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后的新挑战,一线老师怎么办?

在“双减”文件出台前,许多地方的课后服务已经如火如荼地在开展,许多教师也已经投入其中。

而在文件出台后,让学生更好地回归学校成为主要目标,这对于一线教师的挑战也在浮出水面......

“双减”政策将教育职能更多地从社会转回到学校。继而,一线教师在义务教育中的主导地位、承担职责和面临来自家长和社会的期待也越来越大。

一起来看“双减”政策后,一线教师将面临几个重要的挑战。

01

挑战一: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

“双减”政策旨在转变“唯分数论”的思想,弱化以“分数”为评价标准,这就要求老师们要把对学生的“多元评价”纳入工作的重要内容。

老师需要对“多元评价”的内容、维度、标准有更深入的了解,为学生制定科学的评价方案。用增值性评价客观判断不同类型学生的成长,让孩子们“看见自己”,努力做最好的自己;适时向家长解读孩子“多元评价”结果,从学生的性格特点、特长爱好、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给出反馈,携手进一步为学生全面、个性化地发展做好规划。

02

挑战二:作业布置“精选”“适量”“分层”

控制作业量,不是简单地减少题量的布置,而是要对作业的有效性进行研究。

我们需要研究课后作业与课堂教学的关系,作业的类型不同,作用也不同。我们需依据课前学情调查确定每个班、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选用高效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比如预习作业,可以促进课堂重点和难点的前置;限时训练可以提高思维的速度和准确性;整理性作业有助于建构知识体系、捋清知识与知识间的联系。

教师还要依据所教学生认知水平和课堂教学内容精选作业。依据“双减”政策要求和学生实际布置适量的作业,避免“题海战术”。

每个班的学生大致分为3个层次:优秀、良好、基础薄弱。教师布置作业时要分层,作业可分“必做”和“选做”,保证各层次学生均能得到发展。

同时,教师需要强化作业对学习的正向反馈,加强分层作业的布置,对部分学生主动开展一对一讲评和辅导。作业的题量、思维量、难度系数、讲评情况都会直接影响完成作业的时间,达成对作业量的控制。

03

挑战三:教学要创新,课堂需高效

“双减”对作业时间和数量、睡眠时间的严格限制,以及辅导机构力量的大大削弱,使得教师必须向课堂要效率,这样或许对课堂教学的变革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教师要更专注于课堂教学的设计,更重视备课与教研活动,更注重自身专业水平和对学科理解的提升。

“双减”后的新挑战,一线老师怎么办?

从小处着手,比如改变教与学的方式,运用高效、趣味的授课工具,新颖创意的授课方式(微课、STEM)提高授课质量和学习兴趣;课堂上除了一对多的讲解,还需要同伴互助、小组共学,让每个孩子都“在场”;课后作业除了双基练习,还要有灵活的主题活动、项目学习、特长发展,让每个孩子都喜欢。

在保证孩子们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如何通过学校日常教学来实现新突破,如何通过课程培养孩子们的多元能力,在有限的课时中开展创新课程,这些都是任重道远的任务,也是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开放心态眼界的过程。

当然,对阅读、体育锻炼、劳动教育的重视,以及课后服务给予师生更长的陪伴时间,这些都会促使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加以人为本,更加全面的了解学生,从教书走向育人。

04

挑战四:更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化需求

学生的差异客观存在,以前往往是通过校外机构的力量,优生培优,弱生补弱,以达到相对的“同步发展”。

校外力量的忽然撤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的帮助就排在一线教师面前。但由于校外机构往往会采取一对一、一对几的方式,且占用大量课余和周末、假日时间,学校教育很难实现。


唯一的路径就是研究课堂教学中的分层分类、个别化指导,这就要求教师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脱出来,变成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和帮助者,从研究自己怎么教变成研究学生怎么学,让自己的教学真正做到为儿童成长服务。

05

挑战五:家校共育更高效

校外培训机构受到严格管控,少了社会力量的“加持”,家长在学生教育中的重要性也会显著提升。

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家长并没有专业的教育知识和技巧储备。作为老师,需要注重和家长的沟通,做好家长的思想引导,统一教育理念;其次,给予科学实用、可操作性的家庭教育方法指导,让家长成为学校教育有效地“助攻”。

这就对老师们的沟通能力、家庭教育知识也有了一定要求。为了抚平家长焦虑,顺利推进学校教育,老师们是需要花功夫和时间的。

“双减”后的新挑战,一线老师怎么办?


06

挑战六:职业角色与个人生活的协调

繁忙的工作让很多老师顾着班上40、50个孩子,却顾不上自己的1个孩子。而随着课后服务班的实行与推广,更是拉长了老师们的工作时间。

职业角色与个人生活的冲突也就会更加突出,这对老师们的工作状态、积极性以及职业前景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既要保证本职工作的完成,又要兼顾家庭和个人生活,就需要老师们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也需要整个教育系统的关注和协调,减少老师非教学和隐性工作时间,给教师群体关注和关怀。

07

“双减”对教师的12点要求和12条倡议行为

“双减”文件对教师有偿补课及日常教学行为划定了哪些要求和红线?一起来看“双减”对教师的12点要求和12条倡议行为。

“双减”划定的12条红线:

1. 禁止布置超过国家课标难度的作业;

2. 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

3. 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

4. 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

5. 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

6. 不得要求学生自批自改作业;

7. 不得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讲新课;

8. 严禁教师参加校外有偿补课,严重的撤销教师资格证;

9. 线上培训要注重保护学生视力,每课时不超过30分钟,课程间隔不少于10分钟,培训结束时间不晚于21点;

10. 不得随意增减课时、提高难度、加快进度;降低考试压力,改进考试方法,不得有提前结课备考、违规统考、考题超标、考试排名等行为;

11. 严禁唯分数的倾向;

12. 防止偏题、怪题、超过课程标准的难题。

“双减”提出的12点要求:

1. 建立作业公示制度,加强质量监督;

2. 小学一、二年级在校内适当安排巩固练习,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

3. 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要指导小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初中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

4. 要认真批改作业,及时做好反馈,加强面批讲解,认真分析学情,做好答疑辅导;

5. 寄宿制学校要统筹安排好课余学习生活;

6. 引导学生自愿参加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

7. 初中学校工作日晚上可开设自习班;

8.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与答疑;

9. 优秀教师开展免费在线互动交流答疑;

10. 积极推进幼小科学衔接,帮助学生做好入学准备,严格按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做到应教尽教,确保学生达到国家规定的学业质量标准;

11. 考试成绩呈现实行等级制;

12. 坚持以学定考,进一步提升中考命题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3

标签:作业   高效   课后   校外   课堂教学   课时   书面   家长   评价   老师   孩子   教师   时间   学校   知识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