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大事张飞比关羽更具战略眼光和全局观念


临大事张飞比关羽更具战略眼光和全局观念

从古至今,关羽的名气是远胜于张飞的。遍览史籍,被称之为圣人的可谓凤毛麟角,关羽就是其中之一;被供奉庙宇,受人顶礼膜拜的也是少之又少,关羽亦是其中之一。张飞就差多了,提起他来,世人多用一个“莽”字来形容。虽然也有一处张飞庙,但香火和关公庙相比那是远远不及的。更可叹的是张飞先生的时运实在不及,建设三峡库区张飞庙又成了重庆市唯一全淹全迁的重点风景名胜古迹。但愿张飞庙迁往新址后,香火能够从此旺盛起来。

历史是需要好好研判的,世人如此顶关羽而有意无意的忽略张飞,其实是不公平的。实际上张飞在智谋方面是丝毫不逊于关羽甚至是远高于关羽的,特别是临大事时,张飞更比关羽具有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现在考察干部,往往把干部在大事面前的应对能力作为重点,按照当今选拔干部的标准,张飞较之关羽,更能担当重要职责。

有两件事可以佐证我的观点。庞统死后,刘备在西川已无军师为其谋划,孔明立即由荆州起兵,派赵云为先锋从水路直趋雒城,自统大军在后跟进,又派张飞率一万精兵从陆路入川。张飞即带领兵马杀奔西川,一路势如破竹,可是到达西川门户——巴郡,却在蜀中老名将严颜的坚强抵抗下受阻。几次攻城,都被严颜乱箭射退。张飞派兵日日叫骂挑战,又叫马军下马,步军散坐在城外,严颜只是不肯出城迎战。眼看日子一天天拖下去,军粮愈吃愈少,张飞心中焦躁。此种情况下,张飞并没有蛮干,而是显示了他的智慧。他巧布寻找到入川小道的假象,诱使严颜出城,从而一举擒获了严颜,攻占了巴郡。但张飞的大智并没仅限于此,而是更充分的体现在义释严颜上。严颜是有骨气的,也是不畏死的。在张飞面前,他始终不肯下跪,并且骂道:“但有断头将军,没有投降将军。”这时的张飞是怎么做的呢,如果他只是一介莽汉,肯定会将严颜怒而斩之。可是,张飞是有头脑的,他深知攻占西川,不能仅凭武力,争取一个严颜归顺,能够分化瓦解西川军心,收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于是他下阶喝退左右,亲自为严颜解开绳束,亲自为严颜穿衣,并将严颜扶在正中高坐,低头拜跪道歉。


临大事张飞比关羽更具战略眼光和全局观念

试想,如若换了关羽,情况会是什么样子,黄忠如此高的武功,关羽都以和其同列五虎上将为耻,严颜名气武功皆无法和黄忠相提并论,关羽更不会以礼相待、恭而敬之了。严颜被张飞的谦恭有礼所感动而致归顺。之后,张飞以严颜为前军,一路关隘四五十处,因为都是严 颜所管,都被严颜唤出投降。张飞兵不血刃,在孔明、赵云之前就到达雒城城下,为平定西川立了头功。反观关羽,在事关大局的问题上,心胸狭隘,义气行事,不谈其非要和刚刚归顺的马超一较高低,单看其恶言拒绝和孙吴结亲一事,就可以了解他的目光短浅和不堪大用。

关羽之后的北宋吕端,人家是每逢大事不糊涂,可关老先生呢,却是每逢大事就糊涂。小事糊涂有时是智慧,大事糊涂则是愚蠢了。本来在刘备势微,尚不能抗衡曹操之时,诸葛亮制定的方针是“东和孙权,北抗曹操。”孙刘两家结成统一战线,才有可能抗击曹操,保全自己。可是关羽看不到这一点,刚愎自用,妄自尊大,对孙权的提亲不但不接受而且还说出侮辱性的话来:“虎女安能嫁犬子!”。如此伤人的话不用说贵为一方诸侯的孙权,就是普通百姓也很难接受。关羽的这一愚蠢举动,直接导致了孙刘联盟的破裂,于是孙权在关羽向曹操用兵时乘机偷袭,使蜀汉失去一块重要的战略用地,关羽本人也因此败走麦城,这无疑也影响到后来战局的发展。设想,如若孙刘联盟不在短时间内破裂,三国很有可能是另外一种格局。

关羽因刚愎自用而败走麦城,直接导致了刘备、张飞二人壮志未酬身先死,但人家弟兄三人曾经桃园三结义,有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盟誓。为义而死,理所当然,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因此责怪关老先生。可叹的倒是如今重义的越来越少,重利的越来越多了,看看当今有几人真正愿意为了兄弟两肋插刀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蜀汉   大智   断头将军   大事不糊涂   败走麦城   武功   刚愎自用   香火   老先生   全局   同年   名气   愚蠢   世人   糊涂   眼光   观念   干部   战略   张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