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的作死之路:名重天下的他,为何落得被曹操满门抄斩?


孔融的作死之路:名重天下的他,为何落得被曹操满门抄斩?

孔融剧照

公元 208 年(建安十三年)六月,曹操自任丞相。八月,曹操就杀了孔融。孔融是当时名重天下的名士,不仅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且位居要津,任将作大匠,相当于今建设部长。那么,曹操为何甘冒天下之大不讳,背上大金杀害名士的恶名呢?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孔融得罪曹操非一朝一夕,曹操已经隐忍多年了。

孔融的作死之路

建安二年(公元 197 年),袁术称帝,曹操欲杀太尉杨彪,因杨彪对曹操专权不满,曹操想借机除掉他,而杨妻乃袁术之女,曹操遂将杨氏下狱。孔融听说后,连朝服都来不及穿,马上去见曹操,对曹操说:「杨公四世清德,海内外共同景仰。周书说父子兄弟犯罪互不牵连,更何况因袁氏就归罪于杨公。易经称『积德行善之家,恩泽及于子孙』,只是欺人之语而已。」

曹操官腔的塘塞回覆:「这是国家的意思。」孔融反问道:「如果让周成王杀召公,周公可以说自己不知道吗?现在天下士人之所以仰慕明公,是因为您聪明仁智,辅助汉朝,举荐正人君子,斥退奸邪小人,致令四方和乐。现在却要杀害无辜之人,如此海内旁观侧听之人,谁也不会再敬重您了!我孔融还是鲁国一男子,明日就拂袖而去,不再来朝。」当时,曹操掌权的时间还不长,羽翼未丰,还要收买人心,不敢过于造次,遂不杀杨彪了,但对孔融难免心存介蒂。

然而,孔融却不知收敛,经常找机会讽刺挖苦曹操,这应是孔融忠于汉室,不满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故。建安九年(公元 204 年),曹操攻破邺城,曹丕夺袁熙之妻甄氏为妻。孔融遂致信曹操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因孔融博学多才,以为此乃美谈,遂问其典出何处?孔融回答:「以今度之,想其当然耳」。曹操这才知道,孔融讽刺自己父子攻打袁绍只是为了抢人钱财、夺人妻女,不免怒火中烧,而孔融却以为不过跟曹操开开玩笑而已。

由于当时战乱频仍,曹操为了节约粮食,以商纣王酗酒亡国为由,下令禁酒。孔融酷爱饮酒,故又唱对台戏,作《难曹公表制禁酒书》云:天上有酒旗星,地下有酒泉郡,人有海量称酒德,帝尧饮千锺酒故有圣人之称。……况且夏桀和商纣王皆因女色而亡国,理应下令把婚姻也禁止。」曹操自然很不高兴,但孔融名重天下,又是朝廷大臣,曹操一时也奈何他不得,但已对其怀恨在心。

曹操的决定,通通say no!

若孔融只是讲些怪话,虽然刻薄难听,曹操出于政治考虑,或许尚能勉强忍耐,但孔融几乎逢曹必反,甚至妄议曹操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这是曹操绝对不能容忍的。

例如官渡之战时,孔融在朝廷散布袁绍不可战胜论,他对荀彧说:袁绍地盘辽阔,兵力强大;田丰、许攸都是智谋出众之士,为其出谋画策;审配、逢纪都是尽忠职守的大臣,为其处理政事;颜良、文丑皆勇冠三军,为其统领兵马:实在很难战胜他呢!」

荀彧当即予以驳斥:「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袁绍虽然多兵,但治军不严;田丰性情太过刚毅,往往以下犯上,难为袁绍所容;许攸生性贪婪,没人约束,将来必然会出事;审配虽然忠诚,但见识短浅,刚愎自用;逢纪办事果断,但不愿听取不同意见;留审配和逢纪主持后方大事,如果许攸犯了法,这两人肯定不会饶恕许攸,不饶恕他,他就会叛变。颜良、文丑更是有勇无谋之辈,可以一战而擒之」(见《三国志.荀彧传》)。

后来,曹操征伐乌桓,孔融又跳出来反对,说:「宇内动荡不靖,大将军却浪费兵力去平定本身就萧条的海外。以前比乌桓更远的肃慎还不贡楛矢呢,丁零还偷苏武的牛羊,不如一起收拾好了。」更严重的是,孔融曾上书朝廷,提出「宜准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内,不以封建诸侯应该按照古代的制度,首都千里之内不封侯。(应该遵照古代的制度,京城千里之内不封侯。)」(《后汉书.孔融传》》。

孔融此举,实有重振汉室皇权,削弱诸侯势力之意,曹操自然不能无动于衷。他只能让皇帝当傀儡,岂能让皇帝握实权?曹操认为孔融此举是针对自己的,其目的是要远放自己这个侯爵于千里之外。再者,孔融与刘备素有交情,曹操将要用兵荆州,遂决定先杀孔融,以绝后患。

悲剧开始

建安十三年(公元 208 年)六月,曹操改革官制,恢复了丞相和御史大夫,任郗虑为御史大夫,相当于今日的监察部部长。郗虑素与孔融不和,曹操任命自己为掌握生杀大权的御史大夫,自然心照不宣。

郗虑以极高的效率搜罗孔融的罪证,并让军谋祭酒路粹写了揭发材料:孔融从前在北海为相时,见王室不安宁,就招集徒众意图不轨,还说:『我大圣之后,被宋所灭。有天下的,何必一定姓刘。』孔融位在九卿,不遵守朝廷的礼仪,不戴头饰在宫廷中乱跑。还与没有出仕的祢衡互相吹捧,祢衡说孔融是『仲尼不死』。孔融答说:『颜回再生。』

其中,最严重的一条是宣扬「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卯金刀就是刘字,意思就是说为什么只有姓刘的可以坐天下?这就是谋反的铁证,当然罪该万死。建安十三年八月壬子日(公元 208 年 9 月 26 日),孔融被曹操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朝仪」等罪名杀之,株连全家。

孔融死时五十六岁,妻儿同遭杀戮。孔融少时聪明,死到临头却糊涂一时,竟哀求前来行刑的官吏保全自己两个幼子。相反地,两个六七岁旳小孩镇定自若,从容对弈,他们知道自己必死无疑,一语道破天机:「安有巢毁而卵不破乎!」

孔融的罪名竟是不孝

由于孔融名望甚高,曹操怕天下人心不服,遂将孔融的罪状昭告天下:「孔融虽已伏法,但世人因崇尚虚名,不加核实,遂被孔融借他的虚名标新立异,随便编造不实之词,蒙骗世人,不察觉他伤风败俗的行为。州人说平原祢衡接受孔融的言论后,就到处传播,说父亲与儿子有什么亲?论其本意,只不过是情欲的副产品而已;儿子与母亲,有什么爱?就像寄存在缻中的东西,倾倒出来就分开了。

又说一旦遭遇饥荒,若然父亲不好,宁愿将食物拿给别人去吃。孔融违背天道,败坏伦理,不但该杀,而且杀得太过迟了。故特陈列此事,宣示诸军将军将校掾属,让大家都知道。」(《三国志.崔琰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

此乃典型的以言治罪,是专制政治的产物。孔融是否确有上述言论,只有天知道。这份文告说是听祢衡说的。祢衡听孔融说了这些话后,就四处传播,败坏世风。惟祢衡已死,死无对证。曹操断定是孔融说的,那就是孔融说的,不容置辩。

纵然孔融真的说过这种话,也不过是语不惊人死不休,故作惊世骇俗之论,言论纵有失当,最多只能予以批判谴责,根本不能治罪。不过,孔融所处的时代并无现代人权的概念,连「腹诽心谤」都有罪,更遑论宣之于口了。曹操自己说「唯才是举」,盗嫂受金、不仁不孝也无关紧要,又岂能以不孝之罪杀人呢?曹操此举岂非出尔反尔、自食其言吗?

再者,孔融仅有不孝的言论就要满门抄斩,曹操诏告天下网罗不仁不孝,有才无德之人入仕为官,岂非更应千刀万剐?历史学者陈寅恪先生在《书世说新语文学类锺会撰四本论始毕条后》一文中,深刻剖析曹操此举的深远影响及其背后动机:在东汉时代,外廷的士大夫大多出身儒家豪族,如汝南袁氏、弘农杨氏家族,都是笃信儒教的豪门世家。

他们都重仁孝,尚礼节,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立身之本,不敢逾越这些道德范畴。曹操的「三令」,向世人明白宣示:有德者未必有才,而有才者,或负不仁不孝、贪诈的污名,而曹操则不以道德为取录人才的依据。曹操取才的标准是才能,不是道德。曹操的「三令」,宣布了汉以来儒家豪族遵奉的金科玉律,与征辟选士制度全面破产。

曹操出身阉宦家庭,按照儒家经典教义,是难以取得政治地位的。若不彻底摧毁儒家的经典教义,就难以立足,更不能与儒家豪族如袁绍者流竞争取胜。因此,曹操的「三令」,可视为曹魏皇室大政方针的宣言书。

当然,没有人敢质问曹操。诚如鲁迅先生所言:「我们倘若去问他,恐怕他把我们也杀了!」(见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结论

历史学者郭沫若在 1959 年 3 月 23 日的《人民日报》上发表《替曹操翻案》一文,为其杀人辩护道:「当然曹操是杀过人的,不仅打仗要杀人,和他的法令相抵触的人他也杀过。大家喜欢指责他杀了孔融(建安七子中的一子)。孔融是孔夫子的后人,这位先生的性情和主张,其实都是相当乖僻的。例如曹操禁酒,而孔融偏要嘲笑他,说『桀纣以色亡国,今令不禁婚姻』。」

在郭氏看来,不但违反曹操的「法令」该杀,连性情和主张乖僻也该杀。这是二十世纪中国著名史学家的认知,如果孔融生于 1700 年后,他的下场也不会好到哪里去。「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竟然出自一位面对株连的 8 岁小孩之口,令人慨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建安   儒家   乌桓   豪族   乖僻   文丑   御史大夫   大政方针   满门   天下   亡国   不孝   朝廷   此举   公元   言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