书叫《诗学含英》,查什么韵就在里面找。我刚才举了那个例子:云淡风清近午天,“天”就在“一先”韵。平仄就蛮学,熟练,根据“平平仄仄平平仄……”来套,还有就是多读古人诗歌作品。


大致一年会换一个先生,跟王子方后面只学了几个月,但王子方对我影响最大。王子方原名王义方,后来想请陈澹然帮忙找点事做,陈澹然问他叫什么名字,他说叫王义方。陈澹然让他改名为王子方,说教子要有义方。这事不是先生自己说的,是人家传的。

先生脚印:中国人民大学朱子辉寻访枞桐传统诗文吟诵老先生


王子方教我们读书时都是吟诵,因为吟诵时要想,眼睛闭起来,头脑里有印象,读前句要想后句。教学时遇到新文章,王子方先带学生读,不认识的字就问他,然后一段一段讲,讲完了就让学生自己去读、背诵。可讲一些怎么去写呢?会让年龄大一点的学生模仿学过的文章去写。我是1931年出生,11岁开始读私塾,读到1948年破圩时歇的。

先生脚印:中国人民大学朱子辉寻访枞桐传统诗文吟诵老先生


听爷爷讲那私塾的往事4:爷爷与教授吟诗谈文


吟诗:


“云淡风清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程颢《春日偶成》)“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苏轼《春宵》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曲有误,周郎顾……讲诸葛亮与周瑜的故事……吟诵“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李端《听筝》)“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先生脚印:中国人民大学朱子辉寻访枞桐传统诗文吟诵老先生


学过的古文:《岳阳楼记》《滕王阁序》《陈情表》《出师表》《赤壁赋》……你要不说,我都想不起来了。……朱教授说,最想让爷爷读的是贾谊的《过秦论》,爷爷后来到底读了没有?小编因不在场,就不得知了,期待朱教授回京之后整理出完整的资料并出研究成果,到时再为大家分享!


来源:文乡枞阳

转载请注明出处,侵权必究

点击本文左下角原文阅读,进入朱子辉教授专栏。

先生脚印:中国人民大学朱子辉寻访枞桐传统诗文吟诵老先生

先生脚印:中国人民大学朱子辉寻访枞桐传统诗文吟诵老先生

先生脚印:中国人民大学朱子辉寻访枞桐传统诗文吟诵老先生

敬爱的师长、尊敬的朋友、亲爱的家人:

向您们问好、致敬!

我是北京果雪儿,

愿做您一生一世的健康好朋友。


健康第一,健康唯一,健康是“1”,

有了身心的健康,

才有大写的“1”,

才有大写的人生、顶天立地。


中医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之血脉,

是安身立命之支撑,是守正创新之源泉。


北京果雪儿,

与君在一起,

开心学中医,

健康又美丽!

先生脚印:中国人民大学朱子辉寻访枞桐传统诗文吟诵老先生


中医药文化启蒙

从娃娃抓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中国人民大学   枞阳县   枞阳   诗文   鸿儒   桐城   老先生   传统   中央电视台   私塾   文学院   古文   明清   脚印   爷爷   教授   朱子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