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太善良,总吃亏!怎么避免孩子变成“讨好型人格”?

千姐居然骂人了!!!


前几天,放学后溜娃。几个小女孩凑一对,大人们各自在一旁刷手机。突然我听到千姐大喊:


“你走开!我才不和你一起玩,你再和我动手动脚,我也不会放过你!”


????这都啥情况,我瞬间手机都不香了,拉着旁边骑滑板车的万亿,跑来看热闹。(自家娃的瓜,前排咔咔吃)


那几个和千千拉拉扯扯的小女孩,瞬间散开了。


我假装不是亲生的,继续围观吃瓜。


万亿跑过去:“姐姐,她们要欺负你,告诉我俩,我们替你做主!”“你一声令下,我们把她们一个跟斗送飞到十万八千里!”(马后炮,假殷勤,抖机灵)


我看瓜吃完了,溜达着假惺惺问千姐:“咋了?需要妈妈帮你干啥?”


千千:“别闹了,对于这种不文明的孩子,不能硬碰硬,大喊一声,我看她们再乱来!我可不是好欺负的!哼!”


看来,是几个小女孩看千姐是新加入的,开始“排挤”她,甚至有肢体霸凌的行为。


我在群里聊到这件事,好多妈妈说“孩子太老实”,“真羡慕千姐敢硬气”,“担心娃儿是包子”…


无独有偶,我们微博后台有个宝妈在微博上问了我一个问题,也引来100多位家长围观热议:


孩子太善良,总吃亏!怎么避免孩子变成“讨好型人格”?


这段描述的外衣下,是一个非常普遍且棘手的问题——


如何避免讨好型人格?


大多数好孩子,都觉得别人的想法非常重要,总是过于好心,不敢说“不”——


- 别人需要帮忙,即便自己根本不“顺便”,还是答应了;

- 有人伤害了自己,不管自己是否有情绪,都照单全收,甚至屡次被伤害;

- 机会就在前方,内心也很渴望,可就是不好意思表达,眼睁睁看着别人赢…


但是往往,为了一句“好人”,或者因不好意思拒绝,我们浪费了太多时间精力,满足了别人,过程中自己却一肚子怨气,总懊悔自己“太窝囊”。


孩子太善良,总吃亏!怎么避免孩子变成“讨好型人格”?


长此以往,边界感被模糊,自我被压抑,很容易自我攻击和自我否定。


每个善良的大人,都经历过以上的时刻。直到被生活磕的头破血流,才知道“中庸之道”“懂得谦让”“吃亏是福”都是骗人的。


尤其是当了爸妈,发现自己的孩子身上,经常有自己当年的“包子气质”,老好人,太温和,不懂得争取。如临大敌,好像孩子太善良了会吃亏。


而有时候事实却是证明,善良是好事,但是没有棱角的善良,就是软弱。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松子就是最为典型的讨好型人格。


孩子太善良,总吃亏!怎么避免孩子变成“讨好型人格”?


为了看到父亲的笑容,她天天扮小丑。


孩子太善良,总吃亏!怎么避免孩子变成“讨好型人格”?


为了不让父母生气,她去学习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


孩子太善良,总吃亏!怎么避免孩子变成“讨好型人格”?


学生一句爱她,她就付出一切。


松子人生的主基调,就是讨好别人。也是这样的基调导致松子屡遭利用,遭背叛,自暴自弃,最后锒铛入狱的悲剧人生…


那么,该如何杜绝孩子成为“包子”性格,彻底告别讨好型人格呢?


同理心和高敏感,更容易变“包子”


孩子过于善良,不全是坏事。同理心强,不忍心看别人难过,不好意思拒绝别人,也是因为自己细腻的感受到了对方的情绪和期待。


能换位思考,急人所难,不是软弱,是高敏感的善意。


这样的孩子,情感细腻,笑点泪点更低,很容易被感动。一面让父母捏把汗,但TA的感恩、温暖、责任心也是受欢迎的原因。


表达自己,是边界感的开始


大人孩子都要学会的“边界感”,就是从明白自己和他人开始——


帮助孩子从小识别情绪、表达感受、懂得拒绝,最终学会解决问题。


爸妈一定觉得,你说的太轻巧,怎么说才能引导孩子“敢说真话”呢?往往一不小心,就把天聊死了…


这几个“小话术”,可以无限循环,自行代入:


(当被别的小朋友抢了玩具的时候,可以引导ta明确的表达“你抢了我的玩具,我很难过”)


(当小朋友出口不逊时要告诉ta“不好意思,我不喜欢你这样的话!”)


(一些小事可以让他做决定,例如今天想穿什么样的衣服、去哪个公园玩)


(告诉孩子即便是好朋友,但当ta让你帮忙做坏事,或者你不能接受的事时,要直接拒绝“虽然你是我的好朋友,但是太抱歉,我做不到”)


(在家中就培养孩子习惯主动选择,小朋友一起时也会是主动的那一个“我想玩这个玩具,你呢?”)


在家敢真诚,社交中更有主见


往往,在家里更主动的孩子,更敢于直接和父母表达需求的孩子,更敢于在社交中“不做软蛋”。


和父母说no,对父母来说,一定是不省力的一条路。因为独立的代价是需要给孩子更多的话语权,放弃更多自以为是的权威,小到穿什么衣服,大到家庭采购,很多细节都是帮助孩子“做好选择”的练兵场。

“谢谢妈妈,我饱了”

“可是,爸爸我不想写作业”

“我更想做XXX”…

这样的对话,需要父母接纳孩子的想法,商讨彼此能接受的行为,必要的时候,两方都做妥协。


孩子觉得表达真实的内心,是安全的,就会持续表达。觉得父母并不期待TA的“NO”,就会放弃沟通。这种模式,也可能传递在社交里。


学会礼貌拒绝而不必感到歉疚,会让孩子终身获益。学会say NO,是懂得优化选择的开始。


对孩子来说,安全的表达自己的想法,相信拒绝别人不会伤害关系,并且知道如何推进共同的选择和解决,才会越来越懂得选择的力量。


帮助孩子理解“你不选择自己,就会被别人选择”,不是腹黑,也不残酷,是帮助孩子和选择一起成长。不过度迎合,不压抑自己,在真诚中寻找合作和成长。


当然,自我完整的父母,也更容易培养自我完整有边界感的孩子。一起做选择,彼此来成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人格   善良   孩子   松子   边界   吃亏   包子   社交   小朋友   小女孩   不好意思   情绪   想法   主动   父母   自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