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听话怪物就来抓你了"家长的这些话吓走了孩子的安全感

晚上的时候,妞妞怎么都不愿意去自己的房间睡觉,一定要赖在妈妈的床上。妈妈觉得有点奇怪:妞妞分床已经有几个月了,自己睡的挺好的,怎么今天又不愿意自己睡了?

妈妈问妞妞:"怎么啦?是不是不舒服?"妞妞摇了摇头,说:"妈妈,我房间里有个大怪物,我害怕。"妈妈一愣,拉着妞妞就要去她的房间找怪物,可是妞妞怎么也不去,还哇哇大哭。妈妈没有办法,于是安慰妞妞说:"好的,今天晚上妞妞就和妈妈一起睡,明天我们再去找怪物好吧。"

妈妈哄着妞妞睡觉,妞妞在妈妈的怀里撒娇。妈妈问妞妞:"你怎么知道自己的房间里有怪物啊?"妞妞说:"今天下午的时候,我要看电视,奶奶不让,还对我说,我要是不听话,就会有个怪物把我带走。我就再也见不到爸爸妈妈了。"

又是奶奶利用这些怪物来吓孩子,妈妈摇了摇头。哄着妞妞说:"没事的,有妈妈在,怪物不敢来哦。快点睡觉吧。"

对于奶奶总拿怪物的事情来吓唬妞妞的事情,妈妈也给奶奶讲过,这样对孩子不好。可是奶奶认为这些都是玩笑话,不当回事。不行,明天要再给奶奶好好说说。

其实对于妞妞的这种事情,很多的孩子都经历过,因为不听话,家长就会拿出各种吓唬的手段来压制孩子"再不听话,大灰狼就把你吃了";"你要是再哭闹,大怪物就把你带走了";"再不听话,就不要你了"……这些话在我们大人看来就像是和孩子说的玩笑话,可是对于孩子来说,就像是一道诅咒,一直压着孩子的心头,生怕自己会被大灰狼、大怪物的带走。

本身而言,这是家长想要管教孩子的手段,只是这种手段并不适合孩子。

利用恐吓来教育孩子,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因为孩子还小,对外界的认识具有局限性,而且大人在孩子的心目中就是权威。只要是家长说的话,那就是对的。所以孩子是不能区分大人的话是玩笑还是真的。尤其是当家长说这些话的时候,表情严肃、声音严厉,更会增加孩子内心的恐惧。

害怕是每一个人都会有的心理状态,尤其是对于孩子来说,对世界的认识不全面,比如孩子并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怪物的存在,反而在电视节中,经常会看到怪物,就会认为真的会有怪物,当大人对自己说,怪物会来抓自己的时候,孩子的心里就会变得害怕。

而在这种大人语言的恐吓下,孩子的胆量就会变得越来越小。

孩子的胆量直接影响了孩子认识外界的勇气,孩子胆小,做什么事情都不敢,不敢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不敢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因为孩子知道要是自己说错了话,就要被批评和教训,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内向,不敢与外界交流,甚至也不愿意和家人交流。心灵敏感而脆弱。

胆小的孩子,在社交中处于弱势,缺乏社交的主动性。当孩子和小朋友接触的时候,内心会害怕,脚步会后退,心里会紧张。而这种心态往往会导致孩子成为强者的欺负对象。

恶性循环,孩子就会封闭自己,害怕社交。

孩子胆小害怕,这是一种本能的反应,是孩子对外界事物所产生的一种回应。尤其是一些大人所谓的拿来吓唬孩子的方式,更会误导孩子对世界的认知。

同时这也反映出了一个现实的问题:孩子的内心缺乏安全感。而孩子的安全感来自哪里呢?当然是自己的父母。父母的爱、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都会影响着孩子安全感的形成。

那么作为家长,我们该如何帮助孩子走出被恐吓的心理阴影,增强孩子内心的安全感呢?

【一】和善而坚定

当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或者不听话的时候,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对孩子进行惩罚和教育,但是不要用恐吓的语言对孩子说话。因为父母的愤怒和恐吓,会让孩子感觉到更加的孤独和无助。

我们要"和善而坚定"的帮助孩子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和善而坚定"这个理念是由美国的"正面管教协会"创始人,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中提出来的。这是一个对双方都提出了行为约束的一个词:和善指的是我们要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愿;坚定指我们父母要尊重我们自己的行为和决定,并获得孩子的尊重。

所以当我们要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首先要尊重孩子的人格,站在平等的角度去和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真诚的态度。同时我们也要坚定自己的立场,维护我们作为家长的尊严和行为,从而获得孩子对我们的尊重。只有孩子尊重家长,家长才能更好的引导孩子的行为,对孩子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帮助孩子证实"怪物"的不存在

妈妈在第二天的时候,带着妞妞到了自己的房间,一起帮助妞妞找怪物,当然没有找到。然后妈妈也和奶奶进行了沟通,希望奶奶以后不要再这样吓唬孩子了,并请奶奶当面和妞妞说清楚。

虽然妞妞听得似懂非懂,但是她至少明白了,这个怪物是奶奶编出来的故事,不是真的。这样妞妞心里的恐惧就逐渐消失了。

【三】巧用同理心,安抚孩子

当孩子表现出害怕的时候,我们不要一味的说"长这么大了,害怕什么?"更不要嘲笑孩子是个"胆小鬼"。因为这个称呼会随时提醒孩子自己胆小。

我们应该先蹲下来抱抱孩子,安抚孩子的情绪。我们可以把孩子抱在怀里,也可以拉着孩子的小手,或者亲亲孩子的脸蛋,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带有温度的爱。孩子的内心就会变得安定下来。

然后父母再慢慢的和孩子沟通,聊一聊刚刚发生了什么。其实有些害怕不说出来就觉得是天大的事,可是当孩子说出来之后,他就会觉得好像也没有什么可害怕的。

所以父母要运用同理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引导孩子、安抚孩子。

【四】用爱来守护孩子

父母的爱对于孩子来说,是最伟大的力量,父母的臂膀是孩子最坚实的依靠。所以我们要给孩子慢慢的爱,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无处不在。

一个内心被温暖,被关爱的孩子,一定是一个勇敢、有爱的孩子。

①陪伴

父母对孩子的有效陪伴,既能够让孩子和父母有时间相处,增加彼此之间的了解,更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从而更健康的成长。

②微笑

笑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妈妈一个微笑的眼神,能够让孩子感受到无尽的温暖;爸爸一个鼓励的微笑,能够让孩子勇往直前,直面挫折。

③拥抱

父母的怀抱永远都是孩子最安全的港湾。

冰心在曾经写过一首关于母爱的诗: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她们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这就是诗人对母亲的依恋,也代表了我们所有的孩子对父母的依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怪物   家长   孩子   和善   妞妞   社交   胆小   听话   安全感   奶奶   大人   坚定   害怕   内心   父母   事情   妈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