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既要“立规矩”,更要“讲道理”

悠悠小朋友9月份刚上幼儿园,和大部分孩子一样,第一周几乎每天早上醒来都哭着说:“我不要去幼儿园。”但在我们的苦苦劝导和安慰下,还是坚持下来了。

当然,这个过程会让人觉得有点煎熬,有点不耐烦,但这种情绪不应该带给一个刚满三岁的孩子。

她哭,她闹,你不能跟着她一起哭,一起闹,毕竟我们是成人,成人会讲道理,成人会立规矩。

那么,问题来了,是先立规矩呢,还是先讲道理呢?亦或是立规矩和讲道理,哪个更重要呢?

有些家长会说,不用给孩子讲道理,说了他也听不懂,只要事先立好规矩,一不听话就严格执行赏罚规则就行了,哪怕是棍棒教育也OK!但是,仅仅靠立规矩就可以教育好孩子了吗?

教育孩子,既要“立规矩”,更要“讲道理”

我们普遍的教育理念是,“立规矩”比“讲道理”更重要,教育管理中常用的手段就是激励奖赏、评价机制、竞争和监督等,只要孩子遵循一定的规则就是好孩子。但是,发展心理学有一项研究表明,如果家长只定下规则,不向孩子解释道理,长期看来是不利于孩子的创造力发展的。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学家麦金农,曾发起一项“创造性人格”调查,主要针对特定领域的调研人群,例如作家/建筑师群体最具创造性的那批人。

麦金农发现:这些人群中最具创造力的人,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重点不是“立规矩”,而是“讲道理”,父母会不厌其烦地解释规则背后的道德判断和价值观,告诉孩子为什么这样做是对的,为什么那样做是不合理的。

同时,也有大量研究者对母亲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调查,发现“权威-控制”型(一般是立规矩比较多)的母亲教养下的儿童普遍缺乏创造性,他们在思想和行为上表现出更多的顺从性特点。而“民主-教育”(一般是耐心讲道理)型的母亲教养的儿童表现出较好的创造性。

教育孩子,既要“立规矩”,更要“讲道理”

为什么在保护创造力方面,“讲道理”比“立规矩”更重要呢?

套用一个流行术语,“讲道理”其实是告诉孩子规则背后的“第一性原理”。“第一性原理”最早是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最近因特斯拉公司CEO埃隆马斯克而大火,基本意思是通过物理学的角度看待世界和问题,一层层剥开事物的表象,看出里面的本质,然后再从本质上一层层往上走。

把“第一性原理”运用到讲道理层面,给孩子讲道理就是让孩子理解规则背后的道德判断和价值观,孩子懂了这个,就能通过内在的秩序管理自己的行为,不必被迫遵守各种外在的条条框框,这为发挥创造力留下了充分的空间。

大家大可放心,不要以为“讲道理”孩子听不懂。实际上,孩子到了七八岁,就会进入一个非常强烈的道德敏感期。在这个关键阶段,你表扬他道德特质,比表扬他的具体行为更有效。

比如,当孩子帮别的小朋友捡起了足球,你会怎么表扬他呢?这里给出两个选项:

1.“你主动帮助了别人,这样做非常棒!”

2.“你是一个非常善良而且乐于助人的人!”

想想看,你该选哪种?

简单分析一下,1是针对行为的表扬,2是针对道德特质的表扬。

通过心理学家对照实验得出,针对道德特质的表扬,会对孩子的行为有更持久的影响。在帮助别人以后,受到道德特质表扬的孩子,一周后有45%的人捐了玩具。而受到行为表扬的孩子,一周后只有10%的人把自己的玩具捐给了医院生病的小朋友。而原因可能是,孩子把这种道德特质内化成了自己人格的一部分,并努力用行为来和这种身份认同保持前后行动上的一致。

教育孩子,既要“立规矩”,更要“讲道理”

不只是针对孩子,心理学家还发现,这个规律对成人同样适用。在日常生活中,谴责一个人的道德特质比谴责行为更有杀伤力。

比如,你对朋友说,“请不要撒谎”,效果就远远不如对他说“请不要成为一个骗子”。再比如杜绝酒驾的公益广告,广告语“请不要酒后驾车”,震慑力远远不如“请不要成为一个醉驾司机”来得好。

这些都可能说明,人的道德敏感性比我们想象得大很多,永远不要低估一个孩子的道德人格和道德敏感性。

教育孩子,既要“立规矩”,更要“讲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规矩   好孩子   敏感性   心理学家   创造力   创造性   特质   教育孩子   人格   小朋友   成人   道德   原理   母亲   规则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