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之历法

古人经常观察到的天象是太阳的出没和月亮的盈亏,随意以昼夜交替为一周期,称之为“日”。最初是以庄稼成熟的时间规律定为“年”,以禾谷成熟的周期意味着寒来暑往。古人也很重视置闰,但是具体的不做表述了。

中国古代文化之历法

我国人民发明了很多记录时间的仪器

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一次分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后来逐渐形成二十四节气,其名称和顺序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其实二十四节气是太阳在黄道上不同的位置定的,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有巨大的作用,对什么时间种植、农作物生长、收割等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中国古代文化之历法

六十甲子:古人用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组成了六十单位,我们称之为六十甲子。

这十干分别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这十二支分别为:子亥。

六十甲子分别为:甲子、乙丑、丁卯、戊辰等等,这里不再细数了。古人同时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时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代的两小时,24个小时对应的时辰分别为

子时——晚11点钟到凌晨1点钟;

丑时——1点钟至3点钟;

寅时——3点钟至5点钟;

卯辰——5点钟至7点钟;

辰时——7点钟至9点钟;

巳时——9点钟至11点钟;

午时——11点钟至下午1点钟;

未时——13点钟至15点钟;

申时——下午3点钟至5点钟;

酉时——下午5点钟至7点钟;

戌时——下午7点钟至晚9点钟;

亥时——晚9点钟至11点钟。

由于风俗习惯,我们还有很多的节日,主要有:

上元:(元月元宵)

寒食:清明前二日,冬至后的一百五日,一般会禁火三天;

浴佛节:传说四月初八是释迦摩尼的生日;

中元:七月十五日,现常称之为鬼节

上述讲述了我们几个常见但是不常提起的节日,其他如端午、除夕、重阳等等之类的,因为大家比较熟悉,所以不再阐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中元   释迦   子时   天象   季夏   孟秋   历法   甲子   节气   冬至   时辰   中国古代   古人   称之为   清明   下午   时间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