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孩子的心事:不要一味追求“好”,要学会理解和接纳“坏”

“作为大人的你,从前是孩子。理解孩子,就是理解从前的你。”

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唯有理解孩子的人才能真正做好教育,才能教育出健康、自信、快乐的孩子。

倾听孩子的心事:不要一味追求“好”,要学会理解和接纳“坏”

在学校里,老师可能会面临很多教育问题:学生欺负别人,被别人欺负,缄默不语,偷窃,拒绝上学……

在家庭中,家长可能会面临很多烦恼:孩子不爱看书,只爱看动画片;孩子不愿意跟家长说心里话;孩子故意在学校尿床;孩子被同学孤立,不愿上学;孩子动不动就大吼大叫,甚至动手打父母……

这些教育问题,每个学校每个家庭或多或少都会存在。怎样处理比较好呢?

为了更好地理解孩子,更好地做好家庭教育,更深入地了解校园欺凌的原因,我最近开始研读有关儿童心理学的相关书籍。日本国宝级心理学家河合隼雄写的《孩子的心事》作为临床教育学入门,成了我阅读的第一本专业书籍。

倾听孩子的心事:不要一味追求“好”,要学会理解和接纳“坏”

这是《孩子的心事》的思维导图

在这本书中,作者运用临床教育学的方法解答了如何开展课堂教育,如何处理师生关系,学校应该如何管理孩子,面对教育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如拒学症、校园霸凌时如何操作,以及如何利用儿童文学对孩子的思想品德进行教育和滋养等等。

河合隼雄说,

时刻强调要活泼和健康,好比认为只要不下雨,天气晴空万里就是“好天气”一样。那样的话,缺水、干旱也会发生啊! 强行要求快乐会抹杀自我,导致痛苦。不伴随痛苦的快乐必定会带来空虚。

我们不要一味追求所谓的“好”,也要学会接纳孩子成长过程中偶尔呈现出来的“坏”。唯有理解和接纳,才能帮助孩子跨过人生中出现的一道道坎,绕过人生中出现的一道道弯。

01.个性教育

倾听孩子的心事:不要一味追求“好”,要学会理解和接纳“坏”

什么叫个性?

当老师规定小朋友们每天必须穿校服上学,有个孩子却故意不穿,这样的孩子叫有个性吗?当老师要求所有的孩子齐声唱歌,有个小朋友却只顾着把头钻到桌子底下看书,这样的孩子叫有个性吗?

很显然,不是。这样的行为在老师们看来是不遵守纪律,没有集体意识的坏行为。做得多了,孩子极有可能沦为老师眼里屡教不改的“坏孩子”。

那么,什么叫有个性呢?

只有在遵守普遍原则的基础上才能体现自己独特性的叫个性。个性是个体承受冲突与接受历练后的产物。

社会是由各种各种的人构成的组织,身为组织中的一员,我们不得不遵守社会规则。为了让孩子认识到社会有规则,所以学校制定了校规。孩子们只有在遵守校规的前提下,才能讨论个性。

河合隼雄说,他曾经有幸采访过各行各业中的创造性人才,听他们讲述儿时的故事。这些人才在儿时都不是大人印象中的“好孩子”。他们中有拒绝上学的,自杀未遂的,被人孤立的,甚至有偷窃东西的。但最后,在与社会规则的对抗过程中,慢慢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

02.理解青春期的孩子

倾听孩子的心事:不要一味追求“好”,要学会理解和接纳“坏”

什么叫自由?

“人只有在受到明确限制的前提下,才能真正获得自由。”

在这本书里,河合隼雄把孩子的青春期比喻成毛毛虫蜕变蝴蝶所要经历的蚕蛹时期,外部坚硬封闭,内部变化激烈,特别形象贴切。

孩子长大成人需要经历艰难的过程。“一方面,个体在蚕蛹时期几乎类似石头,处于完全封闭的状态。另一方面,当个体内心的转变向外展现时,他可能会出现各种离奇的行为。”

与青春期的孩子打交道,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他们在不同的人面前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言行举止。比如,在老师面前一声不吭的乖学生,在家长面前可能就是个出言不逊的暴脾气。

“当内在的转变向外展现时,孩子本人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大人需要做到的有以下几点:①处理事情态度干脆;②划清好坏的界限,明确告诉孩子,哪些是绝对不被允许的行为。

03.拒学症

倾听孩子的心事:不要一味追求“好”,要学会理解和接纳“坏”

“解决问题”并不只是意味着让不想上学的孩子去上学。重视眼前的个体,与个体沟通,寻找一种普遍规律,探究人和事物的整体性,是临床教育学的特征。

“妈妈,我不想上学!”最近我家5岁的可爱多也得了拒学症,每天晚上睡前哭哭啼啼,嚷嚷着不想上学。理由是,他在学校里午睡睡不着,而学校老师管得太严,他睡不着也只能干躺在床上,不能说话,不能起来玩玩具。

“可是每个人都要午睡的呀!在学校里就要遵守学校里的规章制度,这叫入乡随俗。”我没有同意可爱多的不上学请求。

为了不上学,不午睡,可爱多每天都会想出五花八门的理由和借口。

❤️理由1:妈妈的身边最温暖

可爱多:妈妈,你身边最温暖了,我最喜欢躺在你身边睡觉。在教室里睡觉我都快冻死了。 妈妈:很冷吗?冷的话,妈妈给你换一条被子带去学校?

可爱多:不是这个冷,是我想要睡觉的时候,你陪在我身边。

妈妈:可是学校有学校的规章制度,妈妈进不去啊。要不,妈妈给你一张照片,带去学校陪你睡觉?

可爱多:不要…我要真实的你,不要照片上的你。照片上的你是假的,不是真正的你。

❤️理由2:我最想实现的愿望,你却不帮我

可爱多:妈妈,我得请个假,请17个月的假。这样我就可以在家里休息很多很多天了!

妈妈:不可以。

可爱多:大人总是不讲理的。每次都不讲理,真是把我给气死了! 这就是我最想实现的愿望。最想实现的愿望还是实现不了,真是遗憾呐。妈妈,你没有以前爱我了。

倾听孩子的心事:不要一味追求“好”,要学会理解和接纳“坏”

❤️理由3:为什么别人每天中午回家,我却不可以

可爱多:妈妈,别人中午都可以回家,为什么我不可以?!

可爱多特别羡慕班级里有两个吃完午饭就能马上回家的孩子。

妈妈:别人是因为家里有事,才提前接回去的。我们没有理由,不能随便请假回家。

可爱多:有什么事呢?他们为什么不上学?

为了让可爱多能安心上学,我特意去咨询了两个中午回家的孩子的家长。原来一个是感冒咳嗽,需要每天中午回家喝药;另一个是下午有课外辅导班,需要去上课。

听说了这个事后,有一天晚上,可爱多特意睡觉不盖被子,眼巴巴地期望自己早日生病…… 可爱多:只要我生病了,就可以不上学了。

妈妈:生病了发烧的话,可能会被抓起来隔离。那样的话,爸爸妈妈不能进去探望,你就只能每天独自一人在医院的小房间里待着了。

❤️理由4:床铺湿了,我不能午睡了

昨天上午临出门前,可爱多特意告诉我,“妈妈,我今天中午午睡可能会尿床。”

“那你午睡前提前去尿尿,就不会尿床了呀!”

下午去接他放学时,他果然信守承诺,给了我一床被尿湿的被褥。

“你家孩子睡觉的时候,上了4~5趟厕所,一躺下来,就说要尿尿。怕他说谎,我还特意跟去厕所看了,确实有尿尿出来。你要不有空带他上医院看看,是不是尿路感染了?”照顾孩子午睡的生活阿姨告诉我。

“他中午不太想午睡,我估摸着尿床这件事,身体因素占20%,心理因素占据80%。”负责教学的张老师告诉我。

鉴于可爱多平时没有尿频的现象,这次不仅是清醒状态下尿的床,而且尿量少,我和张老师一致认为可爱多故意尿床的几率比较高。

回家一问,果然如此。

”我以为尿床了就可以不睡觉,就可以回家了。”

结果,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张老师直接让他去别的小朋友的床上继续午睡。提前卷铺盖回家的计谋失败了。

倾听孩子的心事:不要一味追求“好”,要学会理解和接纳“坏”

每个孩子不愿意上学的理由不尽相同。如果你的孩子也拒绝上学,不想上学,不要着急批评,也不必过度焦虑,这些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家长可以尝试着多跟孩子沟通,了解他不愿意上学的真正原因,是学业压力,人际交往,还是环境问题。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一味态度强硬地要求孩子去上学,批评孩子这不好那不好,只会适得其反,给孩子带去更多的心理压力。

04.校园霸凌的原因及防治

内心的愤怒粗鲁地表达出来,就会成为暴力。

为了更好地梳理教育中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河合隼雄提出了两种不同的原理——父性原理和母性原理。

倾听孩子的心事:不要一味追求“好”,要学会理解和接纳“坏”

父性原理更强调个人和个人成长,肯定个体差异;母性原理则更注重整体感,强调绝对公平和平等。

出现校园霸凌现象,就是因为母性原理在起作用。霸凌弱者的现象被称为“牺牲的羔羊”。为了保持团队的整体性,有人必须为此付出相应的牺牲。

孩子必须在“想做的事”和“应该做的事”之间保持平衡。不要过度的特立独行。在校园里,那些行为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往往会成为被霸凌对象。

防止暴力和霸凌,书里提到了两个方法:一是理解青少年的心,给他们设定框架,告诉他们哪些行为绝对不允许做;二是找有个性的老师教导孩子,通常重视孩子个性发展或者本身比较个性的老师,他所在的班级不容易出现霸凌现象。

05.儿童文学的教育意义

倾听孩子的心事:不要一味追求“好”,要学会理解和接纳“坏”

可爱多自编的故事“呱呱呱”

“儿童文学不是‘为了孩子’的阅读刊物,它是运用孩子的视角去观察事物本质的方法创作而成的读物。”

关于如何了解孩子,如何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河合隼雄提到了儿童文学的重要性。

老师或家长可以采用“编故事法”来了解孩子。给出一个矛盾的开头,比如“小明总是晚交作业。昨天晚上写好了作业,今天上学路上,却不小心弄丢了。”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喜好去补全故事。“是你的话,你会怎样解决?”

可以让孩子反复朗读、互相比较、仔细聆听儿童文学作品中描写内心冲突与矛盾的情节。

“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呢?”

“如果想打动对方,该怎样朗读呢?”

听得多了,想得深了,那些人生道理、美好品德自然而然会渗透、浸润、滋养孩子的心灵了。

06.家庭教育的核心是让孩子自由玩耍

倾听孩子的心事:不要一味追求“好”,要学会理解和接纳“坏”

可爱多的玩具创造力

让孩子自由玩耍是发现孩子个性的重要途径。

通常来说,年龄越小越会玩的孩子,就越自由开放,越富有创造性。

一根木棍,在我们大人眼里,可能只是一根不起眼的普通木棍,在孩子的眼里却完全不一样。它可以是有魔力的魔法棒,可以是用来挑东西的扁担,可以是敲击乐器的音乐棒,可以是孙悟空手里千变万化的金箍棒,还可以是支撑人体的拐杖……

一个不锈钢桶盖,在我们大人眼里仅仅是个桶盖,在孩子眼里,它可不止一种功能。它可以是防御用的盾牌,可以是防雨用的帽子,可以是地上坐的垫子,可以是原地旋转的大陀螺……

普普通通的小玩意,在孩子的手上总能呈现出无限的创意和想象力。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让孩子“自由地玩耍”。

河合隼雄说,孩子在幼儿期自由玩耍的经历对其产生新颖的构思、探索其个性发展的方向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治疗疾病上,让孩子“自由地玩耍”也是一种特效药。拒学症也好,抽搐症也罢,过还有多动症等,无论对待有何种症状的孩子,能采用的唯一方法都是陪他们来一个能玩耍的房间,让他们自由开放的游戏。

这本书里有一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即使没有留下作品,没有创下丰功伟绩,我们也可以把生存本身看作一个创造的过程。”

不以成绩论好坏,不以输赢论成败,不以表象为真相。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有时候,学会理解和接纳孩子的不完美,未尝不是一种美好和幸福。

文章参考书目:《孩子的心事》,河合隼雄著,穆旭明译。

注:图片源于实拍。

本文由茶茶说道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作者简介:持有语文教师资格证的全职宝妈,爱孩子,爱文字,爱做梦的80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孩子   可能会   儿童文学   午睡   心事   大人   中午   原理   家长   理由   可爱多   妈妈   老师   自由   学校   个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