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话题」每天都在回答孩子的这句话,竟是养出没主见孩子的根源

假期朋友们聚在一起喝茶聊天,孩子们在院子里玩耍。

期间,有一位朋友说:“CC和莜莜(另一个女孩)的性格真好,活泼、勇敢、主意多,不像我家的一点主见都没有。”

然后朋友罗列了一连串孩子没主见的事例,如:

和别人玩总是做小跟班,别人让他干嘛就干嘛;

就算和其他人意见不一致时,别人稍微说几句他就放弃了;

自己的玩具别人也是说拿走就拿走,周围的玩伴都知道他好欺负。

虽然说说笑笑这个话题很快就过去,但其实能看出朋友对这事没少发愁。

性格软,没主见,愿意做小跟班的孩子就不好吗?

未必。

「亲子话题」每天都在回答孩子的这句话,竟是养出没主见孩子的根源

Part 1

造成孩子没主见,当“受气包”的原因很多,有性格使然,也和后期的教育环境有关。

1.某个阶段来看,孩子就是喜欢追随别人玩

2~4岁的孩子,喜欢做大孩子的跟屁虫。

因为大孩子真的太有趣了,他们懂得多,玩法也多,会教自己很多游戏规则,让孩子忍不住模仿并产生崇拜感。

也就出现了超级小迷弟/妹的行为,别人干啥他干啥,别人走哪他跟哪,即使被使唤、被嫌弃也乐此不疲。

低龄的孩子还不具备“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跟谁交往”的能力,一般情况下他们是以跟谁在一起更舒服更有趣为前提的,简单点来说就是“我高兴”

所以,我们在发现孩子变成了小跟班,没啥主见时,我们首先要确认孩子在社交中是否舒服。

换句话说,就是孩子是否自愿当小跟班,受别人支使。

如果孩子本身很乐意跟随别人玩,并乐在其中,那完全没必要干预呀。

有些孩子天生就不喜欢领导别人,而被领导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只要听安排就有很多好玩有趣的事情可以做,这种感觉也是挺棒的。

「亲子话题」每天都在回答孩子的这句话,竟是养出没主见孩子的根源

大人看不下去,也只是说明大人的心理在作祟,用自己的经历推己及人,自认为孩子在委曲求全。

但其实,人家自己美着呢。不仅没感觉难受,甚至还为自己有人可跟,可以被"使唤"而高兴呢。

所以啊,只要孩子不是被“强迫”,也没有感觉不舒服,那就不必担心。

孩子的天然感受是最直观的,一时的妥协可能是为了好玩,但若是长时间对方让他感觉不舒服,他自己也会慢慢远离的。

2.习惯性顺从

有天生性格强硬,主意多的孩子,就有性格软糯、温顺听话的孩子。相对于急赤白赖地争夺领导权,有些孩子更倾向于做跟随者。

本身想要成为领导者或跟随者本身并无好坏之分,但:

这些才是需要加以注意的地方。

跟随者并不代表要牺牲自己的权益去无底线妥协,也并不是压抑自身的想法去迎合别人。

我们要注意,孩子缺乏主见背后的原因,《心灵的面具》中提到了一种“自体-客体融合”的心理防御机制:

“孩子变成他人要求的样子,以避免令他困扰的情绪出现,常见的是对“失去”的恐惧。”

这种防御背后,其实是一颗长期因为说教或指责后,已经被驯服的心。

这多出于父母的控制和打击式否定。

放假逛商场,遇到了一对母女在挑衣服,女孩6、7来岁,跟着妈妈后面,妈妈催促着“快看看有没有你喜欢的”。

小女孩说“我不知道买哪个?”

“你自己买衣服,你自己看。”

但当小女孩拿了一件衣服看向妈妈时,妈妈却说“这个颜色太浅了,多不耐脏”。

小女孩换了一件,妈妈又说“这件设计也太复杂了,你上厕所都不方便”。

最后女孩妈妈边嘟囔着“挑个衣服都挑不好”,边拿件灰色外套让女孩去试试。

我们都希望孩子有主见,但当孩子的最终决定偏离你的预期时,还是会激发我们的控制欲,不自觉地说服、甚至强迫孩子。

说白了,我们说是给孩子自己选择的权利,但是答案要在我们的理想答案內。

民主是假,否定才是真。

“这样可不行,你还不懂,听爸爸妈妈的”

这样孩子又何来的有主见?

慢慢地孩子做任何事都习惯性听取他人的意见。在家听父母的话,在外边也就会听别人的话。

所以,当你发现孩子不够有主见时,就要思考是否是自己破坏了孩子的主观独立性。

Part 2

想要孩子在外有主见,在家我们就要做好这几件事:

1.逐渐放权,不总替孩子做决定

孩子小的时候,一切都是父母照看,我们习惯了替孩子做好一切。

但等孩子大一些,开始有了自我意识,父母就要开始一点一点放权,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著名节目主持人敬一丹,对女儿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自己决定”。

从小到大,小到穿什么衣服,看什么书,大到恋爱、工作、结婚等最后做决定的都是女儿自己。

她说“越独立,越安全”。

尤其是一些性格本身就乖巧顺从的孩子,父母更要警醒,减少对孩子的控制。

虽然孩子事事都听自己的养起来省心又舒畅,但前期管得越多,后期放手就越难。

孩子在家越不独立,在外边就越容易当“受气包”。

我们不能要求孩子在家顺从,在外就却勇敢果断。

所以,越是温顺,没主见的娃,我们越应该时刻警醒自己,多多放权,引导并鼓励孩子多做决定。(在孩子犹豫时,提供合理的选项建议)

比如孩子出门玩,犹豫着询问你“妈妈,我该穿哪件衣服”,虽然直接拿出件衣服更省心省力,但忍住,咱要舍近求远。

可以引导孩子一起分析:

先想想我们今天出门要做什么呀?

去超美的海边!

对,海边穿裙子拍照会很好看,但可能有些不方便;穿裤子活动起来方便,但可能没裙子好看。

给出一些建议范围,最后让孩子自己做决定。一旦孩子决定,就不要再干涉,听他的就好。

2.允许犯错,让孩子敢于发声

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并和孩子共同面对选择后的结果。

因为孩子不听话做错了决定,就批评指责,否定孩子——

“看你不听我的,搞砸了吧”

孩子还小,没有经验加持,自然所做决定不会一直正确。

下意识地否定之前想一下,孩子的意见真的不可取吗?行为真的不能忍吗?结果真的不能承受吗?

尤其是本身就温顺听话的孩子,他们对自己做错决定后的结果更加敏感在意。

不能因为孩子“好说话”,就总利诱、或威逼他妥协。

孩子只有确定「错了并不可怕,说出来也不会被指责」时,他才敢有自己做决定的勇气。

3.及时鼓励孩子有主见的时候

想要孩子有主见,你得做好一个准备:随时被娃反驳和挑战。

如果你不能接受,那么你的孩子一定很难有主见。

只有当你准备好,孩子发出反对的声音时,你脱口而出的才可能是鼓励而不是质疑;当孩子反抗我们的安排时,你的第一反应才可能不是批评而是表扬他有自己的想法。

我开始也做不到,但后来,研究出一套话术,照搬,也没错:

“你跟爸爸顶嘴了。

觉得你打DD,爸爸批评你很委屈?

你确实长大了,会思考父母的行为是对还是错了,这是好事。

我希望你一直保持这份批判思维,因为不管是大人孩子都不会100%做对事。

那么,妈妈就跟你解释下,为什么爸爸批评你……”

当孩子知道,自己和父母意见不同也不会遭受指责,自己的反驳能够被接纳,自己的质疑能得到合理解释,慢慢的,孩子的自我也就出来了。

J.K.罗琳曾说:正是我们的选择,而非我们的能力,成就了今天的我们。人生要面对无数选择,走哪条路都应该由自己决定。

如果一个人没有自己的主见,做事永远犹犹豫豫,受他人影响而左右摇摆不定,这样又如何掌控自己的人生。

所以,我们更给孩子为自己发声的勇气,保护孩子自己做决定的独立。

而让孩子拥有自己做决定的能力,才是真正地让他受益终身的教育。

「亲子话题」每天都在回答孩子的这句话,竟是养出没主见孩子的根源「亲子话题」每天都在回答孩子的这句话,竟是养出没主见孩子的根源

如果你喜欢今天的文章

《亲子杂志介绍

国家新闻出版署推荐的全国优秀少儿期刊

20年品质保证

「亲子话题」每天都在回答孩子的这句话,竟是养出没主见孩子的根源

亲子杂志社官方抖音号

「亲子话题」每天都在回答孩子的这句话,竟是养出没主见孩子的根源

来源:CC爸妈

编辑:邓珊珊

审核:李 姗、曾 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1

标签:主见   受气包   孩子   跟班   温顺   顺从   根源   亲子   批评   性格   爸爸   衣服   父母   妈妈   感觉   意见   话题   女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