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老人惯坏的娃,被我三个月纠正了回来,我用了心理学上这招

这是一篇“理论+实践”帖,希望给那些被孩子的坏脾气所困扰的宝爸宝妈们一些启示。

先说一下背景:

我家小猴子四岁半,马上快五岁了。

小猴子出生后,我和他爸都上班,为了把小猴子放身边,我们请来了奶奶来北京照顾小猴子。

奶奶特细心、体贴,把小猴子的日常生活照顾得很好,不过奶奶也喜欢大包大揽,我和他爸平时根本插不上手。

小猴子特别亲奶奶,自打一岁多断奶之后,就白天黑夜跟着奶奶,跟我和他爸反倒不怎么亲。我和他爸为了维系和谐关系,虽然知道老人会溺爱孩子,但为了照顾老人情绪,还是选择了放手。

然后问题就来了。

所谓“偷过的懒,总有一天要还”,说的是一点没错。

小猴子快四岁时,上了幼儿园,奶奶回了老家,去照顾她另一个小孙女去了。我和宝爸正式接任了照顾小猴子的职责~

然后我就发现,根本没办法跟小猴子和谐相处啊,因为他就是个“狼牙棒”,脾气又臭又硬又扎人,简直比祖宗还难伺候。

我们和小猴子之间,经常会陷入各种莫名其妙的“战争”之中,而且还是持久战。

被老人惯坏的娃,被我三个月纠正了回来,我用了心理学上这招

经典场景之1:

猴:妈妈,给我拿水!

我:你都长大了,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你自己拿啊!

猴:不行,我就要你拿!

我:你自己拿!

猴:不行,就要你拿~

然后,就是没完没了的哭闹、撒泼打滚。

经典场景之2:

猴:妈妈,我要小汽车

我:小汽车咱们不是刚买过一个吗?

猴:不行,我就要一个红色的小汽车,跟谁谁谁的一样。

我:那我们改天再买吧,你看今天太晚了,超市都下班了,而且外面还下着雨~

猴:不行,我就要现在买,你就要给我现在买~

然后,就是没完没了的哭闹、撒泼打滚。

别以小猴子就这两下,那还称不上“狼牙棒”,除了“我要”“我就要”“马上”之外,小猴子还有特别多“古怪”的行为。

经典场景之3:

有一次,小猴子放学回家,我骑自行车驮着他,快到家时,他手里拿着一个从地上捡的小玩具掉了,我已经骑出去好远了,可小家伙坚持让我停车,倒回去,捡起来。我本来气不打一处来,觉得那么个破玩意儿捡它干什么,但想到也许孩子真喜欢,我就推着他,倒回去,把小玩意儿捡了起来。然后距离门口其实也没几步了,我就没再骑车,而是推着车回到了单元门口。

没想到小猴子又不干了,他非要我再倒回到捡东西的那个地方,骑车骑回家,还用他的小手捶我。我这气,腾一下就上来了。

我恨恨地把小猴子从车上拎下来,车子一放倒,头也不回地就要自己上楼。小猴子紧紧抓着我的衣服,一边哭嚎,一边把我往回拽,这时候过来两个老太太,用奇怪的眼神打量我,那眼神就像是在看一个恶毒的后妈虐待自己的继子一样,可明明我才是受害者呀!

这还不是最过分的,最过分的还在后头呢!

经典场景之4:

有一次,还是小猴子从幼儿园放学回家,我牵着他走在小区的路上,身后过来一辆汽车,我使劲拉了小猴子一把,把他拉到路的一边,对他说:往边上走走,不然会被车撞到的。我当时的语气稍微有点急了。

谁知,小猴子居然来劲了,看见前面缓缓来了一辆车,就挣脱我的手,直直地要往车上撞,还一边走一边恨恨地说:“我喜欢被车撞,哼!”

我当时的心呐,哇凉哇凉的,心想,我该不会生了个傻子吧?

以上,就是小猴子这个“狼牙棒”的“英雄事迹”,话说回来,他的英雄事迹可是海了去了,远远不止这些,只不过这是比较典型的几个场景而已~

被老人惯坏的娃,被我三个月纠正了回来,我用了心理学上这招

针对以上这些情况,我通常有三种处理方法:一是我心软,妥协了;二是他爸打他一巴掌后,我心软,妥协了;三是实在满足不了的情况下就热吵或冷处理。

但是,热吵和冷处理都有弊端,有那么一两次,我坚持没妥协,一直任小猴子哭闹,可小猴子居然真就一直哭闹,持续了整整一小时有余,最后哭得一度哽咽,简直快要背过气去了,把我心疼的,最后还是因为拿出新玩具转移了注意力,这件事才算了结。之后,这种方法我就能不用就不用了,作为一个家庭教育从业者,我觉得这样的方法太简单粗暴,也太伤感情了,没办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那怎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呢?为了找到答案,我学习了大量心理学、教育学相关知识。最后从心理学上获得了一些启发。

孩子为什么会特别固执,会撒泼耍赖?就我看过的理论,再结合我对小猴子的观察,原因有两点:

一是,他的需求和意志,长期被忽略或压制,所以他用歇斯底里的方式,来捍卫自己的主权和需求

二是,他不确定父母是不是爱他,所以用故意捣蛋的方式,来一遍遍确认你是爱他的

后来,我反思我们对待小猴子的方式,发现,这两条居然全中了。

小猴子之所以这么激烈地“我要”“我就要”,确实跟我们过去经常故意忽略他的需求和意志有关。

奶奶带他的时候,就经常不自觉地“强迫”他。比如,每次吃饭,他都已经不想吃了,奶奶还在一口一口喂,有时候,他明确表示不吃了,奶奶会趁着他玩玩具不注意的时候,把一口吃的送到他嘴边,他习惯性地吃了以后,发现不对劲,就会特别气恼。

还有,晚上奶奶经常给他把尿,不尿出来就不撒手,在反抗了多次无果以后,为了能够尽早“完成任务”,他只好没尿也要硬挤出来几滴。

到了我和他爸这里也是一样。有时候他想让我跟他一起玩个什么东西,我们因为顾着看自己的手机,就各种敷衍,“嗯”“啊”“好的”“一会儿”;有时候他想让我帮他做个什么事情,我因为懒得动,就找理由搪塞过去了,“那个东西不好玩,我们别玩了”,“妈妈今天腿有点疼,明天再帮你啊!”

就是这些事情,让小猴子发现,无论奶奶也好,还是爸爸妈妈也好,都不会认真对待他的需求。他只有通过特别极端地大吵大闹,才能让我们注意到他,尊重他。

这就是小猴子变成“狼牙棒”的原因,不是他自己要成为那样,而是我们把他塑造成了那样!

被老人惯坏的娃,被我三个月纠正了回来,我用了心理学上这招

那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我这当妈的该怎么办呢?

后来我结合学到的心理学知识,慢慢摸索出一套应对方法:

1.对于孩子不是很过分的要求,能立刻满足,就立刻满足

比如,有时候小猴子会让我跟他一起玩汽车,或画画,或捏彩泥,如果我没有其他重要事情,哪怕再想玩手机,也忍一忍,先陪他玩一会儿。

有时候,很晚了,他还想听故事,我会忍住埋怨,跟他约定再讲一个就睡觉,然后声情并茂地给他讲。

有一次,我骑自行车载小猴子回家,刚到单元门底下,小猴子不高兴了,就是不下车,说“你骑得太慢了,我想要快速的,你给我倒回去~”我本来想发火的,但转念一想,他想要坐快点的自行车,这也没错呀,只不过我觉得麻烦而已,并不过分。于是,我立马调转车头,跟他说:“走,妈妈带你兜一圈儿”。奇怪的是,我这么说了之后,小猴子反而不坚持了,我车头刚调过来,他自己就从后座上爬下来了。

那对于那些孩子明明自己能做但非要你做的事情要满足他吗?我的观点是,可以满足他,但要告诉他,你是因为爱他所以帮他,而且爱是相互的,这次你帮他,希望下次他可以帮你

比如,小猴子有时候会特别喜欢“支使”我,明明水杯就在旁边,走两步路就能够到,他偏偏不动,让我给他拿。这时候我要不拿,就又会引发一场亲子大战。我现在的处理方法是,我会开开心心给他拿,但拿完之后会跟他说:“我帮你拿了水杯,你会感谢我吗?”小猴子会略带娇羞地说“谢谢”,我会接着说:“那下次你也帮我拿,好不好?”小猴子:“好的”。

2.对于有些没办法立刻就满足他的需求,曲线救国,变个法儿地满足他

比如,有一天晚上,外面下着雨,小猴子突然说,要买“护栏”(一种玩具),而且“马上就要”。我跟他解释了一通,告诉他,外面天下着雨,而且晚了,超市关门了,他不听,一直闹。后来我灵机一动,跟他说,“不如妈妈给你做个护栏吧,妈妈做的可比买的要酷多了。”

然后,我就用硬纸和胶棒糊了下面这个东西。

被老人惯坏的娃,被我三个月纠正了回来,我用了心理学上这招

小猴子居然开开心心地把玩了老半天,再也没提买护栏的事情。

还有一次,小猴子大晚上的要吃雪糕,他中午已经吃过一根了,我觉得这个不能妥协,就坚持对他说,“不能吃了,再吃就该肚子疼了”。小孩子哪管得了这么多,还是一边哭闹一边对我说“我喜欢肚子疼~”

把我气的,马上就快发飙了,但转念一想,每次我说“再看5分钟手机就睡觉”的时候,不也一样没做到?自己做不到,就别难为孩子了。

于是我对他说,“那如果你特别想吃的话,我们今天可以吃一根小的,但我们说好了,明天就不能吃了啊,明天再吃,就该闹肚子了!”(我家专门买了一些小孩吃的雪糕,每根都特别小)小猴子同意了,他吃了一根小的,而且第二天,果真没再要雪糕,虽然他第三天又开始要了。

3.对于实在无法满足的要求,或孩子的无理取闹,要反复对他说不能满足他的原因,允许他闹一段时间的脾气,在他闹脾气的时候,抱抱他,拍拍他,事后再讲道理

有一天放学回家,小猴子突然闹起来,说想去姥姥家,而且“就要马上去”。姥姥在河北,这个要求,显然无论怎样都满足不了。

于是我反复跟他说:“姥姥家太远了,我们得等周末或放长假的时候,才能回去,现在这么晚了,我们回不去了~”小猴子当然不听,一直闹,还用小拳头不停捶我。

那一刻,有一种直冲脑门的冲动,我真想踹他两脚啊!但我忍住了,我知道踹他两脚解决不了问题。

后来,我一边解释着,一边蹲下身,拍拍他的后背,轻轻抱了抱他,反正也熬了一小段时间,后来他的情绪就慢慢平复了(也许是发泄完了),而且平复之后,立马兹哇喊叫、开开心心玩别的去了,情绪切换之迅速,堪比川剧换脸的速度,就好像刚才的事情从来没发生过一样,徒留我这老母亲还呆在原地努力平复心情。

当然,咱也不能每次都这么卑微,就这么忍了,那孩子不得上了天。第二天晚上,我又主动跟他提起昨天的事情,还带着委屈说,“你昨天打了我好多下,你还记得不,你打我的时候,我可伤心了!”小猴子虽然面儿上没说什么,但明显还是有些许震惊的。

我继续说“下次再生气,也不能打妈妈,好吗?如果你特别生气的话,你可以去撕你画画的纸,也可以去打你的枕头,但不能打人,好不好?因为打人太让人伤心了。”小猴子玩得正嗨,自然是一口就答应了。他答应之后,我还跟他拉了勾,算是小小的约定。

经过这么几次反复提醒和约定之后,小猴子虽然有时候气急败坏的时候,还是会伸出小拳头捶我,但明显是有所收敛,有所顾忌了,小拳头捶我的力度,基本上等同于“打情骂俏”。

被老人惯坏的娃,被我三个月纠正了回来,我用了心理学上这招

还有一件事,给我印象特别深刻,有一回早上,我拉着小猴子步行去幼儿园,半路上遇到了经常跟他一起玩的小伙伴,两个小家伙开始了激烈的“竞争”,都想第一个跑到学校。结果,刚跑了几步,那个小伙伴领先了,小猴子就不干了,停在路中央,开始哭闹,一边哭一边用手拍我,要我抱着他跑赢小伙伴,我当时脑袋“轰”一下,感觉要炸了,真想抽他两下,然后对他说“你冲我发什么脾气,有本事自己追啊?”但我忍住了,因为以前就这么说过,根本没有用,只会让他脾气越来越大,把气都撒到我身上。

后来,我换了个策略,我抱起他,尽量快速地向前走,可我毕竟是负重前行,再快也比不上小家伙跑得快,到了学校门口,人家小伙伴早已经进门了,小猴子迟迟不肯进门,还在冲我发脾气。我呢,也没反击,就是把他搂到一边,拍着他的后背,“明天我们早出来,跑赢所有人,好不好?”就这样抱了一两分钟,他的情绪稍微有点平复了,然后我对他说,“你现在再不进去,一会儿其他小伙伴都要超过你啦!”他这才自己慢悠悠地走进了学校,走的时候已经不再哭闹了。

这三个策略的原理我给大家解释一下,不是我一拍脑门想到的,而是我结合心理学知识得来的——我们人在冲突中,常常处于“两难选择”,要么妥协,要么对抗,但实际上我们可以有“第三选择”,这几个策略归结为一句话就是:面对和孩子的冲突,请你绕开两难选择,选择“第三条路”。

过去,我们处理问题的方法,就像是下面这张图(请忽略我灵魂画手般的画技)。

被老人惯坏的娃,被我三个月纠正了回来,我用了心理学上这招

我们和孩子站在对立的两边,正面迎战,这时候,你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妥协,要么不妥协。但不论你是妥协还是不妥协,这都是一场悲伤的结局,因为你赢了,就会伤了孩子的心,但如果你输了,就会伤了你自己的心。

现在,我处理问题的方法,就像下面这张图一样。

被老人惯坏的娃,被我三个月纠正了回来,我用了心理学上这招

避开了和孩子的正面迎战,绕到了他的身后,从后面紧紧抱住他。我不在意我是妥协还是不妥协,我在意的是他的情绪,他为什么会有情绪,以及我能为他的情绪做些什么。为此,我们没有了战争,我和孩子都不再执着于“赢”了,孩子感到我理解了他,我包容了他,他的情绪就能比较快地得到平复,而我也享受到了孩子情绪平复后的宁静。

以上这几个策略,我实践了三四个月了,我觉得小猴子发生了特别多的变化。

第一个变化,他对于很多念头,不再过于执着和坚持了。

比如,有一次,我正在卫生间洗衣服,小猴子突然在客厅里冲我喊:“妈妈,我想看快速列车视频,你给我播一下吧。”我回答他“我正洗衣服呢,一会儿我洗完了咱俩一块看,好不好?”小猴子居然爽快同意了,回答:“那好吧”,然后就继续玩他的玩具车了。

还有一次,晚上睡觉前,有一本绘本我已经给他讲了两遍了,他还要我再讲一遍,我跟他说:“再讲咱们就没法睡觉了,要不咱们先把灯关了,你躺好了,我不用书再给你讲一遍”。这要是搁以前,打死也不干,但这次他就很爽快地答应了,结果,关完灯,没讲多长时间,人家自己就睡着了。

第二个变化,小家伙居然开始对我说“情话”了。

有一天晚上,睡觉前,我们都关灯躺好了,我正一只手轻轻地拍着他。小猴子突然欠起上半身,两只小手扶着我的额头,亲了一下,说“妈妈,感谢你给我带来幸福快乐的一天”。我滴妈呀,当时我的心都快化了。就是那一刻,我突然觉得我家小猴子简直是个“棉花糖”啊。不仅温柔,还很甜蜜呢。

其实,小猴子说出这话一点也不奇怪,之前,为了让小猴子能感受能“无条件的爱”,每次睡觉前,我都会亲亲他的额头,然后对他说:“感谢你,我的小宝贝,感谢你来到我们家,做了爸爸妈妈的孩子,感谢你给我们带来幸福和快乐,你就是我们的幸运小天使~ ”说这话的时候,其实我自己都感觉很肉麻,但我这不也是尝试吗,说了一段时间,我看小猴子除了一点娇羞之外,也没啥其他反应,后来就不怎么坚持了,通过这件事我发现,还是要坚持在孩子心里播种“爱”,因为说不定哪天,“爱”就发芽了呢。

那是不是经过这段时间,小猴子彻底脱胎换骨变了个人呢?其实也没有,小猴子经常会在“狼牙棒”和“棉花糖”之间来回切换,我和他之间,还是会时不时陷入到原来的“战争”中,有时候小猴子还会没完没了地发脾气,而我也会偶尔搂不住冲他发一顿飙之后再后悔。但这种“失控”的场面已经越来越少了。

当然,我家小猴子毕竟还比较小,脾气性格还比较容易改变,如果你家孩子已经比较大了,那这些方法还有用吗?我觉得有用。我记得《高效能家庭的七个习惯》这本书里,讲到一个故事:竹子,当你刚种下的头两年里,几乎没什么变化,就一个小芽芽,但只要你不断地给它供给营养,照料它,到第三年的时候,它会一下子长到两米多高。其实,之前两年,竹子不是没长,只是它在长地面以下的树根,你看不见而已。养孩子也一样,你给他那么多爱和理解,也许一时间他没啥反应,但时间一到,奇迹就会出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7

标签:小汽车   小家伙   会儿   心理学   奶奶   场景   脾气   情绪   老人   事情   晚上   需求   玩具   妈妈   孩子   方法   喜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