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帝国灭亡的前夜,到底发生了什么(上)

写在前面——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在这个专栏,我将和大家一起,用十五万左右的文字,来探讨三国时期的一些有趣的人和事。在探讨之前,我们必须明白一个基本的论点,那就是,我们究竟应该秉承什么样的史观?对此,我的观点非常明确,那就是我们一定要坚持唯物史观,而不是唯心史观。

什么是唯物史观?在我看来,那就是历史是客观的存在。改变历史的,永远是生产力、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是时代的大潮,是千千万万的人合力的结果。

什么是唯心史观?在我看来,那就是认为历史可以由某个人,或者某些精英团体的决定而改变。

为什么一定要坚持唯物史观,而不是唯心史观呢?原因很简单,如果坚持唯心史观,就会落入帝王将相的窠臼;更让我们被蒙蔽了双眼,从而看不清历史的真相。

说到历史的真相,我还有一个观点,这个观点也从始至终我的所有文章,那就是,历史是上层建筑。它的下层基础结构,决定了历史的发展,更决定了历史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样子。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因此,对于史书上的记载,我的观点是,既不可随便发表一些吸人眼球的歪论,犯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更不能掉书袋,奉史书上的记载为圭臬。关于这一点,在我的番外《<史记>中的刘邦和项羽的形象》里,有更进一步的阐述。

接下来,就让我们进入正题。

一、“乱我家者,太子也。”

汉宣帝刘病己看到儿子,也就是太子、未来的汉元帝刘奭,劝阻自己收拾小弟,当时就发飙了。

东汉帝国灭亡的前夜,到底发生了什么(上)


见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大臣杨恽、盖宽饶等坐刺讥辞语为罪而诛,尝侍燕从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叹曰:‘乱我家者,太子也!’”。

——《汉书·元帝纪》

其实呢,我们很容易就能理解汉宣帝的愤怒。

因为,什么叫用刑太深?真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儿子你是不是真以为我是暴力狂,没事喜欢乱杀人啊?

还不是因为这些人不服我,没事跟我阴阳怪气唱反调。

只不过,人生如戏,全靠演技。人家不敢公然反对我,自然要打着为国为民的旗号,给自己找点高大上的理由。

当然了,人家有时候也会忽悠,说要用儒生,要宽容他们这种犯上行为。

对这种小九九,我是太清楚不过了。我也不会跟人家啰嗦,只会用我的剑跟他说话的。

但是我没想到的是,儿子你居然当真了!人家没有忽悠到我,但是我没想到却把你忽悠瘸了!

东汉帝国灭亡的前夜,到底发生了什么(上)


当年老的宣帝,看着自己年轻的儿子,估计内心充满着绝望和焦虑。天下事汹汹,而自己的儿子却如此天真幼稚。他能守得住祖先筚路蓝缕打下来的江山吗?

事实上呢?宣帝可以说是一语成谶了!

有人会问,讨论东汉的灭亡,为什么要从西汉的汉元帝说起呢?因为说起东汉的历史,有两个说起来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名词,其中一个就是士族。从汉元帝开始,当地人可以担任本郡的最高军政长官了!两百年后占据中国政治舞台主角数百年的士族,现在已经开始发出萌芽了。

在历史上,士族这个词经常和豪强纠缠不清,甚至某些时候,豪强就是士族,士族就是豪强。那些牛逼到天上的士族,就是所谓的豪门。

这些豪门,我们闭着眼睛就能数出汝南袁氏、弘农杨氏、颍川荀氏、下邳陈氏、太原王氏、陈郡谢氏、兰陵萧氏、琅琊王氏、河东裴氏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

在西汉时期,士族显然还处于萌芽并茁壮成长的时期,表现出来,就是所谓的豪强。

豪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受限于有限的生产力和落后的交通,帝国的中央政府通常很难控制远离都城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地头蛇自然就如雨后春笋一般成长起来了。

豪强产生,说来说起就是一个经济问题。

打个最简单的比方,一个地方离首都一千多公里,这个地方的赋税,该如何处理呢?

从理论上说,自然应该上交给中央政府统筹规划啊!如果是当今社会,那根本就不叫个事。因为现在交通如此发达,甚至我们可以利用数字和网络。问题是,在古代,这就是个要命的问题。

这样一笔赋税的人工运输成本和损耗,自然是很吓人的。更何况,一大笔横财这样长距离的运输,很难不让法外之徒眼红,因此安保成本一定也是很惊人的。此外,为了防止偷税漏税或者监守自盗,复杂的清点、核算成本,通常也是很烦人的。

如果该地有若干纳税大户,每年光荣纳税多少多少个亿,那也算个事。问题是,西汉除了关中、中原和其他个别地区,绝大部分地区的生产力和纳税能力通常都是很感人的。

这样一来,无论是帝国的中央政府或者地方政府,还是当地的纳税大户都觉得,把这笔赋税留在当地,是最稳妥的办法。这样一来,不仅免去了长途运输的成本和损耗,地方政府的工资、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也能利用这笔赋税解决。如果收成好的年头有富余,甚至可以用来维稳和赈灾。

问题是,这是理论上的说辞。

这样一笔财富,他的收取,因为天高皇帝远,中央政府自然很难监管,自然就有大户偷税漏税了。

这样一笔财富,他的保管,因为天高皇帝远,中央政府自然很难监管,自然就有烂账、坏账了。

这样一笔财富,他的使用,因为天高皇帝远,中央政府自然很难监管,自然就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

时间一久,地方的豪强就诞生了。

到后来呢?地方上的豪强,不仅公然侵吞地方的经济资源,截留地方赋税;甚至把帝国中央政府支援地方的政治、经济和军事资源,都要雁过拔毛,咬下一大嘴肉来。

我上面说的,只是一种很不准确的、理想化的情况,真实的情况,远比这复杂的多。之所以这样表述,只不过是想说明,因为生产力低下,交通落后,帝国的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无论是经济上还是其他方面,都是很有限的。

对于豪强,帝国的中央政府自然想摆平的。打击豪强,一向是西汉帝国的基本国策。

汉宣帝就说了,王霸之道杂之。

总而言之,你听话,那咱们就说王道,大家谈谈王道复古,你好、我好、大家好。你不听话,那咱们就说霸道,总而言之,如果不把你坟头上的草都砍平,都对不起我手里,磨的这么快的剑。

当然了,帝国中央政府也不是死脑筋,自然是看菜吃饭,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的。

西汉帝国建立初期,自然不会放手打击豪强。一方面,帝国草创,百废待兴,随便乱折腾,到时候被扣上“暴”秦的帽子,再出几个陈胜吴广就不太妙了。另一方面,豪强还远没到威胁帝国统治的地步。

这种政策,因为通常比较符合豪强们的利益,所以一直有个比较好听的名字:无为而治。

什么叫做无为之治呢?这说法一本正经地扯起淡来,可就高大上了。说简单点,无非就是少搞事情。

总而言之,你当了皇帝,天天吃香喝辣,我们底下都穷的都揭不开锅了,你还整天想从我们口袋里掏钱,自然是你这个皇帝不对。

总而言之,老子都说了,治大国若烹小鲜。你当皇帝就该好好睡美女、生儿子,要是把下面折腾的鸡飞狗跳,自然是你这个皇帝不对。

这时候西汉帝国的政策,是在帝国政府难以影响到的地方大肆分封刘姓诸侯王。一方面,自然是震慑六国的遗老遗少,保卫皇帝;另一方面,自然也是希望宗室到地方,能够把地方的资源做一定程度的整合,抑制豪强。

问题是,这样的结果自然是诸侯王尾大不掉了!经过七国之乱,西汉帝国自然不敢再这么玩了。

东汉帝国灭亡的前夜,到底发生了什么(上)


随着刘姓诸侯王被砍的七七八八,帝国境内的豪强们,也越来越跳。终于,汉武帝一改文景无为而治,放手打击豪强。一时间,豪强们被汉武帝用带血的屠刀,收拾的哭爹喊娘。大汉帝国酷吏遍地,哀鸿遍野。

汉武帝这样毫不留情地收拾豪强,下手就是五道血印子,大家自然会给皇帝送上一顶暴君和屠夫的帽子。当然了,皇帝肯定不会亲自下场砍人,通常都会交给自己的狗腿,比如说张汤、桑弘羊、暴胜之之类的人,自然光荣地成了走狗和酷吏的代名词。

但是,面对豪强坐大的事实,汉武帝最终也得服软。

东汉帝国灭亡的前夜,到底发生了什么(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帝国   唯心史观   天高皇帝远   唯物史观   士族   赋税   豪强   汉武帝   西汉   东汉   中央政府   皇帝   儿子   自然   地方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