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步脱离网络消遣,拥抱深度工作,成为时代新宠——“深度智人”

#修炼硬本领##个人精进#

最近拜读卡尔•纽波特的《深度工作》,有种相遇恨晚之感。它为我提供了一种思路。作为一个与社会脱离许久的全职妈妈,我总在学习的路上,但是总感觉自己“不得法”也“不得果”,挣扎在日常琐碎里,学习效果甚微,越学习,越迷茫。卡尔的“深度工作”理论,首先要求聚焦、专注,认准自己的方向,然后再深入地努力;其次要求摒弃干扰,果断地、智慧地为自己创造条件,和各种阻碍因素say no。这两种状态,恰恰都是我现阶段很需要的。近来悉心将之整理并分享,希望更多人从中获益。

敢想敢做,不给人生设限

在刚刚读到书的序言时,就有一处特别触动我。说的是如下这样一段故事

杰森•本大学毕业后很快成了某金融公司的“数据分析员”——按照他自己的描述,他原先的这份工作是无聊地在Excel表格中重复做数据的复制、粘贴及简单处理生成汇报表,工作技术含量较低,且耗费时间,即便他后来学会了“宏”功能,效率提高了很多,依然觉得工作毫无成就感,且很容易被他人替代。为了摆脱这种困境,本决定换工作,想要成为一位程序员。

说干就干,他果断离职,回到家中,在与网络隔离、只带课本和荧光笔、笔记卡片的情况下,强迫自己进行深入而专注地学习。他起先难以适应远离电子设备的氛围,但他在目标的驱动下继续坚持学习,后来慢慢发现自己能够越来越专注,直到能够做到每天在房间里与世隔绝地学习5个小时甚至更久。就这样过了2个月,本研读了18本原本觉得非常艰涩难懂的专业书籍。

紧接着,本参加了一期难度很高的开发人员训练营——100小时/周的网络应用程序短训班,有了充分的知识储备和深度工作能力,本最后表现得极为出色。凭着这些资历,本顺利进入一家旧金山创业科技公司成为了一位优秀的开发员。在新岗位上,他做的有声有色,年收入涨到了10万美(前一份工作年收入为4万美元),而且随着资历的提升,本在硅谷市场上的潜力无限,他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这里本为了提升职业技能和个人竞争力,进行“闭关学习”的情景,就是作者卡尔要展开论述的“深度工作”状态,这种状态,和我们平时的生活、工作情形是相反的。

低效的生活、工作日常

大家应该对如下场景再熟悉不过了吧?

场景一:

职场中的自己,很忙很忙:随时随地收发着电子邮件,大小会议也让人应接不暇,即时通讯软件里的消息闪烁不断……想停却总也停不下来,感觉每天在庸庸碌碌中被推赶着往前走。数月数年如一日,花大部分时间处理这些浮浅的事务,却没感觉到自己的能力有何突破,迷茫,焦灼,又无力……

逐步脱离网络消遣,拥抱深度工作,成为时代新宠——“深度智人”

场景二:

闲暇周末,工作间隙,还有通勤路上,自己总忍不住拿着手机在即时通讯软件里游荡,在聊天群里、在朋友圈里翻看数不清的消息、动态,习惯性地凑个热闹、点个赞、发个评论——也知道这些习惯挺无聊的,可自己已经习惯做这些。至于本打算要近期看完的书、写好的报告等,却没法安心继续,把它们摆到眼前时,思绪总会抽离,让自己一度觉得很是无奈。

针对这样的工作和生活常态,卡尔在其著作《深度工作》中,为我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改进办法。他提醒我们,首先要审视一直习以为常的这种低效的工作和学习方式,其次要学习如何摆脱重重干扰、尝试进行深度工作,从而累积知识、技能,最终不断精进成为职场中无可替代的人!

那么,具体要怎么做呢?让我们先来看看这几位精英人士是如何工作的:

深度工作的动人场景

在瑞士圣加仑,靠近苏黎世湖的北岸,有个名叫伯林根的村庄。1922年,心理学家荣格在这里建起一处居所,他自己将其称为“塔楼”。

记者曼森•卡里曾记录到:荣格会在早晨7点起来,吃一顿丰盛的早餐,然后在塔楼中度过两个小时不受打扰的写作时间。下午,他会冥想或者在周围村庄长时间漫步。塔楼没有电,所以日光暗去夜色朦胧之时,油封亮起,壁炉送暖。卡尔会忙碌到晚上10点然后休息。

卡尔•荣格经过一段在塔楼里的深度思考与写作的时光,完整了他与当时备受社会尊崇的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主张不同的心理学分支——分析心理学,后来他发展为20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马克•吐温的《汤姆•苏菲亚历险记》大部分都在纽约库阿里农场的一间小屋里完成,当时他在那里消夏。他的书房离主屋区太远,以至于他的家人需要吹号子吸引他注意、召唤他吃饭。

艾伦在1969~2013年这44年时间里,编写并导演了44部电影,获得23项奥斯卡奖提名——对于电影艺术作品而言,这个比例高的惊人。在这段时间里,艾伦一直没有用电脑,为了不受电子设备的干扰,他用的是一台德国奥林匹亚SM3型号的手动打字机。

类似的例子还有J.K罗琳,还有比尔•盖茨等。前者在《哈利波特》写作时间经常会选择远离社交媒体,且习惯纸质写作;后者每年会安排两次个人“思考周”,在这段时间里,他会远离世事(通常也在湖边小屋),只读书,同时思考大局。

逐步脱离网络消遣,拥抱深度工作,成为时代新宠——“深度智人”

上述几位精英人士的工作中时常有不受干扰、高度专注的状态。作者卡尔•纽波特把类似这样的工作、学习状态称为“深度工作”。他给出的定义如下:

深度工作(Deep Work):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卡尔认为,深度工作是唤醒人们当前智力水平下的每一点价值所必须的

相比而言,由于当前社会上充斥着各种网络信息、娱乐媒体、社交软件等等,所以大部分知识工作者的工作状态是与“深度工作”状态相反的,他们的专注力被肢解得支离破碎。比如前文提到的场景一和场景二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常态。不仅如此,我们在工作领域缺乏思考、缺乏创新,日复一日地在下述这种被卡尔称为“浮浅工作”的事务中疲于奔命,很难有所突破:

浮浅工作(Shallow Work):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通过深度工作快速实现个人能力升级迭代

作者提到在新经济时代很吃香的三类人:高级技术工人、行业翘楚、资本所有者。

高级技术工人可以利用智能机器创造性且高效地,把工作干得漂亮,这类人的典型代表是内特•西尔弗,他曾在2012年美国大选时期,作为竞选预测员身份,把全美近70%的流量吸引至《纽约时报》个人博客板块,此后的一年之后,他被娱乐与体育节目电视网(ESPN)和美国广播公司新闻网(ABC NEWS)花高价从《纽约时报》挖走了。

行业翘楚——王牌程序员大卫•海涅迈尔•汉森是颇具影响力的开发公司Basecamp的合伙人,他创造了ruby on rails网站开发框架,为当前网络上最流行的网站提供了基础,其中包括推特和Hulu等。

资本家例如约翰•杜尔,他是闻名于世的硅谷风投公司凯鹏华盈(Kleiner Perkins Caulfield & Byers)的普通合伙人。他协助融资了多家引领技术变革的核心企业,包括推特、谷歌、亚马逊、网景公司和太阳微系统公司(Sun Micro systems)等。他的投资回报可是天文数字。

作者卡尔认为,在如上三类新时代宠儿中,除了第三类——超级资本家外,前两者都是“深度工作”的直接受益者。内特•西尔弗擅长将数据嵌入更大的数据库中,然后提取数据存入他的蒙特卡洛模拟中,他是智能机器时代能够用复杂机器创造出有价值成果的技术引领者。汉森是如今大多数需要进行复杂编程的企业最青睐的人才,日后在全球范围内,估计会有更多公司会选择在尖端项目上,用高价外包的方式求助于像汉森这样的程序明星,而不会让全职程序员代劳,毕竟二者的产出在效率和水平上,差距很是悬殊。

经济学家舍温•罗森曾在其论文中解出了“胜者通吃”市场背后的数学理论。他最核心的见解是明确地将才能(用q表示)定义为一种“不完全替代”的因素,他解释道:

继续听一系列中等水平的歌手唱歌并不能累加成一场无与伦比的演出。

换言之,才能并非一种商品,你不可以通过大批购买,然后累积起来达到一定的水准,只有成为最优秀的才会有额外奖励。


逐步脱离网络消遣,拥抱深度工作,成为时代新宠——“深度智人”

而要成为业内顶尖的人才,作者卡尔认为,最重要的途径是通过深度工作和学习去做到。书的前言中提到的通过一段时间的深度学习、工作成功实现转型和逆袭的杰森•本,也是很好的例子。

由此可见,深度工作的意义之一是——能够帮助人们快速掌握困难的事物,在自己的深耕领域里慢慢变得无可替代。

选择适合自己的深度工作哲学

这里的“深度工作哲学”,即深度工作方式。既然深度工作如此重要,那么要想实现个人工作、学习的深度化,我们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途径。毕竟每个人所处行业不同、工作模式不同、生活与工作的平衡路径不同,盲目效仿前述名人,生搬硬套,肯定是不可行的。

既然不能照搬,那么,在具体深度工作方式上,是否有规律可循呢?答案是肯定的。卡尔为大家总结了如下5种模式可供参考:

  1. 禁欲主义深度工作模式

著名计算机科学家唐纳德•克努特也注重深度工作,他对自己的工作状态要求严苛。他在自己的个人网站上写着:“我所做的事情需要长时间学习和无人干扰的高度专注。”他优先选择自己需要专注的工作,至于浏览与回复大批量邮件等等其他事项,他会雇佣助理进行查阅、整理,从中挑选出特别重要的,自己再单独抽出时间集中处理。

克努特的禁欲主义深度工作方式,通过将浮浅工作量最小化,从而实现深度工作的最大化。这类深度工作者往往对自己的职业有极高的追求,也往往会因为在工作领域的突出表现而取得重大成就。就像克努特,他在计算机领域曾做出多项创新,其中尤为重要的是他开发出了严谨的算法分析方法。

  1. 双峰模式

这种深度工作模式要求将个人工作时间划分成两块,将其中一段明确的时间用于追求深度工作,另外的时间做其他事情。在“深度时间”里,双峰工作者会像禁欲主义者那样投入其中;在浮浅时间里,专注并非首要目标。

亚当•格兰特教授的工作方式就是双峰模式最好的说明:在与作者卡尔初相识的2013年,格兰特教授还是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最年轻的副教授。一年之后,格兰特已经荣升为该学院最年轻的正教授了。要知道,由“副”转“正”,还是有相当难度的。那么格兰特教授为何能够在短短一年内实现进阶呢?

原因就是他的高产出。2012年,格兰特发表了7篇论文,全部发表于重要期刊(作者卡尔还补充说,在格兰特所在的研究领域,这个数字是高到离谱的成绩)。2013年,格兰特又发表5篇,另外还出版一本名为《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成功课》的书,这本书最后荣登《纽约杂志》封面,成为超级畅销书。到2014年,格兰特成为正教授时,他已经成功发表了60多篇同行评审论著,外加这本畅销书。而且,格兰特还是很受学生喜爱的、被学院评为“表现最优”的老师。

格兰特是如何平衡学科研究和课堂教学等工作任务的呢?关键在于深度工作时间、浮浅工作时间的分割与配合:在一年时间里,他一般会把教学工作集中到秋季学期,期间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好好教学上,保证学生能够找到他。在春夏两季,格兰特把所有精力放在研究工作中,少了很多干扰。

在研究工作阶段,他偶尔也会再进行灵活处理,有时候会向学生同事敞开大门,进行沟通交流,有时候又转换成“禁闭”模式专心做研究。在他选择专注时,没人能打扰到他——哪怕他身在办公室,也会因为专注需要把邮箱设置成“不在办公室”的自动回复状态,这样的情况经常令他的同事们感到困惑不已。

你看,拥抱“深度工作”的人就是这样痴迷!这种痴迷确实是因为他们从中获益良多。作者还从中得到了下述生产力规律:

高质量产出=时间 x 专注度

也就意味着,工作时专注度越高,单位时间里的产出也将实现最大化。

  1. 节奏模式

这种深度工作模式提供了一种将深度整合到生活中的普遍方法——节奏法,即通过建立一种简单易行的习惯,在不需要克服太多障碍情况下便进入短时、规律的深度工作状态。

有位叫布莱恩•查普尔的博士生,他同时也是一位丈夫和新手爸爸。在努力完成博士论文的那段时间,他还肩负着全职工作养家糊口、帮助妻子照料宝宝等多重任务,所以他很难找到大块时间来专门进行论文写作。

后来查普尔开始摸索着尝试深度工作。他在试图集中抽取时间写作论文无果后,给自己找到了一个新选择:每天早晨5点半起床写作,直到7点半做早餐,然后去上班,次日同样时间再继续写作。他对最初的进展很满意,后来他将起床时间提前到4点45分,挤出了更多清晨深度时间。

逐步脱离网络消遣,拥抱深度工作,成为时代新宠——“深度智人”

在与作者卡尔交流时,查普尔称自己的工作方式“既极为高效,又不会令人心怀愧疚”。他每天大概会完成4~5页的学术论文写作,能够在2~3周内完成一章节:对于一个还需要朝九晚五工作的人来说,这已经是很高的产出了。

在上述三种深度工作方式中,按照普世度来评价,灵活的节奏模式,或许适合更多数的人群。它很符合多数人的生活状态,通过雷打不动的惯例支持,能够确保定期完成一定的需要深度、专注的工作。

  1. 新闻记者模式

20世纪80年代,有位名叫沃尔特•艾萨克森的著名记者,那时候他三十岁出头,已经是“美国最优秀的杂志记者之一”了,但为了在成功之路上更进一步,他在日常繁忙的工作之余,决定和搭档一起,合著一部相当有分量的书:关于冷战早期政策决策人们的《聪敏人:六个朋友和他们创造的世界》。

后来这本书于1986年顺利出版,在当时引起了巨大反响。凭借此书,艾萨克森达到了他记者生涯的巅峰,受聘成为《时代周刊》的编辑。

作者卡尔从其同样是记者的叔叔约翰•保罗•纽波特口中了解到,艾萨克森写就这部巨著的工作时间安排很有条理:只要有空闲时间,他就能立刻转入深度工作模式,对书本内容进行思考、打磨。也正是这个原因,他才能在写就一本900页书的同时,用去每天大部分时间做记者,成为全美最优秀的杂志记者之一。作者把这种在日程安排中随时可插入深度工作的方法叫做“新闻记者模式”。记者们,因其工作的特殊性练就的本领,适合这样的深度工作方式。

  1. 严格内化的习惯模式

普利策奖获得者、传记作家罗伯特•卡罗在工作中喜欢保持固定的习惯,2009年一份杂志档案透露,“卡罗的纽约办公室里每一英寸空间都是按照规则来布置的”。他放书的位置,他堆放笔记本的方法等等,所有一切都形成了特定的习惯。

查尔斯•达尔文在雕琢《物种起源》时也保持着类似的严格的工作安排。他起床、散步、用早餐、写作,然后查阅信件、继续写作,之后在散步的同时思考等等,所有这些都是恪守成规的习惯,就连每天午后的散步活动,也是按照固定路线进行的。

就像大卫•布鲁克斯在《纽约时报》的同主题专栏中总结的那样:

伟大的创造性头脑如艺术家般思考,如会计般工作。

卡罗和达尔文就是通过建立严格内化的习惯,使得过渡到深度工作的阻力变得最小,使他们能够轻松地进入深度工作并且保持更长的时间。他们通过如此方式使得大脑被开发到极限,最终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5种深度工作模式总结如上,综合考虑你自己的工作属性、状态和生活节奏等因素,你会选择哪一种呢?

需要特别说明的一个真相

这个真相是:深度工作习惯是不容易养成的,不是有了意识和意愿就能进入深度工作状态。建立该习惯,需要较长期地刻意练习。

这种练习需要从两方面入手:

其一,摆脱网络干扰;

其二,提高注意力。

下面我们依次来说明。

关于摆脱网络干扰:

斯坦福大学通讯学教授克利福德•纳斯,曾经因对数字时代人类行为的研究而闻名于世,他发现:

一旦你的大脑习惯了随时分心,即使你想要专注的时候,也很难摆脱这种积习。

他曾提出新的“心智残疾”概念,认为现如今人们普遍严重依赖智能手机等产品,工作中依赖这些工具,工作外也深深被它们“牵制”。大脑被海量网络信息长期刺激和浸泡着,大脑结构很可能已被重新编排,造成了心智残疾,因此难以持久、专注做更有意义的事项。也就是说,网络信息和智能化的电子产品,是妨碍我们进入深度工作的很重要因素。

逐步脱离网络消遣,拥抱深度工作,成为时代新宠——“深度智人”

那么,如何克服对电子产品和碎片化网络信息的依赖呢?针对这个问题,曾经有人提出了“网络安息日”的做法,即大概每周拿出一天,让自己摆脱网络技术。就像这一做法的其中一位提倡者——《哈姆雷特的黑莓》的作者威廉•鲍尔斯的说法:“学习梭罗,在这个普遍联系的世界里有一点点的失联。”

当然,人们并不必严格按照每周一天来规避网络,可以是一个月内数天,也可以选择每天的其中几个小时,暂时摆脱网络。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做法只是暂时性摆脱网络喧嚣的方式。作者本人给出了如下替代方法,作者认为,这种做法更有助于帮助人们在日常的网络造成的分心中脱离出来:

建议一:预先设置好使用网络的时段,在该时段集中处理电子邮件、客户留言等,在其他时间完全避免使用网络,同时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这一点。

作者认为,即便你的工作需要频繁使用网络,需要快速回复邮件,这个原则也同样适用。这种情况下,可以每天多次设定网络时间段,其他时段,专心做其他。

建议二:工作外时间里,也坚持按照计划使用网络。这样你对自己专注力的锻炼才更有效。这好比减肥者,如果工作日坚持着少食素食,到周末又放纵自己暴饮暴食,那么结果便是不仅减不了肥,而且还损害身体。

关于提高注意力:

作者分享了美国记忆力冠军、记牌世界纪录的保持者罗恩•怀特的记牌方法——场景记忆法,大概步骤是这样的:

准备步骤:就是首先选一个你很熟悉的场所,比如自己的家,然后假想自己从门厅进入家里,按照自己预想的路线穿过家的各个房间,每经过一处,便记下该处整个场景的布置。待到熟悉这些场景后,怀特建议你让大脑记住每个场景中的10个物品,比如桌子,衣柜等。接下来,为每一场景中的10个物品排序。比如,你走进门厅,看到了卫生间,那么你先记住卫生间门口的门垫,再进入里面,依次记住洗脸池,马桶,浴室玻璃门等等。将其中物件串联起来,然后再进入客厅,依次记住沙发,茶几,电视柜等。此后再记住下一个场景的物品,直到凑够50多个。再将这一过程反复进行,直到把这50多个物品按照(路线、房间)顺序记熟。

记牌步骤:开始在脑海中穿行刚才的路径,每遇到一个记忆中的物品,就将其对应成一张扑克牌,比如你把去年10月份买回来的红色卫生间门垫记成红色方块10,把每日助你梳洗打扮的洗脸池对应成红桃A等等。反复练习这种记忆,直到随机抽取出一张牌,你就能立刻想起那个对应物件。这种做法,使用了视觉形象和联想,有助于增强记忆。

最后一步:当你按顺序看一副刚洗好的扑克牌时,你在脑海中用每张牌对应的物品或者人想象出一段情节,之后快速反复构想几次这个情节,这样就记熟了一整副扑克牌了。


逐步脱离网络消遣,拥抱深度工作,成为时代新宠——“深度智人”

通过经常练习运用记牌这种场景记忆法,我们重复不断地把注意力集中于一个目标,从而可以锻炼专注力,帮助我们更轻松地进行深度工作。

结语

这个世界上,挺可怕的事情之一是:比你优秀的人一直在努力精进。我们更多人看到的,是他们拥有过人的才干,智慧的头脑,广阔的眼界,高级的资源……但我们很少有人知晓,他们其实有更好的个人能力的提升方法。

作者卡尔•纽波特作为在知识领域里佼佼者——麻省理工的计算机博士,他毫无保留地告诉我们,他自己和他所了解的那些成功人士在工作中保持高产出的秘诀:

正视网络的效用,改变沉迷其中难以自拔的陋习;拥抱深度——把那些低价值的浮浅工作最小化,集中注意力,把精力投放在值得努力的事情上;找对方法,把“深度”模式日常化。做到这些,我们便是下一个日渐强大的“深度智人”了。

共勉!


作者:绘童绘心

一个柔软的三孩儿妈妈,喜欢儿女绕膝的快乐,也乐于接受忙碌中反思和成长的痛楚,爱好阅读,也热衷于记录和分享。

若喜欢,欢迎关注、评论和转发

您的鼓励,就是我的动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卡尔   深度   智人   浮浅   工作   网络   新宠   消遣   干扰   专注   格兰特   场景   习惯   状态   模式   方式   时间   作者   时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