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变化 让教育回归本质


拥抱变化 让教育回归本质


拥抱变化 让教育回归本质


拥抱变化 让教育回归本质




拥抱变化 让教育回归本质


拥抱变化 让教育回归本质


拥抱变化 让教育回归本质


  全媒体记者 郦曼丽 文 赵炜 摄

  “你家孩子几点放学?”“参加课后服务了吗?”“还补不补课?”新学期伊始,中小学生家长见面打招呼的话题齐刷刷变成了这样。

  学生减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议题。如今,“双减”政策打出了减负与治乱齐抓、校内与校外共管的“硬核”组合拳,一边是热热闹闹的校内托管,一边是空空荡荡的课外补习班,让社会各界看到了政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负的决心,也让家长、师生、行业思考起教育的本源和初心。

家长:缓解“教育焦虑”,促进亲子关系

  “不怕你是学霸,就怕学霸过暑假。”“不给孩子报班就对不起孩子。”近年来,在强大的“剧场效应”下,教育领域被浓重的焦虑裹挟,起跑线不断提前,内卷日益激烈。

  市民马女士深有同感,她告诉记者,孩子上小学时,就给孩子报了补习班,每天一放学,就直接到培训机构,像一对一辅导、兴趣培训班等等,一样也不落下。幸亏孩子成绩还不错,钱花得不冤枉,但和孩子相处和沟通的机会被挤占,彼此也都感觉到生分和疲惫。对于“双减”政策出台,她表示举双手赞成。

  从“双减”前辅导作业的“鸡飞狗跳”,到现在的“母慈子孝”,“融洽”是家长们说得最多的词。记者采访发现,一提到“双减”,家长们的喜悦之情油然而生。对于更多的家庭来说,他们要求不是只有自己“占得先机”,而是教育的公平和孩子的健康与快乐。

  浙光小学三年级学生胡煊彬妈妈表示,以前接送孩子全靠爷爷奶奶,可他们夫妻俩又放心不下老人和孩子的出行安全。如今,不仅可以自己接儿子,而且“官方带娃”免去了他们的后顾之忧,“更重要的是,学校老师的教学质量比校外良莠不齐的师资更让人放心。”

  “双减”落地后,周末有了更多的亲子时光。“绍兴是一座开放的博物馆,家长跟孩子不带功利心地走走看看,眼睛所见,脑子所思,都是在学习。”也有市民说,柯桥城市书房建设很好,家长和孩子一起去看书,闻闻墨香,是非常难得的亲子时光。此外,双休日带着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的家长也越来越多,“要把劳动的权利留给孩子,劳动是手脑并用的很好的锻炼成长方式。”

老师: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式

  学生课外“双减”,学校课内教学工作却在加速“双升”。随着学生在校内时间的增多,教师如何用创新的教学手段,实现学校教育的多样性,提升学校教育的质量,让学生愿意待在学校,且学习效率有所提升?面临这个考题,在开学前,我区就有不少学校就组织教师进行专业培训,迎接“双减”这场“硬仗”。

  柯岩中心小学校长濮朝阳告诉记者,学校老师在暑期集体备课期间开展了“双减”背景下作业有效性研究,组织了语文学科“思·享”阅读实施、数学学科校本作业设计、科学学科项目化学习推进等方面的研讨。“积极探讨在实行作业总量控制与统筹的同时,实现校本作业的分层、精选、精准,实现教师个人快速进步和整体教学质量同步提升。”

  “学校要积极开发、创新相关课程,鼓励学生广泛涉猎,培养多种兴趣,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管宁实验小学校长洪志明认为,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双减”减的是学生负担,同时给学校和家庭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学校、家庭做加法。这恰恰是促进家校共育的一个非常好的契机。教师不仅要注重和家长的沟通,还要给予家长家庭教育方法指导,让家长成为学校教育有效的“助攻”。

  也有教育专家指出,课后服务的落地与推广,无形中拉长了老师们的工作时间,老师们既要保证本职工作的完成,又要兼顾家庭和个人生活,需要自身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社会学者认为,任何政策的出台都有一个完善的过程,而“双减”政策势在必行。它的有序推进,需要学校、教师、家长及社会各界做出共同努力,尊重教育规律,才能真正消除学习焦虑,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培训机构:压力下转型突围谋发展

  “双减”意见要求“坚持从严治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整治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周末、节假日、寒暑假是原先校外培训的主要时段。而“双减”意见明确规定:“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

  近日,记者实地走访了位于兴越路、育才路等地的校外培训机构,发现大部分都大门紧锁,而“双减”政策落地之前,周末正是各培训机构最热闹的时候。

  “现在推行的是素质教育,理应更关注孩子特长的挖掘、兴趣的培养,让孩子在未来的道路上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人生定位。”采访中,一名培训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学生们原本被学科补习占据的时间或许能够腾出一部分给音乐、舞蹈等兴趣类课程。作为校外培训机构,我们也在积极通过转型适应变化,例如关注学生体能锻炼、探索开设成长课堂等,促进孩子的德智体全面发展。”

  业内人士分析,过去资本对教育培训行业的热捧以及无序竞争将被按下“暂停键”,朝着商业运作方向狂飙突进的校外培训行业终于缓了下来。随着各地“双减”细则陆续落地,从“围着学科提分”转向依据学生成长发展的真实需求提供有效服务,这是培训机构转型的大势所趋,也是关键所在。

  目前,素质教育、职业教育以及教育智能硬件,被业内视为“新赛道”。光明日报近日所做的一项“‘双减’之后家长还会不会给孩子报培训班”的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网友中,超过八成的家长愿意给孩子报音乐、体育、美术等非学科类的素质教育培训班。诸多培训机构纷纷转型寻找新的出路,开始向成人职业教育领域展开积极探索,或加开素质类培训项目。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培训班   作业   校本   校外   校内   素质教育   焦虑   学科   本质   家长   兴趣   孩子   教师   政策   学校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