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迷游戏,哥哥拉着妹妹跳楼:改变游戏成瘾,需要知道的5个原则

兄妹沉迷游戏被误导跳楼:

“游戏里能重生,我想试一试!”这是苏醒后的11岁的申达告诉记者的!

3月22日那天,11岁的申达拉着9岁的妹妹申娜从四楼的露台一跃而下,只是因为他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发现在游戏里人可以重生,他想试一试。

悲剧,就这样发生了。

虽然两兄妹已经从昏迷中清醒,手术也很成功,但现在他们的生活都还不能自理,就算去距离病床2米的厕所还需要两个人架着才可以,而且未来可能存在残疾的后遗症。

痴迷游戏,哥哥拉着妹妹跳楼:改变游戏成瘾,需要知道的5个原则


身为摊贩的父母,很不明白一向听话乖巧的孩子,如何会做出这样的举动。孩子之前并没有沉迷游戏的机会。只是最近上网课才给了孩子们手机。谁知道竟然出现了这样的事情。

申达老师对他的评价是聪明,有些内向,不太喜欢集体活动,成绩没有下过班级的前五名。

在他们家,记者还看到两兄妹很多的奖状,可就是这样两个孩子,因为玩游戏跳楼了!

一般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很多人开始站队,有人说游戏公司应该负责,他们监管不力,怎么可以让未成年人打游戏呢?有人说父母应该负责,父母给孩子的陪伴较少,教育不够。

可是当我们生活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的时候,游戏公司可能取消吗?还是父母可以不在意生活,就在家陪着孩子吗?也许我们只能艰难的去寻找看看有没有第三种路可以走。

痴迷游戏,哥哥拉着妹妹跳楼:改变游戏成瘾,需要知道的5个原则


是沉迷游戏?还是行为模仿?

一般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总会想到游戏成瘾,只是成瘾很难判断,在作为精神疾病分类中的一种,却有没有器质性病变的情况下,我们很难说这个孩子每天玩几个小时的游戏就是成瘾了, 关键就算是你给他戴上了成瘾这顶帽子,也没有特效药物可以让他脱离手机游戏。

反而游戏成瘾会成为他继续放纵的借​口:反正你们都这样说了,那我就更要努力的玩了! 游戏成瘾也会成为父母的不去尽责的借口:医生都没有办法,我能有什么办法?结果父母要么放弃,要么发脾气。往往很多父母会从愤怒,恐吓,殴打孩子的过程中逐渐过渡到对孩子的放弃。

所以在对这种情况的时候,我反而比较赞同精神分析大师曾奇峰的言论:

上网过多是成长的和关系的问题,不要将问题的原因归结为电脑,游戏和网络。

现在回头看案例中的兄妹俩,两个孩子之前并不是多喜欢打游戏,之所以会打,更多的是因为周围同学都打,现在上网课,父母监管不到,他们用父母的手机做了其他事情。这种情况下,与其说孩子上瘾,倒不如说他们在模仿自己看到的行为。

痴迷游戏,哥哥拉着妹妹跳楼:改变游戏成瘾,需要知道的5个原则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有个非常著名的实验——波波玩偶实验。

他们将一班孩子分成A、B组:

A组:实验人员A1走进房间,在孩子面前拍打、殴打、摔打波波玩偶,然后扬长而去。

B组:实验人员B1走进房间,跟孩子们一起愉快地玩玩具,没有出现任何暴力动作,然后离开。

随后,A组的全部孩子出现不同程度的模仿A1暴力殴打波波玩偶的行为;

B组,几乎没有出现暴力行为。

最后班杜拉得出这样的结论:

孩子们通过观察模仿暴力动作学会攻击,日后他们与同伴相处时,更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没有暴力模仿源的孩子较少出现攻击行为。

所以,需要尽量避免给孩子观看暴力影片或者玩暴力游戏。

痴迷游戏,哥哥拉着妹妹跳楼:改变游戏成瘾,需要知道的5个原则


成人也玩游戏,为什么出问题的多为孩子?

有些网友在评论里说自己也玩类似的游戏,但是没有想到游戏会让孩子做出这样的反应。

小孩子没有辨别和分析的能力。在孩子特别小的时候,他认为自己就是全能的神,没有什么做不到的。年龄越小,孩子辨别幻想和现实的能力越低。就像幼儿园的孩子会把自己想象的事情当真的说给老师和家长听,这并不是他们故意说谎,而是孩子混淆了想象和现实。

随着他们逐渐的长大,分辨能力也在逐渐的提高,但是当他们长时间的处于某一种观念之下的时候就容易出现惯性思维定式。

打游戏本身是一个非常刺激的心理活动,在这里得到的观念,在强烈情绪的加持之下,会被记忆的很深刻,甚至让人到了怀疑现实的程度。

当一个人长时间的陷入游戏之中的时候,就会出现神志不清,判断力下降的情况。而孩子越小,他的判断力越低,所以当游戏中说人可以重生之后,他会相信这个观念,进而在现实中产生了验证这种观念的念头,结果悲剧发生了!

痴迷游戏,哥哥拉着妹妹跳楼:改变游戏成瘾,需要知道的5个原则


游戏之殃如何解决?

孩子喜欢玩游戏,一方面是因为游戏在设计的时候是根据人的心理需求设置,可以给玩家强烈的价值感和满足感,它做出来就是为了吸引人的,否则就是一款失败的游戏了!另一方面孩子之所以沉迷游戏,和自身自控力不足,父母陪伴,监督不到位是有一定的关系的。

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是简单的某一方的努力,而是需要社会和父母共同努力才行。

比如,游戏公司可以在注册的时候提高门槛,把身份证验证换成刷脸认证,尤其是这些含有暴力因素的游戏,可以明确规定18岁以下禁止注册。

社会也需要立法,无论是对游戏公司,还是网吧,都不要让规则变成摆设。

能影响孩子最多的还是父母。

孩子的问题,一般被认为是家庭关系问题在他身上的具体表现。现代心理学人认为,几乎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是关系的问题,而不是大脑里某种物质发生了改变。有些情况下确实会有器质性改变,但改变的原因来自于长期的“关系刺激”。

痴迷游戏,哥哥拉着妹妹跳楼:改变游戏成瘾,需要知道的5个原则


所以在孩子游戏成瘾改善方面,父母需要遵循以下5个原则:

第一、干预的重点是父母与孩子的关系

遇到这类问题的时候,父母总喜欢说我的孩子如何如何,很少想到自己如何。所以往往在做咨询之前我会问父母:“为了孩子,你们愿意做些什么改变?”只是可惜很多父母说的很多,做到的很少。

游戏成瘾干预的重点不是放在孩子个人身上,而放在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上,才能事半功倍。

单纯地把孩子看成问题的主体,希望孩子改变,这是不公平的,也是极其困难的,而且,即使是有所改变,改变得也不会持久。只有家庭关系的模式改变,或者说只有关系中的所有人都发生改变,这样的改变才是巨大的、持久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把孩子的“失控”理解为反应性的,也就是说,这是对外界过度控制的反应和对抗。

第二、避免最坏结果

干预的目标首先应该是避免最坏结果,而不是追求最好目标。

以下分别是从高到低的各级目标:

A.父母——孩子关系好,孩子上学、不上或者少上网。

B.父母——孩子关系好,孩子上学、也上网。

C.父母——孩子关系好,孩子不上学、只上网。

D.父母——孩子关系不好,孩子不上学、不回家、上网、乱交友。

E.父母——孩子关系恶化,逐渐导致极端的恶果,如男孩子抢劫、杀人,女孩子乱交、卖淫、等等。

从以上的各级目标可以看出,只要守住了“父母——孩子的关系好”这一最低目标,就会避免最坏的结果。

遗憾的是,很多父母认为,孩子长时间上网就已经是“十恶不赦”了,这样的看法本身就会把孩子推向深渊。其实反过来想,没上大学的健康的孩子,一样可以有美好的未来。不要因为自己的高要求反而毁了孩子。

痴迷游戏,哥哥拉着妹妹跳楼:改变游戏成瘾,需要知道的5个原则


第三,给孩子改变所需要的时间

很多父母发现问题的时候,几乎是病入膏肓,但是却要求通过一两次咨询孩子就成为三好孩子,这是无法实现的咨询目标。

要求一个人过快改变,无异于对其使用暴力。过于急切的心情本身,就是一种需要治疗的“疾病”。也不要相信心理专家有“一招制敌”的灵丹妙药,可以在瞬间改变孩子。快速的改变是虚幻的,甚至会隐藏更大的危机。

第四、以改善孩子现实人际接触为目标

干预不以孩子不再上网,甚至不以孩子少上网为目标,而以改善孩子现实人际接触为目标。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在操作上,既上网又学习好是有可能的,健康的孩子应该既会玩又会学习。

干预应该有更加长远的目标,只有改善了现实人际接触,才会使孩子将来有一个健康的、适应社会的人格。认为孩子上网就一定不利于孩子的学习,是对人的智力的贬低。

第五、.综合治疗

个别治疗、家庭治疗和小组治疗干预,多学派整合干预。对待这一问题上,单一形式的干预效果是不好的。父母的参与和改变,才能带来孩子最大的改变。

@三宝美妈。了解更多的育儿心理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游戏   判断力   玩偶   兄妹   人际   暴力   观念   哥哥   父母   原则   现实   妹妹   目标   关系   孩子   心理   喜欢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