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花,奖给不发火妈妈

没有人天生喜欢发火,更没有人天生喜欢对自己的孩子发火。

但我们确实会对孩子发火,即使清楚这样做对教育孩子并无好处。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大红花,奖给不发火妈妈

先要意识到,我们发火,并不是孩子的错

有本德国绘本,叫做《一生气大吼大叫的妈妈》,形象地描绘出发火的家长给孩子心灵造成的创伤程度:生气的企鹅妈妈对孩子大吼大叫,企鹅宝宝被吓得魂飞魄散,身体七零八落,散在世界各地;历经千辛万苦,企鹅宝宝最终找齐了身体碎片,企鹅妈妈也帮助他重新缝补好身体并对自己的行为道歉。但是,身体虽然拼凑上了,孩子受伤的心灵还能复原吗?

企鹅妈妈的故事看似夸张,其实很有警醒意义。孩子浸染在家庭之中,每日里都在以父母的行为作典范,观察并学习着成人之间的相处方式。如果孩子经常目睹家庭中的情绪暴力,如:父母之间吵架、父母与长辈之间冲突、父母发火吼叫……就会很自然地将其纳入自己的认知体系,进而习得并熟练使用类似的情绪表达模式。

那么,该怎样做一个不发火、不大吼大叫的妈妈呢?不少人认为,这需要经过漫长的心境修炼才做得到,其实不是。大多数父母对孩子发火,只是认知上出现了偏差。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Albret Ellis),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 “情绪ABC理论”,指出:不是事件本身引发了情绪,而是当事人对这个事件的看法和态度决定了情绪。换句话说,孩子的行为,只是父母发火的一个导火索,发火的真正原因是父母对孩子的行为预设了立场,而这种立场未必恰当。

举个例子:两三岁的小朋友把水倒在了地板上,父母阻止、批评过很多次之后,他还是这样做,父母就因此火冒三丈。其实不是孩子做错了,而是孩子和我们在看待把水倒在地上这件事情时,所持的价值观不同。孩子对水好奇,把水倒在地上,是一种充满了愉悦感的探索;父母则将其看成“调皮捣蛋”,觉得孩子给家庭增加了额外的工作量。


大红花,奖给不发火妈妈

要读懂孩子情绪失控背后所要传递的信号

“做错事”和“无理哭闹”,是妈妈们对孩子发火的两大最主要理由。“情绪ABC理论”可以让妈妈们在发火前恢复理性,但如果孩子一直“无理哭闹”,再理性的妈妈也会崩溃。这时候,如何读懂孩子情绪失控背后所想要传递的信号,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按心理学的标准,儿童哭闹其实可以分为3种类型:委屈型、诉求型、对抗型。委屈型哭闹的主要原因,往往是孩子的需要没有获得大人的关注,或遭遇挫败、惩罚而感到害怕、委屈、伤心。这种情况下,父母应该给予孩子适度的安抚,使其获得“安全感”。诉求型哭闹的主要原因,往往与饥饿、孤独、思念等情绪有关。父母可以针对性地给予孩子相应的“满足感”。对抗型哭闹,则与自我、任性等性格特征有关,实际上是一种对家长的挑战,父母不妨有意识地降低对孩子哭闹的关注度。

举个例子:上幼儿园的孩子一直由奶奶接送,偶尔奶奶身体不适,改由父母接送,孩子就出现抗拒情绪,一直哭闹着“奶奶,我要奶奶”。即便再三向他解释奶奶身体不舒服也不管用,这时父母就抓狂了。其实,解决这个事情的关键,并不是一再向孩子解释奶奶身体不舒服,而是体察孩子哭闹背后,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对初入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奶奶”很可能意味着“安全感”;奶奶接孩子时的夸奖,可能是孩子一天幼儿园生活中的重要期待,他很看重这种“满足感”;当然,自我、任性的对抗型哭闹,也很有可能。父母要做的,是仔细体察出孩子的哭闹是哪种类型,帮助孩子走出情绪风暴。


大红花,奖给不发火妈妈

让孩子从情绪“摇摇马”,成为情商“千里马”

心理学界已有大量的抽样调查证明:父母的情绪管理,为孩子提供了一种榜样示范,儿童会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父母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并在日后相似的情境中模仿运用。所以,一方面,父母要提高自身的情绪管理能力,包括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识别孩子的情绪;另一方面,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脱离“无理哭闹”的状态,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描述自己的情绪。儿童时代奠定下的情绪控制能力,会帮助孩子成长为情商“千里马”。相反,那些在儿童期没有学会如何恰当表达情绪的人,成年后有很大可能会变成“性格古怪”“脾气乖戾”之人。要想让孩子成为情商“千里马”,我们就要时刻提醒自己,努力去做一个不发火的妈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妈妈   千里马   无理   企鹅   恰当   情商   幼儿园   奶奶   委屈   情绪   父母   身体   儿童   孩子   家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