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的孩子无缘高中,普通人家的妈妈都慌了…

一考定终生,可能提前了!


今年,按照国家教育部相关政策,全国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而且将中职和普高学生的比例从原来的6:4,调整为5:5。同时还规定,禁止学校招收初三复读生。


也就是说,近一半的学生将无缘高中,而且没有重新选择的机会。


很多爸妈开始恐慌:


中考前不公布成绩,不允许补课,50%的孩子上不了高中……难道中考也成了开盲盒?


50%的孩子无缘高中,普通人家的妈妈都慌了…


这封求助私信,言真意切,字字都很戳心…


为什么家长都抵触“职高”?


自从大学扩招后,高学历人才就越来越多,大学生甚至研究生都在遭遇“就业难”的问题。


“毕业就失业”的现象愈发加重。但即便知道“一职难求”,但家长们依然一腔热血的把孩子往更高的象牙塔里送,为什么?


想想,我们这一代人,是听着这些声音长大的-------


“不好好学习,只能去当农民。”

“不努力,以后就是个低等工人!”

“你这么混下去,以后就去扫大街!”


就算肉眼可见的,不少蓝领工资待遇相当高,但一想到孩子要么在百米高空维修电缆,要么在车间一身油污… 许多从小吃苦过来的家长就敬而远之,只想让孩子有个舒适、稳定的工作环境。


这是父母对孩子过分的担忧,是对孩子未来发展的狭隘预判。是爱,但也是误解。


职高真的没发展?


父母对职高没发展的概念,其实也只是“刻板印象”。


实际上,我国的技能人才缺口非常大,就业前景非常可观。


有数据表明,今年我国技能型人才缺口已高达1900万人,到2025年将增长到近3000万人。(开放三胎后,新生儿一年都没有这么多人啊… )


大量工厂长期招不到技工,尤其是高级技工,薪资水平不断的提高,但依然供不应求。


听今年招聘会的新闻上报道,有企业前脚以月薪8000招来的技工,刚到现场就被隔壁电子厂月薪10000抢走了(像不像竞标?)。


50%的孩子无缘高中,普通人家的妈妈都慌了…


以上海为例,高技术人才的平均月薪2019年就突破了1万元,高级技工年薪甚至可以达到30万。


50%的孩子无缘高中,普通人家的妈妈都慌了…


与此相比,爹妈们疯狂鸡娃,趋之若鹜的高学历,就业情况却不大乐观……


美团提供的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有700万外卖小哥,其中7万是硕士学历,16万是本科学历。


50%的孩子无缘高中,普通人家的妈妈都慌了…


而2020届全国本科毕业生平均月收入仅为5290元,上海白领的平均月薪也才差不多1万块。


我曾经问过常住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的一些老同学,同样是一拖三娃,为啥不找月嫂或小时工来帮忙?


答:不是不想,是------太贵了!尤其是家政和技术人员,只有豪门才配得上。理个发咔嚓一下都要几十刀,通下水道几百刀…技工才是真的香饽饽。


按照我们未来的发展,可以预见的是,技术人员会越来越值钱。绝对不只是搬砖的,做饭的,修理的… 而是精细化分工的“未来技术人才”。


可以没有学霸和领导,但是衣食住行各行各业都缺不了“技术人才”。再怎么满腹经纶,该求助技术人员还是得求助。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日子,已经结束了。


面对新政策,爸爸妈妈该怎么办?


这一大波教育政策,双减,普职,去学区房,限制野蛮生长的青少年产业…都是为了“未来”。


孩子们的未来,如果只有学历,没有具体的事可做,又哪里来的“铁饭碗”呢?


过去,知识分子打扮精致,翘着二郎腿,一缸茶叶,一张报纸,舒服混一天,收入比工人高许多的安稳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其实,比起白领的误解,我们对于“职业人才”的理解太太太粗放了。


许多发达国家,如日本,高级技工占工人总数的40%,德国更是高达50%。而我国这个数据仅有6%。


50%的孩子无缘高中,普通人家的妈妈都慌了…


以德国的双轨教育模式为例,孩子在小学四年级就会被进行分流,根据每个人的综合情况判定是否升入更高级的学校学习。


如果选择职业教育,就会受到专业的培训和系统的学习,这样学习的时间更多,实际掌握的越好。


此外,在职业教育期间会与企业签订定向协议,学生在学习期间不仅可以得到理论上的知识,也可以在学习期间获得更多工作经历,当然还可以获得工资。


刚提到,我国高级技工仅占比6%。也就是说,读书可以持续深造,技工也可以节节努力!


我和朋友们调侃,爸妈是一直就这么焦虑的吗?显然不是!


孩子刚出生的时候,没有人希望孩子上名校当老板,都觉得“孩子健康平安就好”。


可长大了,就开始“计深远”,担心这个,操心未来。


分流存在不存在?

存在!

是不是坏事?

不见得。


多说两句:


1、学习是终身学习。

不管孩子怎么选择,肯定只要愿意,任何时候都可以持续深造,即便考学失利,依然有机会深造。专业学位、在职学习都有很多选择。


即便以后觉得没有读高中上名校有遗憾,也有太多的机会,再次学习。我在北大咨询室里,就遇到过一个40多岁的大姐,孩子长大了,自己事业有成,重回校园全日制学习。假如想学,不在年龄。


2、孩子的发展,是多元的。

不一定每个孩子都适合搞科研,不少研究生博士毕业,依然面对着找工作的难题。反而各自找到喜欢的领域,还可能更快乐更成功。


比起千军万马的标准,擅长运动会的孩子去比赛,有艺术天赋的去创造,带着技艺的孩子去雕刻未来…多好。


分流面前,焦虑的父母应该干点啥?


✓ 给孩子健康的身心,高情商好性格任何时候都是硬通货。


✓ 尽早帮孩子拓展兴趣,提前发现孩子的特点和爱好。


✓ 从小带孩子体验不同的职业,建立成长规划和想法。


✓ 帮孩子建立好习惯,阅读、玩耍、体验,帮孩子拓展认知地图。


… 能做的很多,爸妈对自己有自信,给孩子一些支持和空间,帮孩子建立受益一生的能力,发现孩子的优势,而不只关注短期的成绩。


未来不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是三万六千行,行行出英才。学习之外,很可能谁对世界“有价值”,才能更被需要。很残酷,但真实的是,时代的KPI,更不是单一的。


孩子未来的收获,都在时间里!


50%的孩子无缘高中,普通人家的妈妈都慌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0

标签:小哥   高中   孩子   职高   德国   技工   缺口   月薪   工人   平均   父母   妈妈   未来   我国   高级技工   人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