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须知(77)把孩子培养成通才的重要性 从世界名校录取趋势说起

作者:张华

01 顶尖名校都青睐什么样的学生

世界名校在招生趋势和录取标准方面都有什么样的特征,相信这是大部分家长都关心的话题。

在详读清华大学发布的提及招生趋势和新生特征的文档后,我提炼出以下 4 个核心信息。

家长须知(77)把孩子培养成通才的重要性 从世界名校录取趋势说起

» 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特长与自主选择权

这些年中国的顶级名校,越来越注重孩子的兴趣特长和自主选择权,用学业成绩评估一批人,是为了保证录取的学生有能力完成学业。

接下来的指标是为了判断这个学生除了学业有没有在某一领域持续的热情、专长以体现其在某种思维能力、是否具有鲜明的个性,且知道自己是谁,以及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 打破学科界限,促进交叉型人才的选拔

如果一个孩子能够在多个领域、多个科目上都表现优异,具备跨学科思维以及知识迁移能力,这样的特质在未来一定能让他走得更远。

» 胸怀天下、热爱清华,具备创新潜质、综合素质全面

在我的新书《世界是我们的课堂》里,第一章写的就是“有根的全球公民”,强调既要有全球视野,同时又要有本土的根,胸怀天下,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并且具备创新潜质,这样的孩子是非常受名校青睐的。

» 学生在专业之外,更加注重学风、育人理念与价值观

这一点尤其难得,以前谈到价值观,我们总觉得它是一个很恢宏的词,但今天我们看到的很多名校的学生,其实都很早树立了清晰明确的价值观。

从以上四点来看,清华大学在不断地向世界名校看齐,更加注重通识教育,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探索精神与生涯规划,且作为中国顶级学府,也非常注重向学生传递“中国根文化”。

综合可知,疫情过后,培养有根的全球公民,越来越成为世界名校的共识。

02 到底应当从小培养孩子的哪些能力?

那么,从世界名校的人才选拔以及培养趋势来看,到底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哪些能力呢?

这里要和大家分享4张很关键的图表。

图表1:MTC能力评估模型

家长须知(77)把孩子培养成通才的重要性 从世界名校录取趋势说起

2017 年,近百所知名的美国顶尖私立高中成立了“能力素养成绩单联盟”(Mastery Transcript Consortium, MTC),并创建了“新模式”学生评价体系。

该评价体系没有具体的分数和等级,而是通过持续的追踪记录来对应评估学生的能力和素养,其中包括8大能力,共 61 项子能力。

简单来说,美国高中的校方觉得它们的“高考”——SAT 考试倾向于应试教育,于是它们抱团改革。

联盟中的每所学校,针对学生在校学习与创新实践展示的这 8 个方面的能力进行记录,每学期、每学年进行评估并建立档案。

在大学录取新生过程中,这份档案和 SAT 成绩共同成为评估学生的准则。

这些著名中学希望被录取的学生更加全面、优秀,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常青藤大学对新生的要求和人才评价标准相匹配。

甚至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影响或倒逼美国大学申请系统和录取方式的改革。

图表2:《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图

家长须知(77)把孩子培养成通才的重要性 从世界名校录取趋势说起

2014 年,教育部研制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到关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核心理念。

这是关乎课标修订、课程建设、学生评价等众多教育工作的一个纲领性文件。

文件要求,新时代的教育关键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学生适应终身成长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及关键能力。

图中,中心处写着“全面发展的人”,即我们常说的全人。

以此为核心,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 3 个部分,以及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又可细化为 18 个基本要点。

图表3:“世界课堂”的8大能力维度

家长须知(77)把孩子培养成通才的重要性 从世界名校录取趋势说起

结合过去8年在国际化素质教育方面的创业经验,以及10年来养育3个男孩的家庭经验,我写成了《世界是我们的课堂》这本书。

书总共是9章,汲取以上2张图表的核心理念,我用了8章的篇幅,分别用案例来讲以下8大能力维度——

1)做“有根”全球公民

2)阅读力与表达力

3)信息技术与数理能力

4)适应力与探索力

5)分析与创造力

6)领导力与团队合作

7)心智习惯

8)善良与诚实

03 到底要从小把孩子培养成专才还是通才?

“孩子在小学或者初中高中阶段,应该被培养成专才还是通才?”

很遗憾,这个问题并没有正确答案,但我想和大家分享我这些年的实践经验以及思考感悟。

首先如果一定要回答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将孩子培养成通才。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通才意味着“T型人才”,在“T”中,“―”代表的是广度,“|”代表的是深度。

8年前创办少年商学院时,我给自己立了一个flag,如果用一句话表明少商培养人才的目标,那就是“培养具有国际事业和健全人格的未来领导者”。

T型人才其实不是我的原创,它来源于我创立少年商学院前受到的两个启发。

第一个启发来自斯坦福大学,他们为硅谷输送了非常多的优秀人才,提倡培养T型人才,但理念更倾向于成人职场。

对应的,我把新 T 型人才或优秀的 T 型少年的特征归纳为以下 3 点:

» 既有知识广度,又有思维深度;

» 既会跨学科思考,又会解决问题;

» 既能开放协作,又能自我突破。

家长须知(77)把孩子培养成通才的重要性 从世界名校录取趋势说起

第二个启发来源于哈佛大学。提到通识教育,就不得不提《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书的序言里写着那句著名的话:“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

这里“完整的人”,其实就是我们说的“全人”,而全人等于好人+正直的公民+有用之人。

一般情况下,人们理解的“有用”,是指掌握了特定的技能,即“要有一技之长”。

但在哈佛通识教育体系里,首先倡导的是视野开阔,掌握多元知识,要多读“无用之书”,不要着急成为一个专才。

无论哈佛大学还是耶鲁大学,这些名校所秉承的教育理念都是:

哪怕学生大四毕业,也最好不要着急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它们认为,比深耕某个领域更重要的是,学生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与可迁移能力的提升。

二战的时候,《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奠定了哈佛通识教育的体系,基本上每10年哈佛都会重新优化一下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最近一次升级是在2019年,相比先前的版本,通识课程从原先的 8 大领域课程变成了“4 + 3 + 1”的新课程模式,4 门必修通识课程在于求“博”,3 门分布式课程在于求“深”,另外 1 门是实证与推理课程。

家长须知(77)把孩子培养成通才的重要性 从世界名校录取趋势说起

我来给大家解读一下,2019 年哈佛大学新的通识课程体系,到底有什么特征?对于我们还在上小学和初中的孩子有什么样的启发?

我在书中归纳了以下4 个特征——

家长须知(77)把孩子培养成通才的重要性 从世界名校录取趋势说起

» 课程精简,广深结合

通识教育不是知识教育,而是秉承自由和人文的传统,把学生塑造为认识自我、了解世界、有责任感与健全人格的公民的一种教育。

这次改革将课程从庞杂体系里分模块“瘦身”,目的就是做减法,避免陷入形式主义,进一步强调通识教育的特征之一是深入事物的本质。

» 更加重视跨学科学习

跨学科是一种思维方式,而不是不同学科资料和内容的堆砌。

哈佛大学最早的跨学科教学案例是“理解达尔文进化论”,由两个不同风格、不同学科的教授进行讲授。

» 公共表达及讨论课不可或缺

众所周知,美国课堂的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可以随时打断老师的讲解,也有讨论环节,但通识课程在正式课程后还设有专门的讨论课。

更有意思的是,通识课会有请假或缺课的现象,但是讨论课基本不请假、不缺课,原因很简单,正式课上的讲座内容可以找同学要笔记自学,但要是错过了讨论课,就错过了讨论本身。

» 加大了项目制实践活动的比例

实践活动一般放在周五。此前,实践活动多是理工科的项目,最近几年,人文类通识课的实践活动也多了起来。

比如,大家开始实地研究贫困人口的成因等。通识教育不是大学生的专利,而是每个孩子从小都应当接受的教育。


04 通识教育与可迁移能力让孩子赢在未来

在我看来,让孩子从小接受通识教育有3个好处。

家长须知(77)把孩子培养成通才的重要性 从世界名校录取趋势说起

好处1:凡事略懂一点,生活更好一点。

这是一种生活的乐趣。现在的孩子视野非常开阔,接受新事物、 新信息的能力非常强。如果不拓展知识面,可能会很难融入集体。

有时,广博有趣的知识与表达成为一种“社交工具”。从这个维 度来说,通识教育的作用之一是教孩子如何缓解压力、如何与人 聊天、如何被人接纳。

好处2:培养新 T 型人才,应对未来复杂世界的挑战。

拓宽孩子知识的广度,加深孩子思维的深度,有助于他们应对未来复杂世界的挑战。《创新的十个面孔》中硅谷科技企业里的超级精英们,几乎清一色是跨界、多元的 T 型人才。

好处3:通识素养正成为升学的核心竞争力。

无论中外知名大学还是优秀的中小学,甚至国内的小升初、 中高考作文,以及名校面试,都要求学生具有尽可能宽的知识面、 尽可能强的可迁移能力。

最后,和大家分享华为的一个案例:

2019 年 7 月,华为内部流出一则 “天才少年招聘方案”,用百万年薪聘用了 8 位 2019 届应届毕业生,其中年薪最低的为89.6 万元,最高的为 201 万元。

邮件中还提到,华为这一年还将从全世界招揽 20~30 位天才少年,以调整队伍的作战能力结构。

据说华为内部对此事争议颇大,但这一决策最后仍以总裁办的名义正式发布。其实,这与任正非的人才观息息相关。

我研究了任正非的教育理念,认为其人才观可以用 3 句话归纳:

家长须知(77)把孩子培养成通才的重要性 从世界名校录取趋势说起

» 一是能力第一。他建议中国学生多参加国际大赛,因为无论是赛制、规则还是教练制订的计划,“对提升能力是有好处的”。

» 二是先考再面。他说不管谁进入华为,都要首先通过华为大学的考试,通过考试才有面试机会。而考试的大量题目,都是关于思维与能力的测评。

» 三是激活个体。相对于“鲶鱼效应”,任正非提出了一个“泥鳅理论”,希望天才少年们钻进组织,激活队伍,每个人都能充满活力,最后整个队伍都“换枪换炮”。

最后有一句话我想分享——

如有条件,希望各位家长可以让孩子跳出应试教育的这种限制,考试固然重要,但是力所能及让孩子多接受一些通识教育,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和可迁移能力,这样的孩子才能真的赢在未来。

感谢关注点赞 欢迎评论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通才   名校   哈佛大学   华为   孩子   哈佛   世界   素养   图表   须知   重要性   特征   家长   趋势   能力   课程   知识   人才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