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孩子学会自律?不能一味强迫、重金悬赏,而要“晓之以理”

很多父母发现孩子有这样的毛病:

明明有一大堆作业要做,总是管不住自己再玩一会,到了实在不能再拖的时候,猛然醒悟、奋笔疾书,最后草草了事;看到了喜欢的美食,狼吞虎咽一次吃个够,吃到撑,甚至过后觉得胃难受,再也不想吃这样东西;手里的零花钱总是不够用,花钱大手大脚。这都是缺乏自律造成的


俞敏洪说过:“没有自我管理,人生难以变得更好。”科学家将孩子的3-6岁称为“潮湿的水泥期”,意思是说孩子的85%性格、习惯和生活方式都在这一时期形成,将7-12岁称为“正凝固的水泥期“,这一时期孩子85—90%的性格、习惯等已形成。

事实上,在孩子的性格、习惯尚未形成时,家长做一些必要的干预,提高孩子的自律性,其实是十分有必要的,这将伴随、影响孩子的一生。


怎样让孩子学会自律?不能一味强迫、重金悬赏,而要“晓之以理”


自律性弱是个什么样子?

人生来就有着一定的劣根性,如懒惰、磨蹭拖拉、爱給自己找借口、容易自满等,如果不能学会克制和自我管理,那么很可能终身一事无成。

经常有家长抱怨自家孩子总是坐不住,爱乱发脾气乱摔东西,做事情也没有什么耐心,遇到困难就退缩;或是表现得注意力分散、多动,上课也不认真听讲。虽然家长、老师给孩子定下了“规矩”,但是孩子自身并没有将这些规矩认真看待,而是趋于自己的天性,随着自己的喜好而行动,这就是自律能力弱的表现。

自律性弱的孩子只注重眼前的得失与利益,从心理上屈从于自身的欲望,这不仅影响他身心的健康成长,长大后也更容易误入歧途,或是碌碌无为,人生惨淡。

学会自律,才能拒绝“伪勤奋”

很多孩子看似学习很努力,可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很多家长认命了:“孩子太笨,没办法!”其实现在哪里有笨孩子?那些学习差强人意的孩子,只不过平时是在假装勤奋而已。归根到底,孩子是在装模作样地学习,你可曾看到他坐在那里好像是在做题,可是心思却不知道飞到了哪里?

大部分陷入“伪勤奋”的孩子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并不真的认为学习是为了自己,而在主观意识上,会觉得自己假装学习只是为了让家长更开心,可是这样根本不会有更好的学习效率,时间也这样浪费掉了。

而自律性强的孩子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明确自己的目的,并能执行到底!能够分清什么时候应该学习,什么时候应该玩,主观上来让自己进入一个更好的学习状态,而不是做样子给家长看。

培养孩子自律,家长应该怎么做?

自律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之一,一个人自律与否多少有些天性的成分,有的孩子会自我要求特别严格,有些孩子的行为表现就会特别散漫,但不可否认的是,自律是可以通过后天来培养的。相比于天性上的差别,后天的培养往往更为重要。

在孩子早期的性格成长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家长适当地给予引导和肯定,制定相应的规则,孩子就能培养出自律的好习惯。

1、不要总觉得孩子小,秩序应该从一开始就建立起来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曾经表明,由于无限制的自由,既不安全也不健康,所以羞愧和怀疑的存在是必要的。对于1岁半左右的小孩子,需要尽早树立规则,给予适度的限制,羞愧和怀疑能够帮助他们认识到对这些限制的需要。

对年龄较小的孩子,给予适当的限制,可以提高孩子的安全感。不要以为孩子小对规则和秩序就一点都不懂,事实上,秩序敏感期大约在孩子2岁左右的时候就会出现,这个时期的孩子,对秩序非常敏感。

我女儿小时候有一段时间会对家庭成员的物品归属近乎于执拗地认定。具体到一条毛巾是属于谁的,一双拖鞋是谁的,甚至哪双筷子是爸爸的,哪双筷子是自己的,当这些规则被打破的时候,她就会马上制止,并显得非常不开心。由此可见,这个时期的孩子会本能地认为周围的一切,都是按照一定的秩序存在的,所处环境的一点点改变都会影响他们的心情,而杂乱无章的环境会让他们极度痛苦和烦躁。

秩序敏感期是培养孩子自律的黄金期,是帮助孩子建立规矩的最好时机,而且这一时期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会很快消失,有些孩子后来出现玩具乱扔等坏习惯,就是这一时期没能把握好。反之,良好的秩序感会让孩子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正在做什么,也会让他变得更加理性,学会建立自己的规则,而这正是孩子学会自律的前提。

2、适当放手,才能让孩子学会真正的自律

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家长应该是培养孩子学会自律的概念,而不是一味给他强加规则。这点看似矛盾,其实是可以并行的。3岁以后的孩子,应着重培养他的内驱动力,这时候父母可以适当放手,因为始终生活在他律状态下的孩子是永远学不会自律的。

规则的建立是有迹可循的,当我们最初为孩子建立规则,孩子愿意去遵守并自觉执行的时候,才算是一个良好的开始,而当孩子有了想法,有了思考之后,家长应该允许孩子说“不”,给他们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再通过自主做出合理的选择。

自律始终是一种主观的思维和习惯,其核心就是让孩子自我能够有主观认识去驱动自己的行为,是没办法强迫的。所以,在孩子的规则敏感期帮助他建立规则,而在之后,应该是引导孩子的思维,形成良好的习惯,让他能够真正发自内心地想要去做。

3、坚持才是胜利,让自律变成习惯

虽然应该适当放手,但也不能完全放手,当培养出孩子主观上想要自律的思维后,还应该注意的就是坚持。只有坚持,才能形成良好的习惯,只有真正的好习惯才能让孩子真正的自律。

不仅是孩子,家长也应该始终如一,坚持去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因为培养习惯是一个长期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孩子早期的毅力还比较薄弱,要是没有督促,他就会任性而为,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也只有家长和孩子共同努力,坚持下去,才能获得最终的胜利。

比如孩子不喜欢刷牙,完全靠他自己可能就会是半途而废,这需要家长的时刻督促,当然这种督促也要讲究方式和方法。不能一味地强迫,也不能“重金悬赏”,要“晓之以理”,让孩子明白这一切是为了什么,就如同学习一样,不是为了家长、老师或是其他人,仅仅是为了自己而已。

家长要让孩子明白一点,督促他做这些事,仅仅是因为爱他,希望他将来能有一个更好的人生,而只有对自己负责,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当自律已经变成了一种习惯,那么一切都如同条件反射一般水到渠成。


4、家长以身作则,才能让孩子深入内心

一些家长抱怨,孩子不听话,不努力。可事实上,作为家长,我们要求孩子的那些我们自己做到了吗?你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又怎么可能去奢望孩子能够做到?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幼儿时期的孩子来说,父母就是自己崇拜的偶像和模仿的对象,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有极大的影响。

奥地利社会哲学家鲁道夫·斯坦纳曾在《童年的王国》写道,孩子在七岁前实际上是一个观察者,父母就是他们观察和模仿的对象。父母懂得自律、自制和自尊,生活井然有序,孩子就会心领神会,并最终通过模仿和学习,成为和父母一样的人。

所以,如果大人在没有监督的时候,选择违规,不能够做到自律,孩子就会从中学到:只要不被监督,做什么都可以。甚至当孩子长大后,也很难做到遵守规则、保持自律。所以,作为父母,我们想拥有一个勤奋自律的孩子,那么,我们自己首先要成为这样的人。

M·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里这样写过:“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想要让孩子拥有一个轻松的未来和开挂的人生,从此走上人生巅峰,那么自律这一条就是必备的因素,我们也应该在家庭教育之中,多一点耐心,多一份坚持,才能最终收获成功的果实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2

标签:自律性   晓之以理   重金   天性   主观   规矩   勤奋   秩序   敏感   性格   时期   家长   父母   规则   习惯   孩子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