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习俗+典故+古诗词+写作素材,快让学生积累起来

端午节作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提到端午,必定少不了屈原和粽子,但端午的典故和习俗可远不止这些!


今天,小编整理了关于端午的6个习俗、3个典故,还有描绘端午古诗词和好词好句爱学习的家长们从速带孩子们一起全方位的了解一下端午节吧!


端午节习俗+典故+古诗词+写作素材,快让学生积累起来

食粽


粽子又称“角黍”、“角粽”,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汉族传统节庆食物之一。粽子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开始是用来祭祀先人和神灵。


明清两代,粽子成了吉祥食品。相传,那时凡参加科举考试的秀才,在赴考场前,要吃家中特意给他们包的“笔粽”,姿势细长很像毛笔,谐音“必中”,为的是讨个口彩。


端午食粽的习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而且撒播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悬艾

端午正值气候潮热,蚊虫繁殖之时,艾草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菖蒲的叶片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人们用来挂在家门口驱病、防蚊、辟邪。


赛龙舟

赛龙舟历史悠久,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龙舟竞渡分为请龙、祭龙神、游龙和收龙等几个版块。


在曩昔,人们祭祀龙神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福佑、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在湖北的屈原家园秭归,也有划龙舟祭拜屈原的仪式撒播。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践是用于襟头装点装饰。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细巧心爱,现已成为一种广泛的工艺品。


栓五色线

中国古代敬重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此,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就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系线时,忌讳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恣意折断或丢掉,只能在夏日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


传闻,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损伤;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健康。


点雄黄酒

雄黄也是一种药材,传闻能杀百毒。所以在端午节时,陕西人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传闻,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端午节习俗+典故+古诗词+写作素材,快让学生积累起来

《乙卯重五诗》

【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解析:诗歌描绘了南宋在端午节这天的日子习惯。作者吃了粽子,高冠上插着艾枝。依旧俗,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安全无病。


《端午即事》

【宋】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解析:五月五日端午节,你赠与我一枝艾草。故人看不到,新结交的知己在万里之外。往日为国尽忠的人,现在白发苍苍。虽然三湘和这儿相隔很远,依然想要从屈原那里获得安慰和力气。


《浣溪沙·端午》

【宋】苏轼

轻汗悄悄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解析:描绘妇女喜度端午佳节的情形。上篇描述她们节日前进行的各种预备,下篇描绘她们依照民间习俗,彩线缠玉臂,小符挂云鬟,互致节日的祝贺。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媚烘》

【宋】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媚烘,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

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

寻常惊破纱网梦。

解析:描绘端午节的习俗,用“榴花”、“杨柳”、“角粽”等端午节的标志性现象营造端午节高兴的心情,下片描绘端午节人们沐浴更衣、饮菖蒲酒的场景,反映出过节时恬淡闲适的日子神态。


端午节习俗+典故+古诗词+写作素材,快让学生积累起来

纪念屈原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建议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激烈对立,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国都,流放到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犯,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身殉国。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大众哀痛反常,纷繁涌到汨罗江边凭吊。今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习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典故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相传伍子胥的父兄均被楚王杀戮,后来伍子胥奔向吴国,协助吴国伐楚,五战而入楚国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庐死后,他的儿子子夫差继位,当时吴军士气高昂,攻无不克,越国大败,越王勾践来和解,夫差赞同了。


伍子胥建议:应该完全消除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遭到越国贿赂,毁谤陷害伍子胥,夫差信赖了,赐给伍子胥宝剑让他自刎。


伍子胥本为忠良,奋不顾身,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戎行入城灭吴。”之后便自刎而死,夫差传闻伍子胥的话之后大怒,命令将伍子胥尸身装在皮革里,在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典故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身,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修曹娥庙,她所寓居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端午节习俗+典故+古诗词+写作素材,快让学生积累起来

龙舟竞渡、屈志从俗、粽叶飘香

五月端阳、重五山村、风雨端阳

艾叶飘香、香嫩糯米、江米粽子

欢歌笑语、阖家团圆、人声鼎沸


端午节宛转蕴藉,内敛而不事张扬。它没有汹涌的气势,也没有宏大的场景,一切都是那么陡峭而舒坦。每家每户单独为节日的喜庆而繁忙。


天灰蒙蒙的,空气是湿润的,他单独来到江边,面临汨罗江,纵身一跃,从此,历史上少了一个叫屈原的巨大诗人,多了一个端午节。

粽子的清香缓缓地从锅中溢了出来,我贪婪地嗅着这一丝丝、一缕缕棕香,口水都要流出来了。


芭蕉绿了樱桃红,年月太匆匆。一眨眼,又到了粽子飘香的时侯,我怀念起故土的端午节来。


沿河而居,珠水两岸的原居民把划龙舟当作一种探亲访友、祭祀先人、纪念屈原的风俗。


老家过端午节,会像新年相同地盛大。除了包粽子外,还要蒸糖三角煮咸鸭蛋……回想中,那时条件好的人家还会到集市上称几斤肉,买上几条鱼,做上几个下酒菜,犒赏一下刚刚繁忙完麦收的自己。


端午节的重头戏当然是粽子,关于粽子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莫过于祭拜投身汨罗的巨大诗人屈原,也由此好像粽子应该带着一股浓重的悲情色彩。


粽子是端午节必须要有的的,一家人聚会在一起,粽子喷香,甜蜜美好。


粽香总会如期飘扬在五月端午这一天。不论风雨,不论苦难,祖祖辈辈怀念祭拜,吃不完的粽子,道不完的情。


粽子用碧绿的箬叶包裹着皎白的糯米和鲜红的枣子。煮熟今后,剥开墨绿色的箬叶,只见皎白的米团里好像嵌着几颗深红油亮的玛瑙,很是美观。


粽子不仅是舌尖上的甘旨,更是一个民族难以舍弃的温馨。


⚡端午习俗问答⚡

端午要“避五毒”,“五毒”指的是什么?

为什么要在孩子脑门用雄黄酒画“王”字?

端午要拴五色彩绳,是哪五种色彩?

为什么要打“午时水”?

“端午三友”指的是什么?

版权说明:图片、及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未查找到来源,感谢原作者的辛苦创作,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谢谢您的体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汨罗江   典故   端午节   汨罗   楚国   习俗   龙舟   屈原   雄黄酒   雄黄   孝女   菖蒲   香囊   古诗词   粽子   端午   素材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